李彤 翁赫
摘要: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在當今社會對非物質文化的重視,中國的非物質文化有著民族活態的靈魂。在現在社會中環境設計如何結合非物質文化是當今社會短缺的人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量是由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的,社會需求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必要條件和直接動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和設計理念融入到環境設計中,有助于形成與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環境設計風格。人才培養要與這些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來傳承與發展環境設計師的精髓,對中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再創新的理念,創造一個真正屬于民族的環境設計和可被國際社會公認的藝術作品。設計師應繼承和發展這些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的精髓。
關鍵詞:非遺傳承;環境設計;人才培養
一、環境藝術設計人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一)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概述
環境藝術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是對行為的概念指導下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人工環境的主體建筑為背景,可分為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等施工建設,可以概括為:室內裝飾設計,室外設計,景觀設計、家具與陳設設計、產品設計等。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文化、藝術、科技水平、專業能力、身體素質和心理能力、掌握相關的環境心理學、人體工程學、建筑和藝術設計的知識、并有相關的技術知識和廣泛的基礎、職業道德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世界文化遺產有兩大類,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13年10月17日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明確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番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二、非遺傳承語境下環境設計人才的培養
(一)人才培養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和傳承受到世界各領域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是我國處于社會大轉型時期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不能像文物一樣受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結合我們當今百姓重視的環境設計來更好的發展。
(二)人才培養的方案
培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設計人才的重要途徑?人才是制約非遺現代化發展的瓶頸之一。傳統非遺傳承的人才培養定位缺乏創新開發的目標和內容,保護性的人才大于傳承性的人才培養,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影響了環境設計。盡管有些現代設計師,尤其是那些具有前衛意識的設計師,時時聲稱要拋棄任何傳統,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無傳統”的,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傳統”的設計師,也必須以“傳統”作為反面的參照物來定義與演繹自己的思維。設計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表現手法等顯性傳統到對設計認識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傳統,均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每一位室內設計師。
作為中國環境設計師,應立足現實,深入中國歷史文化,弘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傳統,與環境藝術設計相結合,形成現代環境設計與非物質傳統文化結合的設計風格。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應堅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現代人對時尚的追求。我們應該努力找到我們民族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風格中體現環境藝術,并把它們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的環境設計中,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結合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也可以。作為一個中國設計師應立足現實,深入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弘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環境藝術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系,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環境設計理念融入到設計中去,形成與傳統相結合的現代設計風格。
三、結語
總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審視能夠為環境設計提供豐富的文化素材,這是最根本的一點,更重要的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傳承。現代環境設計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利用現代設計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位環境設計人才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