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霞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已基本達成,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自然而然的人們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也有所提高,在這樣的新時期下,群眾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社會活動的一個表現形式。群眾文化工作的組織與開展的質量,是人們群眾的自身利益,也是群眾文化活動工作者的工作,也會影響到社會文明的建設。如何做好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是對群眾文化工作者新的要求。
關鍵詞:群眾文化;組織;開展
一、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文化生活的形式也日益增多。除了傳統以“琴棋書畫”為主的群眾文化生活外,運動及戶外的群眾文化活動項目也日益增多。結合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現狀來看,就其新特性而言,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高水平、可持續、廣覆蓋,旨在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充足公平、優質鮮活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做到文化為民、文化惠民。體現出新時期群眾文化鮮明的文化性、群眾性及傳播性,為新時期其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做了好的示范,能讓群眾在享受文化、參與文化、創造文化中增強生活的幸福感和社會的認同感。
二、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它是相對專業文化而言的,其服務主體是群眾,由群眾自己創造,群眾自己參與,并在群眾自愿基礎上,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形態總和;它是人們用以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的產生、發展貫穿于人類勞動生產全過程,它的存在使群眾參與成為現實。正是因為群眾主動參與,群眾在活動中才能實現自我教育,獲得情操的陶冶和審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審美享受中建立和升華高尚的審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境界。這是群眾文化特有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它同時符合群眾文化的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傳承、生活實用等一系列功能。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是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其表現形式為三個方面。
其一,從地點上看,既有分散在社會各方和千家萬戶進行的,又有集中在廣場、公園、文體場館等公共集聚場所展開的。
其二,從項目上看,既有各人依照各自興趣愛好分散選擇參加的不同項目的活動,又有不同興趣愛好的人在同一時間、場所集中統一選擇參加的同一項目的活動。
其三,從參與人數上看,既有以群體形式進行的集中活動,又有以個體形式出現的分散活動。
要準確理解群眾文化的定位,群眾文化事業作為國家公益性社會文化事業,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龍頭、導向和示范作用,對于規范社會文化市場的方向,促進政治、物質、精神等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形態呈現出新的走向,人們的文化活動已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參與。自我表演、自我娛樂、自我欣賞、自我教育,已經成為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主旋律,我們應認清當前形勢,組織開展好群眾文化生活,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三、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
當前的群眾基本文化需要,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個性凸顯以替代成為活動主題,過去以館、站組織開展活動為主,轉變為群眾依靠自身設施開展活動為主。針對此種狀況,群眾文化單位要改變原有工作模式,實現角色轉變。
首先要加強信息工作。要注重調研,及時總結交流群眾文化活動經驗和研究成果,掌握活動發展動態,適時有效地對分散活動進行科學的指導,引導分散活動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加強典型示范。發揮示范作用,實行合理的目標導向,帶動分散活動上臺階、上水平。再次要加強培訓。要有針對性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向其傳授文化活動知識和技能,大力培養各種人才,進一步拓展分散活動層面。四要加強配套服務。依據自身條件,為其提供業務咨詢,編寫印發活動材料,提供所需的各種器材工具等等。
陣地活動是群眾文化生活管理部門的主陣地,更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窗口,并對群眾文化活動起到較強的示范輻射作用。當前大多數館站的陣地活動陳舊單一、枯燥乏味,根本沒有示范帶頭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潮中群眾文化單位要明晰自身職責,不是要求其追求內部擴張,盡可能接納更多的活動者,關鍵是要想方設法提高陣地活動的質量檔次,增強館、站辦陣地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因此,應將熔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檔次較高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社會擴散程度的項目納入日程,并隨著項目不斷革新、設備不斷更新帶動活動形式的不斷更新。使館站辦陣地活動具有較強的示范性,目標趨勢導向性,發展進程先進性,流動形態超前性等特點。
在群眾分散活動普遍開展的同時,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履職,適時組織各種高質量的集中活動,為分散活動提供綜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對于新內容和新形式初創而尚未普及流行的前提下,率先舉辦推廣性的集中活動,予以宣傳并擴大影響。還要在逐步普及活動的基礎上,組織高質量的集中活動予以推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群眾文化活動的人才建設
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人才是關鍵;同樣,群眾文化的發展,關鍵也在人。在隊伍建設上,加強培養各層次在職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已經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極為迫切的問題。
首先,我國的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應進一步整合資源,在相關院校開設群眾文化或文化管理專業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眾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也亟須拓寬思路、創新方式,對文藝人才的評價不應僅以職稱、學歷為標準,而應結合業務技能和業績綜合評價,營造不拘一格評價和使用人才的行業規范和社會氛圍,這也是隊伍建設尤其是文藝人才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保證。
其次,抓好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農村文化管理機制。各級政府文化部門要把為基層街道、鄉鎮農村培訓文化業務骨干作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列入計劃之中,鼓勵和扶持群眾自發組建文化社團和演出團隊,并加強業務指導。要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幫助基層搞好文化隊伍建設和業務交流,以建立群眾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卓有成效地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群眾文化建設隊伍是關鍵。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專職的各級群眾文化管理隊伍建設,形成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隊伍,引導群眾文化建設有效開展;另一方面,要加強兼職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在群眾中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形成群眾自娛自樂、自我發展的良好的文化建設氛圍。另外,還要創新文化管理制度,提高群眾文化建設管理人員的積極性,獎勤罰懶,形成良好的群眾文化建設環境。當然,群眾文化建設管理人員也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五、結語
總之,新形式下開展和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利民工程,各級政府以及文化組織部門要提高群眾文化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我國當前文化政策的正確引導下,把握好文化大繁榮的發展機遇,結合本地發展實際,積極舉辦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走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道路,讓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既要統籌考慮,全面把握,又要著眼長遠,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群眾文化工作。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刻理解群眾文化的內涵,準確把握群眾文化工作的歷史定位,實現群眾文化工作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