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穎
摘要:鋼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在浪漫主義晚期才傳入中國。也就是說,當西方鋼琴音樂發展到鼎盛時期,中國才接觸到這一樂器。因此,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不及西方優秀作品。但是,中國作曲家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以本民族的音樂語言作為創作的母語,進行了中國風格音樂創作的研究和實踐,創作出了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又具有鮮明時代風貌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樂思清新、風格鮮明、筆法簡潔,民族特色突出,情感樸素而真誠。在風格上與西方的傳統和現代鋼琴音樂都有很大的區別,在演奏方法上也應該有別于西方音樂。
關鍵詞:中國鋼琴曲;演奏;特點
在節奏、節拍以及速度等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的“拍無定值”、“死曲活奏”的演奏意識同歐洲傳統音樂嚴謹刻板的演奏意識迥然不同;在調式、音階、和聲以及旋法等方面,中國的傳統音樂多以五聲性調式為主,單聲音樂思維處于支配地位,和聲構成原則以二、四、五、六度等非三度疊置為特點,演奏中要尤為注意。
一、突出旋律的民族-性
旋律是音樂中最富于表現力的部分。中國音樂無論民歌、民間舞曲、民族器樂曲,還是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調式明確、性格鮮明的旋律線條是其主要的呈現、存在與流傳的方式。因而,講究單聲橫向思維的旋律藝術十分發達。中國鋼琴音樂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傳統音樂這種突出旋律線條的特點。盡管鋼琴作為樂器最大的缺陷正是延音的相對困難,歌唱性旋律在鋼琴上的表現有局限性。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既要考慮鋼琴音樂多聲交織的立體化,又要注重中國傳統音樂突出旋律的線條性,恰當處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避免強調立體化而犧牲線條性,或者相反的極端化傾向。應當努力發掘旋律藝術的表現力和主題曲調的表情特色,采用適宜的觸鍵方法產生歌唱性旋律音調。要彈好旋律首先要理解音樂的風格、內涵、句子的結構、語氣以及音色等。中國民族風格鋼琴音樂的旋律多取自地方民間曲調、戲曲音調或傳統的民族器樂曲,也有根據某些特定音組創作的民族風格曲調,因此,演奏者應該在分析樂曲的地域特點和風格特征的基礎上,熟悉地方語言的聲韻特點、地方音調的旋法特點、民族器樂的演奏特點以及作曲家獨特的構思特點,做到從整體到細部、從感官到神韻,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品的特色。
二、重視和聲的色彩感
(一)聆聽和聲效
鋼琴演奏者應該運用敏銳的聽覺能力去辨別和聲音響,分辨和聲與旋律的關系、和聲的進行及其功能。“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大多把功能和聲同民族風格旋律進行了有機結合,和聲的色彩感強,聲部層次多。聆聽可以幫助演奏者調試好這些色彩,有時明亮些,有時暗淡些,或者在支聲部里聽出隱藏的和聲色彩與聲部層次,或者感受出多聲部中的對比關系,以及和聲的傾向性與力度感。”特別要注意聆聽多聲部音樂中的旋律橫線條,遇到每個聲部的長音都要有延續性,不能把它同前后的旋律分割開,使旋律線條中斷。還要注意辨別音色的區別,對于不同聲部的出現,要有類似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區別。只有具備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才能用聽覺感受帶動演奏,處理好和聲與旋律以及和聲各聲部的關系,調節好踏板的運用,指揮和檢驗手在鋼琴上的彈奏。
(二)注意橫向線條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同歐洲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一樣,首先要考慮的是充分體現鋼琴這種多聲樂器的表現性能。因此必須注意多聲思維、縱橫架構、立體效果。有旋律、有伴奏、有背景、有低音。演奏時應既能突出旋律線條清晰、伴奏織體生動的主調音樂,又能表現多層面、多線條交錯演進,總體結合豐富融匯的復調音樂。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要注重多聲部展示、立體化思維理念的培養和形成,克服單聲部單線條變化繁衍的傳統觀念,調動有效的技術手段,清晰呈示多層次的橫向線條與融合共處的音響效果。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多聲部音樂的特點突出,各聲部在作品中擔任的任務不同。富有民族特性的主旋律在音樂中占有主導地位,演奏時必須首先有感情、有起伏地將旋律表達好。其次是根音的作用,很多作品的和聲低音通常以平穩的旋律進行為主,有時是五聲性調式音階的上下行,有時是大小調音階或半音階的進行,偶爾也有幅度較大的跳進,但和聲中的旋律線條是很明確的,甚至在內聲部也穿插多條旋律線,因此要注意橫的線條,不要演奏成音符的堆積。
(三)靈活運用延音踏板
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大都沒有做延音踏板標記,目的是不想限制演奏者的發揮。由于這些音樂從整體看有五聲性特點,更強的色彩性沖淡了功能性,因此,踏板的運用更加靈活,有時一段音樂存在多種可能的踏板處理,演奏者需要隨時用耳傾聽,以和聲、節奏、色彩和風格為依據,通過踏板控制來調節音樂。
三、結語
總之,用鋼琴來演奏中國音樂作品,首先要關注作品的中國風格和韻味,必須意識到旋律的獨特地位和不同的和聲織體特點造就的特殊演奏技術。只有掌握了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文化內涵、風格意蘊和特色技法等,才能夠正確地詮釋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