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蓮
摘要:中國鋼琴作品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延伸和發展,它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有著必然聯系和歷史淵源。雖然中國鋼琴作品以其復音思維為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沖破了中國傳統以線性思維單音體系為主要音樂表現特征的創作手法,但是在實際創作上還依然保留著我國傳統的線性思維中注重旋律的特點,因此,在演奏中也應該強調對旋律的彈奏,這是體現具有中國音樂風格的重要表現特征。
關鍵詞:中國鋼琴;演奏;思考
中國音樂講究的是一種意境和韻味,不像歐洲許多作品那樣更多的是承載了作曲家的個人情感,中國鋼琴作品的意境是處于客觀描摹和寫意的狀態之中,而作曲家的主觀情感則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一、符合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
如果說意境是作曲家對音樂作品的外部感受和體驗,那么韻味就是作品所蘊含的風格與魅力,中國音樂的特征在于悠遠的內在韻味,韻味是音樂風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演奏者對于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演奏者與作品之間存在著“二度創作”的空間,在作品——演奏——聽眾的音樂活動模式中,以演奏為主線使作品、演奏、聽眾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演奏者既忠實于原作又充分顯示出自己的個性,這是符合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傳神之處主要體現在旋律的線性美和音色的豐富多彩,韻味的表現則顯得獨特而神秘,中國鋼琴作品正是蘊含了一種“心隨音運、樂隱于形”的美學特征,通過演奏把中國傳統音樂的那種“中和、深邃”的品格,“靜、虛、淡、遠”的意境,“有形有神、形神兼備”的韻味演繹出來,體現出中國人對清雅、高妙意境的一種追求。
“和”這個帶有“中庸之道”的詞匯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在音樂領域中的應用,王光祈先生曾在20世紀30年代就闡述了中國音樂“和”的思想,他認為中國音樂“和”的思想所強調的是既不過分、也無不及的音樂表現分寸,因此,彈奏中國鋼琴作品應該追求整體美與和諧美的演奏風格。“和”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在演奏中強調分寸感與含蓄美,它有別于歐洲音樂所充滿內在的情緒動力。誠然中國音樂風格表現為含蓄和富于暗示,那么對作品的表達與欣賞也就可以給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了。“中和之美”特別體現在對中國古曲改編的鋼琴作品中,例如:王建中根據古琴曲改編的鋼琴作品《梅花三弄》就生動表現出寧靜致遠、深邃淡雅的意境,該曲運用了深沉、中庸的旋律,富有層次地刻畫出梅花傲雪高潔、清雋俊秀的風格。
二、準確的把握作品音樂風格
整體演奏思維是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有效途徑,它是一種對演奏整體構想的綜合思維方式。整體演奏思維強調演奏中整體結構的層次感,這就要求在鋼琴演奏時既重視音樂旋律的走向,也重視和聲織體的變化。中國鋼琴作品通常以旋律的線性思維為主要表現特點,決定了演奏中國鋼琴作品強調旋律和織體的流動性,由此構成了中國鋼琴作品注重旋律的演奏特征。很多中國鋼琴作品都是從單音旋律的古曲改編而成的,因而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注重旋律線條流動和整體結構連貫的特點。中國鋼琴作品所具有的復音思維為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使鋼琴演奏者必須以整體演奏思維從宏觀上把握整體的音樂特點,準確地演奏作品的音樂風格。
三、正確的運用技巧
音色模擬也是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問題,音色是一種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概念,音色作用于人的聯覺是認知和理解音樂作品的重要手段。聯覺不僅使人產生聽覺的體驗,而且還可以使人產生某種非聽覺的體驗,并且使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發生對應關系,不同的音色會使人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黎英海根據古琴曲改編的鋼琴作品《陽關三疊》利用了幾小節模仿古琴的音色,使人仿佛看到古人惜別友人的情景,這種音色使人產生一種特定的意象,營造出一種悠遠、淡雅的情思與氣氛。再如:王建中根據同名民間嗩吶曲改編的鋼琴作品《百鳥朝鳳》利用了大量的裝飾音來模仿大自然的聲音(鳥鳴、蟬叫等),將百鳥爭鳴的歡悅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給人以酣暢淋漓的感覺。可以這樣說,音色模擬是中國鋼琴作品呈示音樂內容的一種重要手段,從音色上模仿一種聲音或音響概念也是表現特定意境的需要。
意境和韻味是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因素,意境是音樂作品的外部特征,韻味則是音樂作品的內在氣質,它們是構成中國鋼琴作品演奏風格美學特征的基本內容。中國“中和之美”的古典哲學思想在演奏中國鋼琴作品中具有特定意義,它是區別于演奏歐洲鋼琴作品的重要特征。整體演奏思維是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從宏觀上準確地把握中國鋼琴作品整體結構的層次感。音色模擬是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手段,它是喚起聯覺體驗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發生對應關系的關鍵環節。
總之,中國作曲家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這些被刻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烙印的鋼琴作品,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高雅的藝術品味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充分顯示了持久的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