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瑤
摘要:中國小提琴作品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的重要見證。在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時,所運用的技巧與方法也與西方作品有很大差異。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就中國小提琴作品在中小學教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進行相關的闡述及解決。
關鍵詞:小提琴;中國小提琴作品;中小學教育;問題;解決
小提琴是交響樂隊中弦樂組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一門非常依賴基本功的樂器。在當前學習音樂的熱潮中,以及“一帶一路”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小提琴作品成了人們爭相學習與演奏的最佳選擇,同時中國作品也是中小學小提琴教育中爭相選擇的曲目。在中小學的小提琴教學中,該年齡段的孩子在技巧的學習上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在其他方面也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思考問題不夠全面,對作品的理解程度較淺等。本文將從中國小提琴作品的風格特征出發(fā),就中小學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逐一解決,并通過筆者的實踐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一、中國小提琴作品的風格特征
作為世界三大樂器之一的小提琴自傳入我國以來,就與我國的本土音樂產生了不解的因緣。自我國的第一代小提琴音樂家馬思聰開始改編小提琴作品以來,縱觀中國的小提琴作品,多數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以及民間音樂的改編。如我國的經典小提琴作品《漁舟唱晚》,該作品由黎國荃根據古箏曲改編,悠揚的旋律具有一定的歌唱性,并且節(jié)奏型較為簡單,它是中小學小提琴教學中經常見的曲目。與此同時,民族風格也是中國小提琴最大的特點之一,與西方古典主義小提琴作品的對稱型與嚴謹性不同,中國的小提琴作品更注重意境的抒發(fā)與展現,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結構中,常常會遵循從“散”到“慢”到“中庸”再到“快”然后結尾的創(chuàng)作模式,樂曲的結尾與西方音樂的再現功能也有很大差異。
二、中國小提琴作品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一)對中國作品風格的把握
通過對中國小提琴作品風格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小提琴作品非常追求審美上的意境,而這對于年齡不大的中小學生來講則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指導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年齡的優(yōu)勢,避開劣勢,簡要地介紹歌曲的特色,以興趣為基礎,多進行樂曲的分解練習,并且要耐心地多做示范,利用本年齡段孩子模仿能力強的特點,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感覺演奏,這樣既可以一點一點地完成作品,也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最大的意義便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為其日后的音樂學習鋪平道路。
(二)滑音的處理
滑音是中國民族樂器中常見的演奏技巧,在小提琴中被稱為“滑指”,因為中國小提琴作品的民族性也決定了滑指的演奏方法,更加趨于多樣化,這在西方小提琴作品中是不常見的。滑音的增加最主要面臨的問題便是滑音的準確性,這需要有良好的樂感予以支持,這在很多專業(yè)的小提琴演奏者面前也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對中小學生來講,似乎又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與此同時,長時間的滑指練習也極易對孩子稚嫩的皮膚造成損傷,所以,在布置作品時,指導教師應盡量避開較多滑音的作品,讓學生少量涉及,從而對滑指的技法進行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作品中遇到無法解決的滑指問題時,教師應適當予以簡化,讓學生先能流暢地演奏作品為前提,至于個別樂段的滑指可以在日后慢慢解決。
(三)裝飾音的演奏
裝飾音也是中國小提琴作品的特點之一,并且,除了種類繁多的裝飾音以外,還有很多即興發(fā)揮的裝飾音加入,這在中小學教學中主要面臨的問題便是記譜能力,先不考慮即興的因素在內,只是譜面上現有的裝飾音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記憶,而死記硬背則是中小學生這個年齡最討厭的形式之一。在教學中指導教師應該充分考慮以上因素,在學習裝飾音較多的作品時,不要進行強行記譜,使用聽練結合的方法讓孩子們多聽作品,先聽再練,在忘記的地方再進行耐心的指導。
三、中小學小提琴教學的建議
從以上中國小提琴作品在教學的問題中不難看出,從小學習小提琴雖然對以后專業(yè)學習有一定的幫助,但很多因年齡的問題所產生的問題也是較難解決的。筆者曾在上文中多次提到“興趣”與“耐心”二字,所以,筆者認為,在這一階段的小提琴教學中,還是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專業(yè)為輔的教學方式最為適合。在布置作品上,中國作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不同于西方嚴謹的結構(反復練習會非常乏味),中國作品的意境深遠,對孩子的想象力和樂感的培養(yǎng)都有極大的幫助。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就中小學學生學習中國小提琴作品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對應的解決辦法,但個性的不同決定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并不能以偏概全。所以,筆者認為,中小學的小提琴教育始終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基礎,不能拔苗助長,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孩子能夠提高些許的音樂素養(yǎng),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也將繼續(xù)豐富自身的教學經驗,為小提琴教育貢獻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