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茹
摘要:2015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為各省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入強心劑。當下正是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好時機,但是由于新媒體的興起、社會價值觀的百家爭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全面推進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媒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滿足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
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和做法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就是要實現基本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首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建設,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飛速的發展期,但是區域性經濟差異非常明顯,促進文化資源的最有效配置,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建設,為城鄉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其次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均等化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水平和供給能力,重點加強農村和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讓人民群眾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均等的服務。
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新問題
(一)新媒體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舊媒體而言,用新興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等渠道構建而成的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媒體。當下新媒體的普及率非常地高,已成為人民群眾信息獲取、娛樂休閑的第一渠道。新媒體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便利性。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克服我們交流、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和空間障礙。現在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獲取大量的資訊和娛樂渠道。第二點是新媒體的親和力,由于新媒體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憑借這種優勢,它在數字化的信息平臺上實現了媒介的融合,使人類的感官比例接近于最初的和諧狀態。因此,網絡媒介與人類的親和力要大大優于其他媒介。
(二)百家爭鳴的社會價值觀
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既是對各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和發展狀況的反映,也是對人們理想中的個人發展目標和社會關系狀況的期盼。因而,社會結構特征的變化及其多樣化,將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社會價值觀念的結構性變化和多樣化,表現為新的價值觀念的不斷出現。不難看到,我國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了結構性轉變,這種轉變的基本特征或表現形式,就是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復雜化。
新時期,社會價值觀出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現象。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落后的、腐朽的社會價值觀會阻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建設。
三、新問題的解決方法
新時期來自新媒體的挑戰和社會價值觀的缺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能行之有效地建設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創新
李克強總理強調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雙創”的核心就是發揮互聯網在社會各領域的重要作用,核心在于“創新”。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工作層面上,要改變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僅要結合新媒體,還要在此基礎上創新工作模式、創新公共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提升對人們群眾的吸引力。
(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的缺失也是新時期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難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和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中適當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自我增值
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需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實現自我增值。
四、結語
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當下,許多群文工作者也在不斷地探索著如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亦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意見和建議,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緊隨大方向。群眾文化工作者各種不同的做法都要緊緊圍繞黨中央明確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向。同時,不斷深化和改造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使其緊跟潮流,更好地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好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