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要:經濟的不斷變化和發展,需要與之相對應的文化也不斷進步,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發展更加平衡,伴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教專題紀錄片的創作引起了人們的更多思考,兩者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基于此,本文從節目精品創優說開去——關于社教專題與紀錄片創作的思考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節目精品;社教專題;紀錄片;思考
一、處理好客觀記錄和主觀色彩之間的關系
主客觀是存在于每一個事物之上的,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讓人們對社教專題和紀錄片的了解越來越少,兩者之間在融合的過程中界限也不是非常清晰。若是從傳統的定義上看,紀錄片主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記錄,可以使用長鏡頭或者同期聲的方式展現出具體的生活場景,其中并不存在過多的作者主觀意見。社教專題片和紀錄片存在的最大不同就是社交專題片中的主觀色彩非常濃烈,創作人員能夠在其中直接發表自己對這部作品的看法,能夠展現出自己的具體意見和建議,其中涵蓋更多的生活態度也有多種寬容性的態度展現其中。對專題片和紀錄片的了解可以看到,專題片本身是說教非常多的,在紀錄片的影響下也相對收斂和含蓄,創作者的主管意識表達不會那么直接,相反的只是隱藏在不同的故事以及情節當中。紀錄片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以往僅僅是對客觀現實的記錄,當前,也融入了更多的藝術態度。例如,我國大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其中就存在較多的沖突性,能夠和其他國家的大型紀錄片相接軌。在其中色彩和意義的表達讓美食文化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也給整個紀錄片增添更多色彩,已經在我國紀錄片當中成為永恒的經典作品。
二、整體故事與碎片故事的截取
在傳統意義上分析,紀錄片一般使用的都是縱向方式的結構,但是專題片一般采取的是橫向的結構方式。專題片是按照一個主題向著周圍的方向做更多的輻射分析,截取某一段故事結構展開分析,故事也不是整體性的,反而是呈現一種碎片化的趨勢。紀錄片一般展現的是故事的完整性,更為關注結構上的完整。最近幾年的紀錄片和社教專題片兩者在結構上也有借鑒,對內在表達更為豐富,盡管故事在某種程度上看出現碎片化的現象但是整體講述上還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紀錄片在吸收專題片橫向結構的基礎上也呈現多種情緒的表達,例如,人們所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國》就使用了多種敘述的方式,一個故事的敘述也經常被另外一個故事所打斷,懸念感突出,觀眾只有將后面的故事看完才能夠接續之前的故事。當前的生活節奏一直在加快,人們非常習慣使用短暫的時間去收集更多的信息,使用跳躍性的思維方式進行審美的觀察,這種審美的變化過程中如何做好故事完整性和故事碎片性的表達也成為一項難題。若是放棄了故事的完整性,攝取其中的碎片,這種做法在紀錄片或者是專題片的制作上都是不可取的。故事完整性是這兩類型作品制作的基本,只有故事更加完整,人們的訴求才能夠得到體現,才能夠完整的表達片子的意念。不同的紀錄片對于故事完整性和故事碎片性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表達,在記錄片當中小故事的表達需要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大故事的表達則需要有側重點,有特點也在結構上更加完整,所有故事相互依托,相互融合才能夠展現出故事的完整形態。
三、音畫本質和畫外配音的分析
社教專題片還有紀錄片有著不同關系的表達,其中有不同的觀點展現,如等同說法,從屬說還有獨立說以及畸變說。不同的觀點有不同的作用,但是本文更為傾向于對等同說的分析,若是從多個國家的紀錄片上分析一般紀錄片都使用畫面和解說同在的方式,這種方式伴隨時代的發展變化也在不斷的變化。還有一些紀錄片開始減少畫外音的存在,爭取能夠展現出記錄內容的原生態,讓紀錄片和專題片之間無更多明顯的界限。不管是紀錄片還是專題片筆者認為,減少解說詞為最妙的表達,若是有只需要簡單的幾句表達即可,若是過多的畫外音或者是表達就會顯得非常多余,給人一種繁雜的感覺。紀錄片和社交專題片的制作技術也一直在發展,為了能夠使其效果更加突出,轉述過程中就可以使用畫、音以及字幕的方式,在表達和傳遞的過程中讓紀錄片也更加生動,總之,紀錄片和專題片在發展中都在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在做大做精的今天,賦予音畫更多的功能,也能夠展現其最大的魅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從節目精品創優說開去——關于社教專題與紀錄片創作的思考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時代的發展過程中,紀錄片和社會教專題片的制作已經突破了原有的條條框框,已經減少了束縛性,兩者之間正在不斷的融合,這些都是致力于給人們呈現更為原生態的作品,給人一種不同的感受,由此增加紀錄片和專題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