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奕斌
摘要:聲樂作為一門相對復雜的學科,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每個人的音區、音樂素養、嗓音等具體情況而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聲樂領域中,聲樂表演離不開共鳴技巧,共鳴技巧是聲樂表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共鳴對聲樂技能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文章從共鳴的介紹切入,闡述了共鳴對聲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而強調聲樂教學過程中共鳴訓練的重要性。
關鍵詞:聲樂教學;共鳴訓練;重要性
一、前言
聲樂從最原始的勞動號子,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極具藝術魅力的音樂表演形式,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探索、實踐,建立了一套科學的發聲訓練方法。而共鳴作為發聲訓練三要素之一,是聲樂發聲訓練中一個難度系數較高的課題,是在聲樂教學里必不可少的訓練,不但能有效的擴展音域,調節音質、音量,增強聲音的穿透力,還能使音色更富有色彩意義和個性,變得更加動人悅耳,有效地提高聲樂表演者的音樂表現力。下面是本文結合聲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共同探討聲樂教學過程中共鳴訓練的重要性。
二、共鳴的概述
共鳴最直接的解釋是物體因為共振而發出的聲音,像二胡、古箏、琵琶、吉他等樂器的琴身就是其產生共鳴的音箱。而聲樂學里的共鳴是指聲帶借助腔體發出的聲音,氣息沖擊聲帶而出現了基音,之所以能成為美不可言的歌聲,人身自帶的腔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共鳴腔體包括胸腔、喉咽腔、頭腔,即胸腔共鳴、口(咽)腔共鳴、頭腔共鳴。在中、高音區主要是采用頭部共鳴,給人有一種亢奮明朗的高昂感;低音區則是較常使用胸部共鳴;而口腔共鳴則是聯結頭腔與胸腔共鳴的紐帶,是可調節的共鳴腔體。通常高聲部、中聲部、低聲部等不同聲部的聲樂表演者,在共鳴腔的使用上會有個體化的差異,并擁有不一樣比例的共鳴。如何讓共鳴的聲音呈現整體回響的狀態,達到美妙的聲樂效果,共鳴技巧則是聲樂中核心的要素之一,它能為聲音調節音量、音質、統一歌唱聲區,但是,共鳴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知道科學的發聲訓練離不開歌唱的呼吸、發聲,共鳴和吐字、歌唱中的共鳴是建立在正確的呼吸和發聲基礎之上,同時又與吐字技巧相輔相成,這些都是需要經過長期的整體協調統一的訓練,才能做到運用自如。
三、共鳴對聲音的作用
(一)共鳴能統一不同青區的聲音
沒有經過聲音訓練的歌唱者通常容易出現音區、音質不統一,時而空虛又縹緲。時而低沉晦暗,“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的現象,無法把聲音唱穩定。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強調歌唱的呼吸和發聲訓練外,更為重要的就是共鳴腔體的協調配合,這對于不同聲部的嗓音來說都是如此,無論是男聲亦或女聲,無論是高、中、低各個聲部的演唱者,都必須同時具備頭腔、口腔及胸腔等幾個腔體的整體共鳴,在演唱過程中隨著音區的變化運用不同的共鳴腔體,及時地協調不同的共鳴比例,主次分明。讓其相互聯系、配合、補充,成為非常密切的一個整體,在此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頭腔共鳴無論對于任何聲部的演唱者都是必須的。沒有頭腔共鳴的聲音會失去光彩的。
(二)共鳴能美化聲樂的音色
共鳴對于聲音的音色可以進行美化,能夠讓聲音變得明亮、有光彩且豐富多樣。每個人的聲音都是根據其發聲器官的差異而產生不一樣的聲音,所以其音色也是具有獨特性。在共鳴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協調共鳴腔體使用的占比,盡可能地讓學生實現最為完美的共鳴腔體的協調變換,形成良好的腔體共鳴,使不同音區的聲音融為一體,進而發出最美妙的音色。比如在民族聲樂領域,一般是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比較側重于聲音的靠前和集中。后咽喉和咽腔的打開程度相對于美聲唱法來說變化不是很大,音色相對比較清脆、明亮。又如在表現歡快、激昂的情緒時,多運用頭腔共鳴,在表現憂郁、悲傷、痛苦的情緒時,多運用胸腔共鳴。
由此可見,音色的變化取決于不同的共鳴腔體調節。而共鳴腔體的變化,正好能夠讓不同音區聲音的音色相互融合,以此延伸不同的音色,讓觀眾更好地感受聲樂演唱的內在情懷。
(三)共鳴調節聲量的大小
除了聲區和音色,共鳴還有調節音量大小的作用。如前所述像二胡、古箏、吉他等樂器的琴身就是產生共鳴的音箱,若沒有琴身作為共鳴箱,音量就會變得很小。因為聲音的大小是取決于共鳴的好與壞,共鳴本身是由腔體共振產生的泛音才得以擴大音量。而同樣的思路,人體就像是一個大的共鳴箱,氣息流經聲帶產生基音,若沒有共鳴腔體的調節,聲音的音量和音質將會大打折扣,所以共鳴在聲樂發聲訓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共鳴訓練對聲樂教學的重要性
(一)聲樂技能方面
共鳴是聲樂發聲最為重要的基本訓練,如何運用好共鳴,協調各個聲區的聲音,是聲樂訓練中需要著重掌握的技巧之一。首先,共鳴訓練不僅能夠統一聲區,調節音量、音色,還能夠讓聲樂更加動聽、細膩。其次,共鳴是發音吐字和情感表達的窗戶,良好的共鳴能夠讓吐字發聲更加增色和得體,塑造出更好的聲音形象。聲樂表演者應充分利用共鳴腔,準確地掌握好清晰的咬字,做到科學的發聲,讓聲音更為動聽,將自己打造成為具有多維空間立體感的音響。再次,共鳴訓練也有助于聲樂表演者了解聲樂作品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能夠大大地提升對于聲樂技巧的掌握程度,強化其音樂表演力和聲樂感染力。
共鳴的訓練需要在聲樂教師的悉心指導下,用歌唱的呼吸,發聲,細心地體會共鳴腔的調節技巧,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熟練掌握共鳴技巧,讓聲樂演唱更為動聽,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聲樂表演者。
(二)聲樂鑒賞方面
聲樂表演藝術的完美呈現離不開共鳴技巧的合理運用。在聲樂教學中,共鳴的訓練能夠加強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實際上,由于學生本身對于聲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審美素養也各有差異,從而萌生出對聲樂蘊含的情感也產生不同的偏差。而共鳴訓練則可以通過不斷反復的練習與嘗試,總結出不同的聲樂作品在演唱中所必須具備的共鳴特征,培養出學生對于聲樂的鑒賞能力,有助于學生能夠更為準確、貼切地理解聲樂作品內在的思想感情和內涵豐富程度,進而科學、合理的運用共鳴技巧與歌唱中,提升自身的藝術品位。共鳴訓練不僅讓學生把情感和聽覺相互聯系、融合,更有利于在鑒賞作品的情感表達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聲音共鳴達到情感的共鳴,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音樂互動交流。
(三)聲樂發展方面
聲樂是音樂語言化的聲音藝術,共鳴則是聲樂表演中的重中之重和核心基礎。若要評估一位聲樂表演者的藝術水準,包括技巧、音色、音質等因素都需要由共鳴來決定。因為共鳴訓練是不僅僅對于歌唱者自身的發展來說非常關鍵,還對于整個聲樂藝術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而聲樂表演講究自然美、天然美,都是需要在共鳴腔調協調當中完成。共鳴訓練的主要目標是訓練學生能夠讓生理發聲器官都可能得到平衡自如地共鳴,能夠自由地對聲音作出調整,甚至于創新,傳達作品的內在思想感情,給聽眾一種悠然自得的清爽感覺。
自二十世紀以來,各種各樣的音樂藝術形式不斷走向世界,不同的聲樂唱法或者流派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美聲唱法作為聲樂領域里歷史最為有悠久的藝術流派,一直備受青睞和欣賞。其發聲方法的科學性也得到了聲樂界的廣泛認同,而共鳴作為最為核心的聲樂技巧,也是逐漸成為現代聲樂訓練中最為有效的訓練方法之一,對聲樂技能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五、結語
好的聲音需要共鳴訓練作為強大基礎,而獲得良好的共鳴是聲樂訓練的必經之路。聲樂教師要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采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和訓練手段,指導學生逐步掌握共鳴技巧,才能讓更高效地推動聲樂教學,幫助學生發揮自身的潛在價值和能力,培養更多的優秀聲樂人才、鑄就民族聲樂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