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瑾
摘要:手工藝是指以手工勞動而制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有別于工業機械化方式批量生產的工藝美術。在當今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國家人才建設的需求環境下,作為承載了太多歷史、人文情感的手工藝被納入高校一門學科。本文就高校手工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進行簡略分析,探究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手工藝設計人才。
關鍵詞:手工藝設計;課程內容;課程體系
藝術學上升為學科門類,“設計學”隨之上升為一級學科,設計學包含有“手工藝”專業,足可見國家對于手工藝設計課程教育的重視。同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味的更新,而是對傳統的恢復和完善,反應在源頭上就是手工藝文化的倡導。
一、開展手工藝設計專業課程的意義
從國家文化建設角度來看,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正在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主題。面對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振興中華文化的當代歷史使命,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建設發展就尤為重要。在文化自信發展中,手工藝文化無疑是重要的精神靈感來源支撐。
從國家經濟建設角度來看,傳統手工藝長期以一種傳統的經濟形勢服務于經濟發展,在我國過去,占有重大的經濟比重。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升,傳統手工藝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使得傳統手工藝必須轉型發展。同時我國的傳統文化、工藝源遠流長,給我們提供了文化創新保障。我們也要借此完成產業升級,讓“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讓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從個人發展角度來看,手工藝教育課程的開設是因材施教,培養多層次、有針對性的人才。因為手工藝的多樣性有著對人文素質、資源整合、執行能力、設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能夠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長優勢來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對多種手工藝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從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上升到對國家的奉獻價值。
二、課程內容的構建要求
(一)手工藝設計與歷史相關課程
中華文明有著幾千年歷史,要學習我國手工藝文化就必須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只有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才能領悟到手工藝的精髓所在。同時結合手工藝的發展史和現代設計發展史能讓傳統手工藝呈現出明顯的時代性和設計性,適應當下社會需求。對手工藝歷史的學習還能對其設計形態、工藝技術、裝飾內容進行充分了解,以此幫助設計上的創新。因此,與手工藝設計相關的歷史文化課程應成為高校手工藝設計教育的基礎內容。
(二)手工藝設計與思維方法相關課程
學習手工藝的思維方法,目的在于系統的了解中國傳統造物思想、挖掘學生創造性的潛能,以此推動工藝美術的創新,即“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手工藝設計不僅需要深厚的生活基礎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前人的創作經驗,我們在學習時,關鍵是掌握古人工藝美術的核心思想內涵,再加入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創造改良轉換,古代工藝美術為我們創作設計方面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同時經過培養后學生的接受能力增強,即使在離開學校后,也具備學習和邏輯分析能力。
(三)手工藝設計與工程技術相關課程
手工藝是以物為載體的造物文化。鑒于手工藝設計專業的交叉屬性,在做好理論方面的同時,還要了解工藝文化的材料、結構、裝飾、造型等特點,不僅有內在的規律研究,也要探討外在因素。
(四)手工藝設計與經濟管理相關課程
過去,在傳統生活方式下,傳統手工藝創造、發展生活,時代變遷現代手工藝不僅是傳統手工藝的進步形態,還與當代的社會經濟相聯系。今天是一個商品經濟社會,商品化比較強烈,手工藝設計與經濟管理相關課程中應適當加入當代設計理論、市場營銷及傳播理論,引導學生分析當前社會生活方式的新變化、人們的需求喜好,關注現代經濟下手工藝設計與市場營銷傳播的經濟消費導向,設計當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只有了解消費市場,才能讓手工藝設計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五)手工藝設計折射出的精神文化建設
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時期,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純手工制作,工匠們都秉承著“誠信造物,坦然成器”的理念來勞作與生存。現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使得器物呈現標準化與單一性,客觀上器物失去了手工藝帶來的人情味和獨特性。雖然器物商品化我們無法改變,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工匠精神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創新精神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研究的。我國臺灣地區一直堅持沿用繁體字,如此強調傳統文化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么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么產業規模,而是它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德國正是因為工匠精神,制造業才聞名于世界。所以我們在學習手工藝設計的同時,更是學習內在的文化精神。
三、結語
針對目前我國的發展和市場人才需求,高校手工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還要綜合考慮傳統工藝及相關歷史文化理論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創意設計思維的引導性,以及各專業知識彼此關聯的合理性等,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更好的適用于現在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