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雨
【摘要】高職院校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是關系到新生能否及時調整狀態,轉換角色,適應大學生活的重要途徑,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存在有以下問題:一是學校對適應性教育不夠重視;二是對新生沒有區分類別進行教育;三是教育內容與形式沒有與時俱進。文章借鑒其他院校實例,再結合輔導員崗位的工作經驗,提出了加強高職院校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生源危機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學生的生源類型越來越多,如作者所在的高職院校現有的生源類型就有如下幾種:一、普通高中高考入學;二是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入學;三是中職升高職,包括對口和單招;四是中高職銜接;五是“9+3”、“1+2”學生。
新生適應性教育成為新生能否順利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是高職院校面對生源層次如此多的情況下,做好新生適應性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各高職院校都在不斷探索更加科學、合理、多樣化的適應性教育,以幫助新生盡快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角色轉變。但目前來看,高職院校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仍采取比較傳統的途徑,創新和多樣化較少。
一、高職院校新生適應性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適應性教育不夠重視
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時間投入不夠。適應性教育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而學校一般就集中在開學的前幾天。通過大量、密集的教育大會和講座,通過灌輸的方式讓學生接受包括校情校史、規章制度、專業學業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學生接受程度低,教育效果大大折扣。另一方面人員投入不夠。新生適應性一般由學工牽頭,專業老師參與度比較低。一般由班導師講解一下專業的現狀及發展情況,這會導致部分學生對專業認同度低。
(二)對新生沒有區分類別進行教育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生源類型越來越多樣化,如前面所列的就有五種類型,素質參差不齊,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紀律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上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分類培養、分類考核的模式,但對于新生適應性教育,不僅沒有突出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區別,也沒有對多樣化的生源類型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而是按照傳統的教育途徑,僅僅停留在統一思想、樹立規范等大而空的層面,沒有針對不同生源類型加以引導和教育。
(三)教育內容沒有與時俱進
教育內容一般分為院、系、班三級,每個層級都是傳統常規的內容,院級主要有校史校情,安全法治等方面;系級主要有專業、課程等方面;班級主要有學習《學生手冊》、班級組建等方面。除此之外,還會在入校初期舉辦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迎新晚會、辯論賽、籃球賽等以豐富學生業余生活。
二、解決高職院校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問題對策
高職院校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是關系到新生能否及時調整狀態,轉換角色,適應大學生活的重要途徑,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高職院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不同的生源類型實行不同教育方式和內容,以幫助新生迅速轉變角色,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一)學校要轉變思想,高度重視新生適應性教育
首先,學校各部門都應該認識到,新生適應性教育不是某幾個部門、某幾個崗位的職責,而應該全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這項事關學生未來三年能否成長成才的基礎工作。各高校的現狀是參加適應性教育的人員主要是學工部、院團委,主力軍是各系輔導員,師資缺乏,難以保證教育投入的時間,內容也缺乏針對性,無法保證教育效果。建議建立如學生工作隊伍、專業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教育隊伍、職業規劃隊伍等,對學生進行日常、專業、心理、就業分類教育,才可保證教育質量。其次,學校對新生適應性教育做一個全面、系統、科學、長期的規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生適應性教育也不應該只是入學初期的短暫教育,而是應該分階段進行,并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比如在入學初期教育完成之后,及時進行調查,看學生適應情況,對于出現的不適應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如某高職院校,針對2015級的新同學,在第一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發放調查問卷,根據問卷結果了,在第二學期一開始就進行相應的補償教育,對普高高考生源學生和普高自招學生在第二學期增加了專業技能操作課,減少了中高職銜接生和中職升高職的學生的專業操作課等。第三、加大財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在設施方面,提供充足的場所,如運動場、禮堂、教室等便于開展各類型的活動;在軟件方面,比如心理測評,及時補充和更換測評軟件等。
(二)根據不同生源進行差異化的教育
前文提到的作者所以院校和生源類型有五種。在對五種類型的學生分類調查發現,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方面,均呈現在較明顯的差異。
第一類:普高高考生能較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對于基礎課程如數學、英語、思政等課程學習較容易,對專業課相對陌生。整個班級學習氛圍比較好,都在為英語等級證書,專業證書努力;班里同學擔任學生干部的熱情也比較高;同學之前相處也比較融洽。
第二類:普高自招的同學由于學習基礎比較差,通過自主招生考試才能來到大學。學這類同學基礎較差,學習習慣和學習紀律都較差。部分課程出勤率較低,完成老師作業情況較不理想;在業余生活方面,班級大多數同學課余時間都在宿舍玩游戲。
第三類中高職銜接生。因為是銜接班,所以班上同學基本是原來中職的同學,同學之間很熟悉,人際交住方面適應較快,但學習基礎較差,班級紀律也存在很大問題。
第四類中職升高職生(單招和對口)。這類學生在中職期間屬于成績優秀,相對突出的學生。對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比較容易;但對于基礎課程數學、英語等基礎較差,對有志于專升本的同學造成較大阻力。
第五類“9+3”,“1+2”學生。1+2是定向培養的甘孜州基層干部,他們已經有工作的單位,只是到學校接受3年教育,畢業后回到工作崗位。9+3是指的藏區和彝區實行免費中職教育的學生,通過單招考試,升入高職院校的。這類型的學生屬于政策型招生,文化基礎很薄弱,又具有少數民族特色,所以管理難度非常大。
針對以上情況,各類型的教育就必須差異化,有的放矢。對于普高高考學生,主要是進行專業、職業方面的教育,特別是在學歷提升這一方面加以引導;對于普高自招學生,不僅僅要加強專業、職業方面的教育,還要加強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及規則紀律方面的教育;對于中高職銜接生來說,由于脫離了三年的應試教育,不論是學習基礎還是學習習慣,都與一般普通高考學生都有較大差距,是適應性教育須重點關注的對象;對于中職升高職生(單招和對口),專業知識已經學習了三年,且屬于當時班級中品學兼優的學生,所以對他們的教育主要是數學和英語等基礎課程的教育。而“9+3”,“1+2”學生,目前也是作者所在院校最難以管理教育的群體。對于這部分學生,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民族情結進行約束和管理,多督促、多提醒。
三、創新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前文提到傳統的新生適應性教育,內容沒有體現高職院校的特色,形式上也多采用教育大會、講座、比賽等,學生對此接受程度比較低,被動接受,缺乏積極性。鑒于此種情況,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利用當下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和渠道,如“微信”、“微博”、“Q Q”、“易班”等渠道,發布“視頻”等形式的適應性教育的內容。特別是利用“易班”平臺,可以將新生適應性教育時間前置。
其次,利用“朋輩輔導”。通過學生管理學生、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如某高校通過“學生黨員進寢室”一對一活動,讓高年級表現優秀的同學分享自己的經歷,新生接受度更高。
最后,除了現有的形式,還可以通過素質拓展訓練、校外專家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適應l生教育的效果。
總之,高職院校新生適應性教育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對于學生未來三年的成長的基礎,各個部門都應該形成合力,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解決這個問題,以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