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冠琪
【摘要】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即從以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的經濟水平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些生產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到2020年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詞】美好生活 新時代 歷史趨勢 主要矛盾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雙方中,“美好生活”是目標,而實現美好生活,則需要通過“發展的平衡和充分”來加以解決。而什么是“美好生活”是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方面,從一般的角度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因此,“美好生活”就不僅僅需要滿足人的自然性,而且應該滿足人的社會性需要。對于自然性需要來說,主要是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而這無疑是需要通過發展和提高生產力來實現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40年的發展一直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發展生產力為標準。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的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因而,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中國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明顯提升。這些都表明,解決人民的自然性需要已經基本得到了實現。尤其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人民對物質生活資料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不僅要滿足人的自然性需要,更要滿足人的社會性需要。而社會性需要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生產關系當中,能夠更加滿足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物質財富的分配、生產機會的平等、社會發展的公平、社會生活的正義等等的需要。因此,如何滿足上述社會性需要,就自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目標,因而構成了社會主要矛盾中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另一方面,從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即社會發展的平衡和充分問題,也能夠體現出“美好生活”的基本內涵。社會發展的平衡和充分,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手段。但是,在這一手段當中,同時也蘊含著美好生活的目的。當前,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的不平衡問題,比如區域經濟不平衡、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帶來的不平衡、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衡、產業結構的不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平衡等等。這些不平衡是制約當代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根本因素。因此,解決發展中所面對的一系列不平衡問題,就構成了當代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措施。所謂美好生活,就是集中解決上述根本問題。美好生活體現在區域經濟的平衡當中。要縮短經濟發達地區與相對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就能夠促進美好生活的實現。因為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就是人們的“心理”上的平衡。同樣,在城鄉之間也需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來提高鄉村的經濟發展質量,實現鄉村的美好生活。尤其在解決社會公平正義方面,更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然條件。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主要以發展生產力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公平正義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社會收入的貧富差距。而鄧小平早已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而如果不能實現共同富裕,也不是社會主義。因此,他提出要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所決定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美好生活就必然把實現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公平正義作為國家發展的目標,這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所得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好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內涵之一。此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數量上的提升是顯著的,但是,在質量上卻是不高的。因此,十九大指出,我們的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質量,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能依靠單純的自然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要改變以往的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方式,通過科技創新驅動來實現發展質量的提升。這樣,就能夠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因此,實現美好生活,也包含著環境的美好,生態的美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因此,美好生活必然包含著美好環境、美好生態和美好自然。
總而言之,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其中,美好生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和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的發展布局,為實現新時代中國人民美好生活而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客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