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 歐陽靜靜
【摘要】本文對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解決當代大學生面臨問題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問題 措施
優化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自身、學校及社會的共同要求,針對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教育干預視角出發,充分發揮課堂、集體、社會和個體的教育整合力量,形成以課堂教育為核心、以集體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保障、以個體教育為補充的緊密結合的四維教育干預體系。
一、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受個體自身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影響,同時還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一)個體原因
大學生在自我認知上存在自我接納和自我否定兩種形式,持自我接納態度的大學生能積極對待自身以及自身所存在的特征,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坦然面對外部事物;持自我否定態度的大學生消極看待自己。比如發現人際關系差的大學生表示主觀上雖然很想與他人交往,但因自卑而不敢跟別人交往。自卑的大學生總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在別人面前不敢展示自己,以至于退縮到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系障礙。自我認知會直接影響對他人的評價,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常常對他人評價偏低,而自卑感過重的人又會錯誤地過高評價他人,從而造成難以平等交往的局面;對交往本身的認識也會影響交往行為,如果認為交往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忽視他人的需要,則會引起交往中斷。
(二)家庭原因
國外有學者將家庭關系和家庭教育分為獨裁型、保護型、和平共處型和合作型四種家庭模式。在獨裁型的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表現出依賴性,被動性和自卑心;在保護型的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交往中表現出自我為中心;在和平共處型的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交往中缺乏合作和情感交流;合作型家庭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和道德價值標準,并有積極的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獲得社會交往的有利經驗,對他人表現出友善、積極的態度。在這種家庭模式中成長的孩子受到家庭正向積極的移情作用,對周圍的人和事采取積極的態度,從而使人際關系得到良好的發展。顯然,只有合作型的家庭模式才是最有利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發展。
(三)學校原因
師生關系淡漠等現象與老師自身不無關系,老師少有精力和時間去指導學生的人際交往,尤其隨著高校擴招,師生關系問題日益突出,高校一個老師面對的往往是上百名學生,教師的精力主要在教學和管理上而非學生成長上,對學生學習之外的事情關心不夠。又由于啟發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還沒有普遍走進大學課堂,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甚少,課后老師又匆匆走人,下班后又要趕校車,即便有關心學生的念頭,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社會原因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變革,社會功能的不斷分化,社會階層的重新組合,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呈現多元化趨勢,大學生對傳統的道德觀開始動搖。由此產生了一些諸如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價值觀念和交往行為。中國傳統講究“以和為貴”、“先人后己”,而今這種觀念不斷受到挑戰。市場經濟強調競爭,正如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大學生受競爭意識的耳濡目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演化為競爭的關系,合作意識淡化。競爭意識的過度膨脹,勢必助長個人主義意識和行為,進而阻礙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發展。此外,國際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模式,拉近了時空距離,拓展了人際交往的方式與范圍,卻拉大了人們的心理距離,網絡始終是物性的,它能傳遞信息,卻無法準確表達情感;同時,網絡也為大學生提供逃避現實生活、發泄不良情緒、尋求精神寄托的工具,這可能會使大學生在現實交往中更加封閉和退縮,進而影響到人際關系的發展。
二、優化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思考
優化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自身、學校及社會的共同要求,針對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從教育視角出發,充分發揮課堂、集體、社會和個體的教育整合力量,形成以課堂教育為核心、以集體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保障、以個體教育為補充的緊密結合的四維教育干預體系。
(一)課堂教育為核心
通常高校就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做法是輔導員、班主任或是專業的心理老師找學生談話,做思想工作和心理干預。雖說這種做法是老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溝通,了解前因后果之后能有效解決問題,一定程度下收效快且明顯,但這種做法也有其不合理之處:首先,滯后性,缺乏預見性,等問題出現之后老師再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談話,而不能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其次,這種一對一的談話長遠來看顯然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況且思政老師或心理老師精力和數量的有限性根本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習慣把所有問題都推給學校、老師或是其他人去解決,缺乏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自然會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被動處理人際關系導致人際交往技能缺乏,進而導致人際關系不良,然后其又把問題推給老師去解決。基于這些原因,在高校開設人際關系相關課程,不失為一種更為高效的手段。
(二)集體教育為基礎
以集體教育為基礎的目的:學習建立和鞏固社會支持系統。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因而,人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在促進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把大學生置于一個集體環境中,以集體教育的形式對其干預,這也是其社會屬性的內在要求。集體生活是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可回避的一種生活狀態,具體到社團、班級、寢室等組織,宏觀到校園文化環境。因此,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集體教育,可以尋找到促進大學生人際關系健康發展的契機。
(三)社會教育為保障
以社會教育為保障的目的:全社會共同為和諧而努力。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方方面面都要與社會建立關系。社會為大學生的交往、發展提供現實可能性。就個人發展而言,成為社會群體一員能夠滿足其社會交往需要,獲得安全感。
(四)個體教育為補充
以個體教育為補充的目的:幫助每一個大學生健康成長。由于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任何干預方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他們都有特定的適用人群,個體教育整好彌補了其他教育形式的這一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