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摘要:“閱讀”是人類傳承精神文明的重要活動之一,而大學生的閱讀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民族整體的文化發展趨勢和方向。本文以陜西省三所民辦院校120名大學生為研究樣本,從閱讀態度、環境、媒介、方式和內容五個方面進行分析,以閱讀取向為載體,思考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特點,以期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建立閱讀取向。
關鍵詞:大學生 閱讀 閱讀取向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028-02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語言和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民族的標記。”隨著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學習知識的途徑和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便捷化等特點。而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關鍵群體,在學習方式的選取上會更具時代性和潮流性。近來,隨著網絡媒體的蓬勃發展,有不少電視網絡節目開始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檔節目就是《朗讀者》。該節目以新穎的呈現形式、豐富的閱讀內容以及朗讀者優雅動情的深度投入受到好評,同時也引發了新時代下關于閱讀的很多思考,尤其是對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取向產生了新的思考。基于此,本文將通過調查問卷所得數據,分析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取向,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選擇和完善自我閱讀取向,提高閱讀效果。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論文選擇陜西省三所民辦三本院校的文科、理科、工科背景共120名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分別來自西京學院、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和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問卷使用中文,在李瑞芳問卷基礎上修改而成,主要包括閱讀態度、閱讀環境(時間、地點)、閱讀媒介、閱讀方式以及閱讀內容等方面。本次調查分發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7份,回收率達97.5%,符合調查和分析規范與標準。對問卷結果的數據統計借助Excel辦公軟件完成。
三、結果與討論
(一)閱讀態度調查及分析
閱讀態度分為喜歡、較喜歡、一般、不太喜歡和反感五種態度。根據數據,所有調查對象對閱讀表達出了不同程度的喜歡,沒有不喜歡和反感。其中,31.91%的人表示喜歡閱讀,31.92%的人表示較喜歡,36.17%的人表示一般喜歡。說明大學生閱讀態度取向整體良好,有接近63%的人對閱讀表現出積極態度。針對不同學科背景,筆者對同一學科背景的被調查者也做了簡單統計。
數據顯示,文科組中有57.14%的人喜歡閱讀,38.1%的人較喜歡,33.33%的人對閱讀表現出一般;理科組中有28.57%的人喜歡閱讀,35.71%的人較喜歡,35.72%的人表示一般喜歡;工科組有26.92%的人表示喜歡閱讀,34.62%的人表示較喜歡,38.46%的人表示一般喜歡。對比各個分組的喜歡程度人數比例,不難發現,文科組的學生相對理科和工科學生對閱讀的喜歡程度更高些,而理、工科組差別不是特別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跟學科特點有很大關系。但為了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學科互補和全面發展,筆者建議高校應多鼓勵和引導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參與更多閱讀計劃和活動,以促進學生個人更加全面的發展。
(二)閱讀環境調查及分析
閱讀環境調查分析包括閱讀時間調查分析和閱讀地點調查分析。
由上表可看出,在被調查的117人當中,僅有17人(14.9%)喜歡課內閱讀,有40人(34.0%)喜歡課外閱讀,有60人(51.1%)更青睞不受時間限制的閱讀。
如上表所示,在閱讀地點的選擇上,選擇人數從少到多依次為“宿舍”“自習室”“圖書館”和“不受限制”,選擇人數和占總人數比例依次為10人(8.5%),15人(12.9%),22人(18.8%)和70人(59.8%),其中,“不受地點限制”最受學生群體的喜愛。因此,閱讀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傾向和選擇,學生喜歡更安靜、相對更加自由放松的環境,而傳統的“宿舍”“自習室”這樣的閱讀地點空間較為狹小,環境相對吵鬧,閱讀者受到干擾的可能性越大。
(三)閱讀媒介調查及分析
從上表數據來看,使用閱讀器的人數最低,只有3人(2.1%)使用,筆記本電腦次之,為15人(12.8%),紙質文獻有40人(34.0%),相對前兩者較高,使用最高的是智能手機,人數達59人,占總人數的51.1%。這表明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數字媒體以其信息量大、更新及時、方便攜帶、操作簡單等特點已然成為人們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這對傳統的紙質閱讀也會帶來一定沖擊。
(四)閱讀方式調查及分析
根據統計,117人中占比最大的為“默讀瀏覽”,有77人選擇,占到總人數的66.0%,有30人選擇“細讀思考”,占到25.5%,僅有10人選擇偶爾朗誦,占比為8.5%。分析各數據背后的原因不難發現,絕大多數讀者更愿意默讀,原因在于默讀可以節約時間,提高獲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細讀”為讀者提供深度思考的機會,有助于讀者通過閱讀實現個人思維的再創作;而朗誦不被大部分學生喜愛的原因在于,一是讀取信息速度較慢,二是對周圍閱讀環境依賴更高,三是對朗讀者個人表達技巧要求更高。因此,如果能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多鼓勵學生朗讀,并教授一些朗讀技巧,相信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閱讀和表達自我。
(五)閱讀內容調查及分析
根據統計,“經典文學作品”有45人,占38.3%,“娛樂休閑”有35人,占29.8%,“專業知識”有17人,占14.9%,“新聞”有15人,占12.7%,“生活服務”有5人,占4.3%。從數據來看,當代大學生比較關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這也與當下大的環境影響有關,一是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政策引導和大力宣傳,如李克強總理在2014 和2015連續兩年把“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國社會以及高校都在積極推廣閱讀。再有一些媒體節目關于經典文學的倡導,如受到全民好評的網絡電視節目《朗讀者》,媒體的宣傳對大眾尤其青年一代大學生具有深遠影響,這也是“娛樂休閑”受到大學生鐘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四、結語
信息化時代下的閱讀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便捷豐富的學習途徑和內容,增加了新的閱讀體驗。但與此同時,相對自由的閱讀環境和便捷的媒介選擇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例如長期的快速閱讀、淺閱讀會影響學習者的深度思維能力和系統化學習。因此,如何借助新技術,以學生更加喜歡、不受限制的方式拓展閱讀,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加強專業化系統化的學習將成為所有高校教師所要思考和繼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倩.淺談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J].明日風尚,2017.
[2]徐丹.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養現狀及啟示[J].新校園,2017(7):52-53.
[3]李瑞芳等.清華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研究[J].外語界,2004(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