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紅巖
摘要:唐代是封建社會發展歷程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比較強盛的時代,唐代文人具有宏偉的氣魄、開闊的視野、自信的情懷。唐代文人的文學作品中洋溢著自信的豪情,書法作品中演繹著自信的篇章,繪畫作品中也勾勒出自信的圖畫。
關鍵詞:唐代 文人 文化自信
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070-03
盛唐強盛的國力、繁榮的經濟、兼容并包的文化,使之在封建社會發展歷程中結出了獨一無二的碩果,對其他朝代其他國家都產生著巨大的吸引力與影響力。由于唐代對海外各國巨大的影響,直到現在,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方仍被成為“唐人街”,而唐制漢服被稱為“唐裝”。與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文人在文學作品、書法、繪畫等各個領域都有不俗的成就,這不僅僅是文化自身發展的結果,還來源于時代賦予文人的強大自信。
一、唐代文人的文學作品中洋溢著自信的豪情
唐代文學以安史之亂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分屬文學發展中古期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學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唐詩進入我國古典詩歌的鼎盛期;散文改變了駢文的主導地位,繼秦漢散文后又一次創造了新的高峰;傳奇小說、俗講、變文和詞,開啟了文學發展的新領域。
唐代的統治者比較重視詩歌,詩歌在唐代的進士考試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很多皇帝都有詩作傳世,這對文人們創作詩歌、學習詩歌技巧是一個很好的促進。唐太宗曾作《帝京篇十首》描寫帝都長安的壯麗景象及自己的帝王生活,“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馀”,境界開闊,汪洋恣肆,胸襟宏大,洋洋灑灑之間揮灑出自信的音符,表現出對國家、對帝都、對自己的萬丈豪情。唐玄宗也有大量詩作,如《春日出苑游矚》《登蒲州逍遙樓》《端午》《梅妃》《過老子廟》《平胡》等。《平胡》中有“鼓角雄山野,龍蛇入戰場。流膏潤沙漠,濺血染鋒芒”的詩句,能把戰場上的浴血奮戰以豪情萬丈的自信展現出來,也只有唐人能夠做到了。李唐王朝的君王大多是愛才惜才之人,如王維去世后,代宗曾非常關心他詩集的編纂工作,白居易去世后,宣宗曾寫《吊白居易》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代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等優秀詩人,也出現了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韓孟詩派等諸多詩歌流派。杜甫在年僅二十多歲的時候,登上泰山并作《望岳》:“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在描寫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不怕困難險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與激情澎湃的自信。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怎么可能有這樣的抱負?至于李白,此類詩歌更是數不勝數,如果沒有藐視一切的自信,怎會有《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飛揚,也不會有《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昂揚斗志和《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壯闊,更不會有《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中“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的自信豪邁。
其實,詩歌不僅僅是唐代貴族和文人的專利,普通民眾愛好詩歌也是普遍的風氣。《全唐詩》中收錄的就有和尚、尼姑、道士、宮女、歌妓等社會不同階層的詩歌。在盛唐強音的主基調下,詩歌內容豐富多樣,展現了封建社會鼎盛期的方方面面,洋溢著自信、奮進的社會風貌。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推力,使唐代詩歌創作成為了全民活動,而詩歌創作的主基調多是昂揚的、奮進的,洋溢著自信情懷的。
唐代的散文,因為韓柳古文運動的勝利,打破了駢文一統天下的格局,創造出諸如傳記、寓言、游記、雜記等新型的短篇散文。《全唐文》共收錄唐、五代作家散文作品18488篇,韓愈、柳宗元既為唐宋八大家成員,又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他們深厚的功力、獨特的藝術風格、錘煉簡約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讀者,圍繞他們周圍,也有一些優秀的散文名家。這些古文大家的文章多講“氣”重“勢”,具有極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在創新的基礎上把散文的創作引入了雜文學的發展路徑,把古文提高到了美學的境地。而這種審美范式的形成與唐代文人多元化的思維和對文學發展的自信是息息相關的。
由于新的閱讀群體的需要,唐代產生了短篇文言小說唐傳奇。這是文人“始有意為小說”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成熟,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特別是唐代宗到唐宣宗的100年時間里,名家名作蔚然壯觀,唐傳奇取得了空前的繁榮。究其原因,一是唐傳奇文體自然發展的結果,另外得益于經濟繁榮背景下各種文體的相互促進,此外,還與當時社會的文化風尚相關。陳玄祐的《離魂記》,許堯佐的《柳氏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結構上從粗糙的梗概敘述發展成為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上從平鋪直敘發展到一波三折的生動敘述;語言文字上由古樸發展到文采飛揚,引人入勝;內容上也由單純描寫志怪發展到反映社會現實的人間奇事。除了唐傳奇,還有俗講和變文、曲子詞等新的文體產生。這些新文體的出現,增強了文學的表現力,反映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人間百態,為后世創作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這與唐代社會穩定的社會局勢、繁榮的社會經濟、自信開放的文化氛圍是分不開的。
二、唐代文人的書法作品中演繹著自信的篇章
唐代的書法作品精彩紛呈,這與李唐王朝歷代君王的重視不無關系,一方面是自身對書法的喜好,另一方面是招攬文士的政治需求。初唐,很多文人是由隋入唐,在政治上抱有宏大志愿,想在李唐王朝施展抱負。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圍繞其周圍的書法大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蕭德言、楊師道等人,李世民經常與他們談論書法,而唐太宗本人也擅長行書、草書。武則天時期的李嗣真曾在《書后品》中評價唐太宗的書法:“太宗與漢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師虞(世南),后又學史,乃謂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處也。”
除了唐太宗,其后的唐高宗、唐睿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也能秉承太宗遺風,重視并喜好書法。李唐王朝對書法的重視,不論是出于粉飾太平的需要,還是真心賞玩,但是客觀上都促進了唐代書法作品的繁榮和發展,有唐一代書法作品之多之盛,名家輩出,超越了其他朝代,展現了唐代書法家在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開放背景下的自信與昂揚。
初唐的書法作品成就最高的莫過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在中盛唐,唐玄宗一改唐太宗時期對行書的推崇,更重視隸書的寬博華麗,一時之間,其他書體也適時應變,境界大開,展現出了書法史上的盛唐氣象。賀知章、張旭、懷素的草書,汪洋恣肆,劍拔弩張。篆書名家李陽冰既是李白的族叔,又是優秀的篆書名家。
“草圣”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為人豁達灑脫,不拘小節。張旭的草書頗為出名,奔放自由,瀟灑飄逸,有別于書法界一直認可的二王的書法規范,為書法界輸入了新的氧氣。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張旭的書法作品有《千字文》《古詩四帖》《肚痛帖》等。
中唐時期的顏真卿是孔子高徒顏回的后人,也是唐代開國元勛顏師古的五世孫。顏真卿的父親早逝,其母含辛茹苦,殷勤教誨,將他養育成人。顏真卿博學多知,正直剛毅。在書法領域,他在學習前人和追尋古法的基礎上,沖破“二王”對唐代書法的束縛,開宗立派,其楷書被稱為“顏體”,影響深遠。顏真卿傳世的《多寶塔感應碑》,結構勻稱謹嚴,用筆清勁腴潤,秀麗多姿,是一代書法精品。顏真卿本人也一如他的書法作品,正直、忠烈、質樸,在整個政治生涯中,顏真卿多次直言勸諫,多次遭到報復、排擠和打擊。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中,他被派去勸降李希烈,李希烈想讓他當偽朝宰相,被他破口大罵拒絕,最后竟被活活勒死。
顏真卿之后的柳公權出生于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庭環境為他成長成才提供了保障。柳公權才思敏捷,年少時擅長詞賦,后來考試中進士,以書法入仕,其中有二十年之久是朝廷專職的書法教師。宋文宗曾經稱贊他的書法“鐘、王復生,無以加焉”。柳公權的書法源出于柳氏家學,又兼收了顏真卿書法的腴潤、歐陽詢書法的勁峭、虞世南書法的圓潤、褚遂良書法的疏朗,別開生面,自成一家。他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金剛經》等,久負盛名。《玄秘塔碑》最能表現柳公權書法作品的筋骨,遒媚勁健,為書法精品。《神策軍碑》全名《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圣德碑》,是奉圣旨所做。《金剛經》是柳公權為右街僧錄靈準書寫的書法作品,現在有唐代拓本,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中發現。
正是唐代繁榮昌盛的國力,開放活躍的文化環境,祥和寬容的藝術氛圍,造就了顏真卿、柳公權成為一代宗師的潛質。
三、唐代文人的繪畫作品中勾勒出自信的圖畫
“書畫同源”,在書法藝術繁榮發展時,唐代的繪畫也漸入佳境,進入一個極盛的時代,花鳥畫、人物畫、壁畫、山水畫,都有一定的進步。唐代的畫風畫技,與大唐盛世的社會大環境相輝映,展現出了唐代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唐代畫家的自信情懷。
唐初,社會的文化氛圍比較濃厚,整個社會占據主流地位的是肖像畫。初唐畫家閻立本,出身于貴族家庭。唐貞觀十年,唐太宗命閻立本繪制其征戰時所騎的六匹戰馬的圖樣,然后找人用石塊雕刻下來,立在昭陵門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昭陵六駿”。閻立本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應是《步輦圖》,唐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派出使者出使長安,想迎娶文成公主。唐太宗命閻立本畫《步輦圖》,將這一歷史時刻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圖中唐太宗坐在輦上,神情莊重、目光深邃,展現出一代明君的威儀。松贊干布派來的使者謙卑誠懇,宮女們嬌小、矜持,對他們的描繪更能襯托出太宗皇帝萬人之上的君主形象。大家熟知的大雁塔塔底也有閻立本的杰作,當年玄奘為了安放取經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在皇帝的資助下,建造了大雁塔。唐高宗命閻立本繪制大慈恩寺的圖紙和佛像,石刻于在大雁塔底層的四面門楣之下。
“百代畫圣”吳道子,幼年家貧,曾隨者賀知章、張旭學習草書,后來改為學畫,漸入佳境。開元年間,他以繪畫知名,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根據史料記載,他曾經在長安和洛陽的寺院道觀中墻壁上繪畫三百余幅。在唐代奮發向上的社會環境下,吳道子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線條有了粗細轉折變化,但是由于其繪畫藝術的高超絕妙,即使簡單線條的勾勒,也能使繪畫作品栩栩如生。吳道子繪畫水平的求新求變,不落俗套,開了一代畫風,是后人學習的楷模。
唐代宗和唐德宗時期的周昉是唐代著名畫家。周昉出身于軍人家庭,但是他自幼刻苦鉆研,酷愛畫畫,因此周昉的繪畫藝術有很高的造詣。他最擅長畫的是仕女和佛像,是歷代繪畫愛好者推崇的對象。他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是至今傳世的作品。周昉的出身決定了他對上層貴族女性的生活十分熟悉,因此這些仕女描繪得比較真實。周昉繪畫中的仕女形象大都取材于宮廷貴婦,他們衣著華麗、體態豐腴、神態自若,通過繪畫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神態,我們看到了唐代宮廷女子的生活。
由于唐王朝開放的文化氛圍,唐代的繪畫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還影響著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時亦受著他們的影響。
正是畫家們身處于強唐王朝大的社會背景之下,因此促成了唐代繪畫風格的形成,在這些繪畫作品中體現出唐代畫家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自信情懷。
四、結語
唐代是繼漢代之后又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唐代的文學作品、書法、繪畫等表現出的主流審美風格就是大氣磅礴、開拓進取,這種審美符合唐代文人的獨特氣質,也更能表現他們銳意創新、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朱關田.中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6.
[3]侯海英.西安文化名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6.
[4]黃留珠.關于漢唐文化的幾個問題[J].長安大學學報,2010(6).
[5]熊鐵基.漢唐文化發展的特點[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7(4).
[6]湛芬.漢唐文化思想與文學特征之比較[J].文學研究,2003(1(1).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