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晶
【關鍵詞】 小學語文;新課改;主體地位;
以學定教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4—0081—01
新課改將學生主體學習作用的發揮作為課改的靈魂。有沒有課改,課改的深度如何?都可以從學生主體學習作用發揮的方式方法中看出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自主提出問題的方式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一、以學定教,從學生視角出發來設計教學
我們知道,傳統語文課堂教學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教師解讀文本之后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這種有目的的語文教學看起來效率很高,也很節約時間。但是,由于問題都是從教師或者專家、學者解讀文本的結果中提出來的,是教師視角和專家視角,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結果,許多時候可能會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認知實際,難免和學生隔著一層。因此,教學就是要有學生視角,從學生的認知出發,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從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出發。沒有學生視角,也就沒有高效或者有效的教學。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來展開我們的課堂教學呢?孔子提出:“不憤不悱,不啟不發”的教學原則就是學生視角的最好證明。憤與悱是學生視角。學生產生憤與悱,教師根據學生的憤與悱展開教學,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更有針對性,更有目的性。一般來說,學生在沒有產生困惑的時候教師不講解。
二、以問題為抓手,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提高思維能力
如何才能讓學生處于憤與悱的狀態呢?那就是閱讀。在閱讀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對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批注提問。學生只有在閱讀中提出了問題,說明學生才真正地讀懂了文本,真實的閱讀才發生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抓手,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以此來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文本,自主閱讀,獲得認識。然后通過合作交流,篩選問題,促使學生相互之間啟發,進一步思考文本。最后,通過匯報交流,合作探究,使學生的認識有質的提升。
一般以問題為主的教學具體操作方法是:閱讀文本,教師可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認為的好詞好句標出來,把不理解的詞語涂上顏色,作為問題和其他學生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效率。這一個過程完成得好,就會為下面學生合作學習奠定基礎。
三、把學生置于問題情景中,讓他們在提出問題時思考文本,探究文本深層次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學生總是把文章看得很簡單,他們對文本的閱讀過程總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給學生一篇文章,讓他們匆匆忙忙看一兩遍便感到索然無味了,再也沒有閱讀的興趣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他們被動慣了,主動學習思考的意識不強。他們不知道探究文本背后的深層次東西,不知道挖掘語言背后的意義。好讀書不求甚解。這種讀書方法如果是作為一種社會閱讀還可以,如果是作為一種教學閱讀那就嚴重不足。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寫了什么,還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寫的。如果停留在寫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產生學與不學一個樣的想法。他們的閱讀活動也就變得浮躁,他們也就不會再去深入地思考文本、探究文本。然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去思考文本、探究文本。既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又能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學生主體思維。沒有主體的思維,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生自主學習。當前,有些教師講授的課堂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沒有給學生和文本充分接觸的時間,沒有讓學生主動思考文本、主動尋找問題,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究竟能研究出來一些什么問題,能讀懂什么,還有什么問題讀不懂。教師提出的許多問題,盡管學生也思考了,但是這種思考是被動的,同時,由于時間限制、問題限制,大多數學生很難深度參與到問題思考之中,造成課堂效率的低下。
教學的目的不是將學生教得沒有問題,而是讓學生不斷產生問題,在問題情景中解決問題。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提出來讓學生思考,相反是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產生。讓學生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看出問題,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教師只有抓住這個根本,才能從根本上激活課堂,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的效率。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問題為主,要解決學生的問題,解除學生心中的憤與悱。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本課堂,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改。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