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構建“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和系統耦合互動模型,以北京為例進行實證研究,選取2005-2015年時間序列數據為樣本,研究三個子系統協同發展的耦合強度與協調等級,并分析其時序演變規律和協同發展類型,主要研究結論為北京“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存在顯著的協同發展關系。當前,北京三個子系統之間耦合交互作用顯著,各子系統均處于較高發展水平且協同一致,系統實現了優質協調。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流通業 旅游業 耦合協調度
引言與文獻概述
我國目前正處于城鎮化戰略轉型期。《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這是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舉措。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80%。同時,我國城鎮化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2.2%,而中部、西部地區分別為48.5%、44.8%,中西部城市發育明顯不足,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早期城鎮化是伴隨著工業化發展而產生的產業集聚和人口集中。發達國家完成工業現代化后,工業化在其城鎮化過程中的作用減弱,第三產業的作用日益突出(許學強,1997)。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城鎮化時期,城鎮化現象已經難以用“工業決定論”來解釋(Shen,2006)。服務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和現代城市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促進城鎮化的作用日益凸顯(曹廣忠、劉濤,2010)。
流通業與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城鎮化的提升而發展,并在促進城鎮化質量提升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黃國雄,2003)和先導產業,是城鎮功能重要組成要素,影響居民生活和城市社會發展。流通業具有高強度的就業吸納能力,是就業增長的有效產業因素(王曉東、謝莉娟,2010),具有高度產業關聯性,能夠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產城融合發展等(鄭勇軍,2014)。在深化城鎮化發展階段,流通業能夠增強城市經濟功能,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帶動相關產業與地區協同發展(鄧陽,2016)。同時,流通業發展過程也構成了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謝朝斌,1995)。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產業關聯性強,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業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較強的耦合互動關系(生延超、鐘志平,2009),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會加快城鎮化發展,反之則會遲滯城鎮化發展(鐘家雨等,2014)。通過城市公共產品旅游化與城市旅游目的地特色建設等進行城市旅游的開發與整合,可以實現城市轉型升級(林峰,2013);城鎮化和旅游經濟都具有明顯的空間依賴性和空間集聚特征,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和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王坤等,2016)。
流通業與旅游業都是北京的戰略性產業,是北京服務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帶動作用與就業吸納能力強,可以有效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勞動力轉移就業、產城融合發展等問題。同時,流通業和旅游業作為城鎮功能的重要構成要素,對新型城鎮化的規模、質量與功能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主要是兩系統間協同發展,尚未有研究從系統視角研究三者之間協同發展問題。流通業與旅游業都是北京的戰略性產業和服務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帶動作用與就業吸納能力強,可以有效促進新型城鎮化。同時,流通業和旅游業作為城鎮功能的重要構成要素,對北京新型城鎮化的規模、質量與功能等都有重大影響。本文擬從系統耦合互動的視角,研究北京“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協同發展的時序變化特征。
“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耦合互動模型
基于協同學觀點,子系統之間的耦合互動作用決定了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的變化趨勢,而對耦合作用強度的度量正是耦合度,同時引入耦合協調度概念,用以反映系統整體功能及其綜合協調水平,即協調等級。從社會經濟系統的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耦合互動協同發展。本文將建立“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分別衡量子系統間的耦合強度與整個系統的協調等級。
(一)構建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的評價指標體系
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主要涵蓋人口、空間、經濟、社會等(康慕誼,1997;陳沖,2017),結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指標,確定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城鄉統籌5個一級指標,并下設12個二級指標(序參量),其中土地城鎮化率指建成區面積與城區面積之比,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系數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之比,該比值越大表明城鄉統籌發展水平越高。結合流通業評價相關研究(熊曦等,2015;鄧陽,2016),設定流通業評價體系包括流通業效率、流通業規模和流通業潛力3個一級指標,并下設4個二級指標。結合旅游業評價相關研究(周蕾、王沖,2017;生延超、鐘志平,2009),設定旅游業評價體系包括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2個一級指標,并下設6個二級指標。
(二)耦合度模型
其中,C表示系統的耦合度,U1、U2及U3分別表示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的綜合序參量,k為調節系數,這里取k=3。耦合度的取值范圍為[ 0,1],當U1=U2=U3時C=1,這時系統達到最優耦合狀態。耦合度越大,表明子系統之間的作用強度越大,反之耦合度越小,表明子系統之間的作用強度越小。當C=0時,子系統間處于無關聯狀態且無序發展。借助模糊數學思想結合相關文獻(張勇等,2013;王毅等,2015),構建耦合強度劃分標準(見表2)。
(三)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度是對子系統間耦合狀態的描述和度量,但它不能全面反映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綜合協調發展水平。引入耦合協調度,它是對系統協調狀態的描述和度量。耦合協調度模型如下:
式(4)中,D表示系統的耦合協調度,T表示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式(5)中α、β、γ為待定系數,且α+β+γ=1,分別表示U1、U2、U3的權重。由于新型城鎮化、流通業、旅游業在協同發展中的作用與重要程度不同,需賦予不同的權重,方法包括主觀賦權、德爾菲法、熵值法等。耦合協調度的取值范圍為[ 0,1],耦合協調度越大,表明子系統間綜合協調水平越高。當D=1時,子系統間完全協調,反之耦合協調度越小,表明子系統間綜合協調水平越低;當D=0時,子系統間完全不協調,系統處于無序發展狀態。結合相關文獻(錢麗,2012;李江蘇,2014),構建協調等級劃分標準(見表2)。
“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協同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指標權重確定
本文選取2005-2015年北京“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為研究對象,對三個子系統的發展水平、耦合強度和協調等級進行分析。其中,每個子系統的樣本數m=11,指標數n分別為12、4和6。指標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北京統計年鑒。
借鑒張勇等(2013)的做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Mj選擇子系統第j個指標11個樣本的最大值。根據熵值法,使用MATLAB軟件計算得到指標權重(見表1)。
(二)北京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發展水平時序分析
根據式(1)得到北京2005-2015年的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的發展水平指數(見表3)。根據式(5)得到系統綜合發展水平指數T,其中α、β、γ的取值,采用熵值法得到α=0.1,β=0.3,γ=0.6。
根據表3和圖1可知:第一,從數值上看,2015年北京旅游業、城鎮化與流通業發展水平都進入高水平發展階段,系統綜合發展水平指數較高;第二,從變化趨勢來看,2005-2015年間北京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趨勢,其中旅游業年均增長率為18.72%,年均增幅最大,流通業與城鎮化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39%和6.35%,系統綜合發展水平穩步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4.07%;第三,以2009年為分界點,三個子系統均表現出由緩慢增加轉變為快速增長。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城市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為北京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與發展機遇,城市交通、基礎及城市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高,確立了旅游業作為首都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2009年,我國電子商務經歷了快速崛起期之后進入了轉型與高速發展期,電子商務發展越來越成熟,并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其它如營商環境的改善以及支付結算等,都極大地促進了流通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北京逐步明確城市功能定位,確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了包括旅游業、流通業在內的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穩步提升,持續推動城鎮化穩步發展。但是,北京城鎮化也存在著嚴重的“大城市病”,人口規模過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功能過于集中、公共服務不均、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2009年后,北京城鎮化發展重點逐步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更加注重治理“大城市病”,優化城市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塑造宜居環境、提升內涵品質等,進入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
(三)耦合強度與協調等級時序演變
根據式(3)和式(4)得到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見表3和圖1)。
關于耦合度:第一,其數值處于0.77~1.00之間,整體水平較高,表明2005年之前北京已經度過早期的頡頏階段和磨合階段,2005年實現良性耦合,2006-2015年處于高度耦合階段;第二,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之間的交互作用越來越大,耦合度呈現不斷增大的趨勢,2006年達到了拐點實現質的跨越,從良性耦合階段進入并長期處于高度耦合階段;第三,2009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北京旅游業發展水平出現短暫停滯,但是城鎮化與流通業仍然穩步提升,引起系統耦合度出現小幅下降。
關于協調度:第一,其數值處于0.44-0.98之間,增長幅度較大。2005-2006年系統協調等級較低,處于瀕臨失調階段,經過近10年發展與調整,至2014年系統協調等級大幅提高至優質協調階段。第二,協調度穩步增大,系統綜合協調水平越來越高。2007年調整到勉強協調階段,2010-2013年由初級協調進入中級協調繼而良性協調,2014年之后達到優質協調。
(四)耦合協同發展類型分析
通過比較U1、U2、U3,劃分“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協同發展類型。根據表3,2005-2010年、2012年、2014年,有U3 < U2 < U1,屬于流通、旅游均滯后型,說明流通業、旅游業發展對城鎮化的貢獻小于城鎮化對流通業、旅游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這一時期應該大力推進旅游業、流通業發展,以提升系統協調等級;2011年有U3 < U2 = U1,屬于旅游滯后、流通同步型;2013年有U3 < U1 < U2,屬于旅游滯后、流通超前型,說明相關政策措施促進了流通業的快速發展;2015年有U2 < U1 < U3,屬于旅游超前、流通滯后型,說明北京促進旅游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實現了旅游業的快速增長,對新型城鎮化的促進作用顯著增強。大多數年份北京城鎮化水平高于同期流通業和旅游業水平,新型城鎮化促進了流通業和旅游業的發展。
結論
北京“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系統”存在顯著的協同發展關系。2005-2015年間,系統基本處于高度耦合階段,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之間交互作用顯著;2005-2010年系統協調等級較低,從2011年開始進入中級協調階段,之后不斷提升至良性協調和優質協調。當前,北京已經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工業產業疏解效果明顯,隨著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明確,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包括流通業和旅游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經濟綜合競爭力增強,新型城鎮化水平及質量不斷提升。北京新型城鎮化、流通業與旅游業均發展到較高水平且協同一致,系統實現了優質協調。
參考文獻:
1.Shen J.F.Understanding Dual-Track Urbaniz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2006,12(6)
2.曹廣忠,劉濤.中國省區城鎮化的核心驅動力演變與過程模型[J].中國軟科學,2010(9)
3.陳沖,何夢醒.甘肅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性測度研究[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7(1)
4.鄧陽.北京新型城鎮化與流通產業協同發展實證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6(4)
5.郭顯光.熵值法及其在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財貿研究,1994(6)
6.黃國雄.論流通產業是基礎產業[J].市場營銷導刊,2003(2)
7.康慕誼.城市生態學與城市環境[M].中國計量出版社,1997
8.李江蘇,王曉蕊,苗長虹等.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化質量協調度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4,34(10)
9.林峰等.旅游引導的新型城鎮化[M].中國旅游出版社,2013
10.錢麗,陳忠衛,肖仁橋.中國區域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1)
11.生延超,鐘志平.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8)
12.王坤,黃震方,余鳳龍等.中國城鎮化對旅游經濟影響的空間效應——基于空間面板計量模型的研究[J].旅游學刊,2016,31(5)
13.王曉東,謝莉娟.論流通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增長——基于中部地區流通業對就業吸納的貢獻分析[J].財貿經濟,2010(2)
14.王毅,丁正山,余茂軍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現代服務業與城市化協調關系量化分析——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5,34(1)
15.謝朝斌.工業化過程與現代商品流通[M].東方出版社,1995
16.熊曦,柳思維,張聞等.商貿流通業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水平測度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5(8)
17.許學強.城市地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8.易武英,蘇維詞.典型喀斯特城市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耦合度評價——以貴陽市為例[J].中國巖溶,2012,31(4)
19.張勇,蒲勇健,陳立泰.城鎮化與服務業集聚——基于系統耦合互動的觀點[J].中國工業經濟,2013(6)
20.鄭勇軍,肖亮,牛言瑜等.現代流通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以浙江省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3)
21.鐘家雨,柳思維,熊曦.旅游業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2)
22.周蕾,王沖.旅游產業-區域經濟-信息產業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