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樺清
【摘要】會計課程與審計課程都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會計課程知識點較廣,審計課程知識點難度偏高,審計課程是在會計課程的基礎上開設的,在專業知識上具有相通的地方。眾多高校進行會計課程與審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卻是獨立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能融會貫通,無法將會計知識與審計知識相連接,缺乏對學生動手能力、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當下社會市場經濟面臨的風險也日益加劇。
【關鍵詞】高職高專 審計 會計 實訓教學 研究
審計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邏輯性、綜合性較強的科學, 審計教學的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質量、高素質的現代應用型審計人才。這就要求審計教學既要重視理論的探討,又不能忽視實踐的訓練。審計作為受托經濟責任體制下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而產生的獨立監督機構,需要擔負起對社會市場經濟的監督職責。審計的基礎來源于企業的基本賬務處理,學會審計應先學會會計的賬務處理,這樣更能夠分析財務造假的真正原因,起到更好的監督作用。為此,專業教學實踐環節建立一套以會計實訓為基礎,審計實訓為升華的模擬實訓體系至關重要,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學生也能更好、更快的適應由在校學生向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轉變。
一、審計教學內容的研究
(一)審計課程建設
審計學科的課程建設原則應該是厚基礎,厚相關專業,有主有次,要注意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突出特色的需求。指出審計學科專業的核心課程應包括《基礎審計》、《中級財務會計》、《政府審計》、《內部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等。同時指出審計學科的教材建設目標應定位于: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重視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培育復合型人才。
(二)職業判斷能力在審計教學中的培養
新審計準則與舊審計準則相比,對審計人員在風險審計理念、職業懷疑意識、職業判斷能力等方面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對高校審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應做好審計教學的銜接,更新審計理念和改革審計教學模式。
二、審計教學方法的研究
(一)審計實訓與會計實訓相結合
審計課程不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審計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會計實訓的基礎上進行配套實訓,使學生能夠熟悉企業的經濟業務,分析存在財務風險的原因,更好地進行審計工作。審計與會計課程綜合實訓可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會計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局部釋放;審計模擬實驗可以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綜合提升。
(二)審計案例教學
審計應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選擇案例,并且要重視案例的系統性與實用性,如課前舉出短小、趣味性強的案例;課中舉出實用性強的案例;課后留下大型的、典型的案例。再次要特別注意提高學生對案例的感性認識和關注網絡資源中涉及的審計界的最新動態。
(三)真實模擬教學
學校應真實模擬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環境,通過企業整套真實案例進行審計教學,審計真實模擬教學模式是改變審計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極佳的途徑。可以彌補普通案例教學的不足,彌補直接實踐嚴重受限的不足。
(四)審計軟件結合手工實訓
當代社會為會計信息化時代,學生不光要掌握實際的手工實訓,還應該學會如何將手工轉為軟件操作,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人工,提高工作效率。
(五)認知實習教學
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校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直接到事務所或企業進行實習。實習過程中通過將模擬實訓轉為真實操作,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總結相關的工作經驗,達到更好地學習效果。
三、研究特色與創新
通過會計實訓,使學生熟悉企業的操作流程,審計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現企業財務造假,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審計課程偏理論、難度大,通過與會計課程的復合實訓,打破傳統的“滿堂灌”理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審計學習的興趣;通過實踐教學,學生打破傳統教學的觀念,深入企業工作的狀態,學習更加認真;創新考核評價體系,審計實訓課程的考核方式由傳統的期末考試改為實訓階段成果展示,實訓階段成績由校內指導老師和校外指導老師綜合評分;審計實訓課程在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開設,會計事務所招聘時間處于年度下半年10月-12月份,教學時間與學生工作時間銜接;審計實訓和會計實訓的復合實訓,可以很巧妙地將會計與審計合二為一,形成一套完整的實訓體系,學生能夠掌握全面系統地綜合知識;審計實訓模擬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與社會工作相接軌,畢業生能夠即時上崗,提高學生的對口專業就業率和實踐操作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學校為企業輸送專業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專業技術,達到共贏。
四、研究成果形式
(一)主要技術指標
就業率和就業方向:針對審計專業應屆畢業生前期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和實踐,審計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慢慢呈上升趨勢,通過增加實訓課程,學生就業時,打破了企業的常規,企業開始更看重實踐操作能力,而忽略學歷和理論基礎知識的重視。審計專業學生畢業的就業方向擴展到:中型企業從事內部審計工作,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中介機構從事審計服務與咨詢工作,還可以在學校從事相關教學工作。
(二)其他應考核的指標
學生價值意識、家長滿意度、社會評價等。通過審計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讓學生感到學有所成,能夠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去;家長通過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方向,對學校專業的滿意度;社會、企業通過對學生的工作能力進行評價,作出對學校和學生的正確評價及認可。
(三)提交的成果及形式
校方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校企合作,學校推薦優秀人才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根據學生實習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案,推薦審計專業實踐教學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杰穎.新興趨勢下我國內部審計人員的培養和繼續教育的模式[J].財務審計,2014(10).
[2]鄭丙金.審計實務課堂教學中創新建設有效情景的探究[J].財會教育,2014(21).
[3]唐大鵬,李鑫瑤.職業模擬視角下政府審計教學改革探索[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6).
[4]陸迎霞.審計綜合實訓課程的學習評價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