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使經典融入現代,歷來都是一個重要課題。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央視在經典的傳承方面走在了前列,一系列制作精良、高品質的經典文化類節目開始融入我們的生活,或關注我們不曾關注的視域;或喚醒我們曾經的記憶;或融合多種元素開啟一個全新的多元化世界,使大眾能更好地接近傳統文化。任何時代,都會有代表性的藝術表現方式,這個時代也同樣如此。無論形式怎樣變化,他們都秉承著“傳承經典 服務大眾”的宗旨和理念,使傳統文化的傳承越來越有儀式感和使命感。我們期待著更多經典作品的出現,但更期待富有儀式感和使命感的傳承能吸引更多的人主動為經典發聲,讓經典重新煥發出生命和活力,回歸當下,開啟未來。
關鍵詞:儀式感;召喚;經典;回歸
作者簡介:余金屏(1979-),女,漢族,海南海口人,學生,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古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唐宋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02
提到儀式感,我們并不陌生,隨著“傳承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口號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人強調儀式感。當下,我們強調經典傳承的儀式感并不是讓經典的傳承成為一種形式或口號,而是要在經典與現代的碰撞中找到一個切入點,使經典能融入到這個時代的文化浪潮中。
融入需要彼此認同,積極的心理認同能產生良好的群體效應,從而外化為相應的行為方式。經典與現代彼此認同的切入點又在哪呢?愚以為是姿態。經典只有放低姿態,走下神壇,才能融入到現代中;這個時代只有具備兼容并包的姿態,才能包容經典與現代的差異。“姿態”這個詞讓人浮想聯翩,大可上升至國家層面的國家氣度,小可具化為個人層面的個人胸襟,是不同層面心性修養的外在體現。姿態融入到這個時代中,使這個時代充滿了儀式感;姿態融入到經典中,使經典的傳承也極具儀式感。在頗具儀式感的現代生活中,經典開始被喚醒,被賦予儀式感,在古與今、雅與俗的交流中逐漸融入當下,回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
一、現代儀式感以多種形式召喚經典的回歸,實現了經典與現代的巧妙融合
1.講經典
說到“講經典”,我們不得不說說《百家講壇》傳承經典的方式。眾所周知,《百家講壇》對經典的傳承方式符合大眾口味,曾一度引起熱評。這是一檔以專家、學者為主講人,向百姓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欄目。面向百姓講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定位,使“講”本身被賦予了迎合大眾口味的形式。如其中的一期節目為“讀《史記》 說比干”,來自河南大學的李力群教授從“帝王推崇 民間崇拜 姓氏祭祀”三個層面講解了“比干形象經典化”的原因,利用現代傳媒的優勢,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使大眾在短短36分鐘圖文并茂的講解中充分感知了比干形象經典化的過程。無論從其講解經典的切入點還是從其傳播形式來看,都以服務大眾為宗旨,深入淺出,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對邊緣問題進行了適度延展,從而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和喜愛。其他如易中天品《三國》、于丹的《論語心得》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和熱議。現代儀式感在《百家講壇》中被具化為面向大眾的講解,“講”使內化于小我心中的閱讀體驗外化為對經典的傳播,從而使“講”由小我走向了大眾。從這個層面講,現代儀式感是激發群體效應的催化劑。當然,過度的“講”會造成對經典的誤讀,因此,“講”要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適度拓展,以免對大眾閱讀經典造成干擾。
2.讀經典
經典需要讀,常讀常新。當積淀了厚重歷史的文字穿越時空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書還是那本書,你卻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你了。《朗讀者》就是這樣一檔節目:為朗讀者提供符合他們心境的經典文字和場景,通過朗讀,讀出與文字牽連的故事、情感和價值,使經典的文字被賦予了豐富的人生經歷,與當下的情境發生了關聯。朗讀者對文本的介入使文本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價值,每一個朗讀者背后的故事點燃了朗讀者的激情,使“讀”極富深情和感染力。如涉及到選擇的話題時,倪萍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后聲情并茂地朗讀了自己的作品《姥姥語錄》,在她充滿深情的朗讀中,那段封存的記憶似乎也隨著她的朗讀被喚醒,“兒子生病的打擊”、“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姥姥的鼓勵與安慰”,像一幅幅畫交織在一起,引起了觀眾的共鳴。當然,每一個話題背后都有不同的人生百態。王源朗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讓青春在努力中綻放;余秀華朗讀《給你》,讓青春記錄曾經的心情;馮小剛朗讀《當我開始愛自己》,讓青春在回歸自我中飛揚。這樣的朗讀每每都給觀眾以心靈的震撼。“讀”被賦予了現代人的經歷和情感,是現代人解讀經典的方式,從而使經典被賦予了時代的主題和意義。從這個層面將,現代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將經典文字轉化為時代語言的媒介,“讀”使經典滲入到了當下每一個心靈悸動的瞬間。
3.詠經典
古人秋吟落葉冬吟雪,他們內心的豐盈和浪漫都濃縮在了一首首精致典雅的古詩詞中,如果我們試圖思接古人,不妨從古詩詞的吟詠中尋找答案。正如《經典詠流傳》的創作初衷一樣:通過語言和音符的嫁接,“和詩以歌”,讓大眾更好地接近傳統文化。這樣的跨界融合,一經面世,一片好評。古典詩詞與音樂一旦碰撞,產生了無限可能性。比如說在《登鸛雀樓》中融合了多種元素進行了聯合演繹,既使用了九十七歲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的中英文版《登鸛雀樓》,又促成四國音樂家聯合演繹在盛典中,同時又讓大家看到這首歌被世界頂尖的維也納莫扎特童聲合唱團以中英德三國語言再次唱響,實現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與借鑒,讓古人登高望遠的精神在新的時代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明日歌》的傳唱中,與詩詞相配的表現形式多樣,既有機器人的演繹,也有流行音樂的伴奏,使音樂、人工智能、人、詞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頗具時代感。同時,還有像《將進酒》這樣非常搖滾的風格,像《聲律啟蒙》這種接近民謠的創作,甚至還有虛擬歌手洛天依與王佩瑜以合唱的形式呈現的《明月幾時有》……過去和今天、歷史跟未來的演繹在充滿意境美的場景和莊嚴的“我是XXX,讓我把《XXX》唱給你們聽”的宣言中極具儀式感,這是出于一種讓人把對文化尊重與敬畏的心理外在行為化的一種強烈的宣示。高雅的古詩詞在現代人莊嚴的宣示中踏歌而來,以更輕盈活潑的形式傳遞給大眾,實現了“雅”與“俗”的共享,讓我們能夠用曾經的盛世文化擁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二、現代儀式感促使創新意識外化為文化傳承的自覺行為,讓經典更具現代生活氣息
經典是能夠經得住再三閱讀、反復學習的文本。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含有不會磨滅的美、偉大的情感和信仰的高度,它們代表著一種文化精神,一種價值取向。因此,現代人出于對經典的敬畏心理往往對經典“敬而遠之”,害怕自己的誤讀會造成對經典的褻瀆,這也是導致經典不太容易融入現代社會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這種認識本身就是對經典的一種誤解,他們忽視了經典其實是處于流動變化中的,正是由于經典被各式各樣的人闡釋、接納、解構和建構,經典特有的高明、深邃、獨特性才被顯現出來。如前所述,無論是講經典、讀經典還是詠經典,經典一直都處在被不斷建構的過程中,但蘊含其中的普世價值并沒有變,比如古人有關“惜時”“勵志”“親情 友情 愛情”“家國”等主題詩詞一經傳唱與現代絲毫沒有違和感,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詩詞中蘊含的普世價值并沒有變,反而經過歲月的沉淀更具厚重感。但時代在發展,如果具有歷史厚重感的經典永遠高高在上,不被再次解讀和創造,那么其中所蘊含的普世價值也不能為今人所理解并接受,只能“曲高和寡”了。從《百家講壇》到《朗讀者》,再到《經典詠流傳》,我們看到今人創新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由小心翼翼的專家解讀到開始融入自我創作的文本朗讀,再到融合多種元素的星素傳唱,今人對經典的解讀越來越富有創意,而大眾對經典改編的寬容度也越來越高。今人心態的悄然變化從個人層面上說,是個人心性修養提高的體現,從國家層面上來說,是國家文化自信力增強的表現。我們堅信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個能出文化精品的時代,時代賦予我們使命感,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來完成,正如《經典詠流傳》的“詠流傳”折射出來的含義一樣:讓經典代代流傳下去。這樣的信念支撐著每一個有志于傳承文化的音樂人,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創作力量,召喚他們主動為經典發聲。當古典詩詞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被傳唱時,當專業的鑒賞時刻如約而至時,當傳唱人莊嚴地在經典名冊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時,那一首首飽含音樂人創作熱情的原創歌曲瞬間被賦予了應有的儀式感,它在自然而然喚醒傳唱人的同時,也喚醒了臺下的觀眾,將創作者的創新意識外化成了全民傳承文化的自覺行為,不僅點染了自己,也點染了觀眾,拉近了經典與大眾的距離。這樣充滿現代生活氣息經典傳承方式怎能不讓人喜愛和接受?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時代在變,我們的觀念也在變。對我們來說,經典不僅僅承載著過去,也必將會開啟未來。如果我們把經典讀“死”了,我們的文化又何來的自信力?多樣化的解讀必將開啟經典閱讀的全新時代,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創新打造經典的未來,用心去感受儀式感的召喚,讓經典真正地回歸到我們大眾中來,因為我堅信:經典的必定是大眾的。
參考文獻:
[1]崔偉芳.培養傳統文化的儀式感[J].孔子文化季刊,2016,(2).
[2]潘晴晴.儀式觀視角下的電視文化節目傳播—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J].現代視聽,2017(10):43-47.
[3]李千駒.時代呼喚傳統經典的回歸—兼論《弟子規》的現代價值[J].人民論壇,2016(24):126-127.
[4]吳笛.經典傳播與文化傳承[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