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軍
摘 要:數學閱讀能力是指學生具備從數學公式、圖形、符號、文字等數學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能獨立進行歸納總結及靈活應用所獲取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語言簡約卻又精確,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亟待加強。文章作者采取課前預習,培養興趣;課中講解,指導閱讀;咬文嚼字,語言訓練;學生說題,形成策略;作業閱讀,有利補充的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試圖在有限的數學教學中提高初中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5-20
隨著社會的發展,閱讀能力已不再只是語文閱讀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包括外國語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科技閱讀能力在內的綜合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培養的一個中心的環節就是課堂教學的指導。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鑒于學生未形成主動閱讀習慣,對數學閱讀沒有興趣,課業負擔重,也不會選擇閱讀的材料。因此,我們采取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試圖在有限的數學教學中提高初中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一、課前預習,培養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為了考試,或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才閱讀數學課本,這反映了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主觀愿望不強。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師對閱讀數學課本的重視程度影響數學閱讀的主觀愿望強度。閱讀興趣的產生要以閱讀選擇為前提,漫無目的地選擇性閱讀產生不了閱讀興趣,因為閱讀興趣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情感性。教師必須重視數學語言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用學生熟悉的籃球明星姚明導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師:“火箭隊最近取得了20場連勝,姚明參加了前面的12比賽,是球隊的頂梁柱。連勝的第12場,火箭隊對陣公牛隊,在這場比賽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罰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幾個兩分球嗎?”(本場比賽姚明沒有投中三分球)。師:“能用方程解決嗎?列出來的方程是什么方程?”此道題目就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培養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
二、課中講解,指導閱讀
考慮到初中學生在閱讀的初級階段的實際和數學閱讀的特殊性,教師必須在課中優化課堂結構,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有了課前的預習鋪墊,學生對新課和復習課的內容不再陌生,教師可以開始著手精心設置閱讀示范課,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如“三條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改寫,讓學生找出該命題是對什么事件作出了判斷。
生 1:對兩個三角形三邊大小關系作出判斷。
師:還有別的判斷嗎?
生 2:好像還作出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判斷。
師:那么這個命題作出了兩個判斷,是嗎?
師:第一個判斷和第二個判斷分別是根據哪些條件作出的呢?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呢?
生 3:“三邊相等”是用來修飾“三角形”的,因此可以看成兩個三角形具備的條件,然后根據這一條件對兩個三角形的關系作出判斷。
師:這位同學不僅指出了該命題對什么事情進行了判斷,還發現了命題的條件。因此,我們在改寫命題前先要清楚作出的判斷和作出判斷的條件,然后進行命題的改寫。同學們都清楚了如何分析命題的條件和結論,但在改寫中更要注意句子的語法結構和語言表達。雖然第一位同學意思很清楚,但不符合語法結構,“如果……,那么……”的“……”應是完整的句子。所以,第二位同學加了適當的詞“兩個”,將“三角形”一詞前置后句子就比較通順,也符合語法結構。
三、咬文嚼字,語言訓練
學生在學習中都存在語言的理解、概括、轉化、應用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數學語言的理解教學、數學語言的概括教學、數學語言的語義轉化教學和數學語言的表達教學四個方面嘗試對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在布置的預習提綱中重視數學語言的理解:對每個定義、公式、定理的預習,都要求學生找出關鍵字,理解它們的作用和意義;對每個例題和習題預習,都要求學生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理解,不能忽略其中出現的任何一個字或詞匯。
教師應堅持要求學生讀、寫、聽相結合:一是動筆勾畫,對閱讀中無關緊要的詞匯或句子、重要詞匯或句子、有疑問詞匯或句子作好標記;二是逐字逐句地理解,弄清數學語言詞匯的內涵,既要注意語義解釋,又要注意句法分析,對勾畫的內容要特別重視;三是大部分學生感到困難的詞匯或句子,注意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增強學生自身的數學語言理解能力。如在寫出命題“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的平分線相等”的已知和求證時,我就要求學生先勾畫關鍵詞,再逐字逐句地理解這些關鍵詞,弄清它們的內涵。
教師要培養數學語言在不同領域的轉化。如:“點 A,B,C 在同一條直線上”就是“點 A,B,C三點共線”;“y 是 x 的一次函數,當 x=1 時,y=4;當 x=2 時,y=6”就是“點(1,4)(2,6)在直線 y=kx+b 上”;在每次的例題講解中,都把數學語言的轉化擺在重要位置;在幾何定理或代數的規律之后,教師闡述一段有關的數學符號語言,促進學生對定理、公式的深刻理解和方便運用。總之,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這方面的練習,特別注意一種語言在不同領域的轉化,讓學生領悟數學語言的魅力。
四、學生說題,形成策略
說題,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問題所呈現的材料,進行分析思考,說出題目所提供的信息條件、現象過程、解題思路及應采用的規律方法等。說題過程是學生通覽全題、說明題目要素,剖析字句、明確題目條件、探索解題思路、思考解題步驟的過程,也是學生在閱讀理解基礎上,通過獨立思考、比較分析形成個人見解的思維過程。可見,讓學生學會說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學生的解題策略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直接通過語言的方式與其他同學和老師進行解題上的溝通,使學生更容易產生思想的火花,呈現精彩的解題策略,最終達到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目的。
五、作業閱讀,有利補充
數學作業是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必須關注的環節。數學閱讀就是讀寫結合,寫也是一個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極其重要的環節。因此,每天的數學作業可包括四方面的內容:①知識小結,對當天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收獲、疑難進行小結和歸類;②作業本,當天所學知識的運用與鞏固;③預習作業,根據老師布置的預習提綱,在書上做閱讀筆記,把握學習要點,標出疑難記號及時反饋給老師;④課外閱讀,學生每天進行一定量的課外閱讀,如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等以讀后感或隨想等形式一周反饋一次自己的閱讀感悟。
如學習了《勾股定理》,作業可安排如下:①總結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到了什么知識?還有哪些知識需要再加強;②完成書本練習;③預習下一節《勾股定理的逆命題》;④有關勾股定理的課外閱讀以及歷史人物。
參考文獻:
[1]蔣瑤君.數學課堂因閱讀而精彩[J].考試周刊,2011(52):88.
[2]樊玉和.淺談數學閱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1(4):96-97.
[3]李保蘭.初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探究[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1(12):24-26.
[4]王紅梅.初中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1(16):1-3.
[5]蔡旭東.把數學讀起來——談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刊),2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