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過平
【關鍵詞】 農村;留守學困生;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054—01
學困生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家庭、社會和教師、學校的一大難題,也是我們需要認真面對并積極解決的課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大量青壯年涌向城市,他們常年在城市務工,很少回家,村子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長期的隔代生活,致使家庭缺少應有的親情和溫暖,這種狀況導致大量學齡兒童心理不健康。他們大多變得孤僻、偏激、傲慢,甚至呆滯、憂傷、消沉,學習成績直線下滑,成為學困生。解決這一課題,既是保證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動學校文化建設,促進社會全面發展進步、保障家庭幸福的需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用愛心澆鑄學困生的靈魂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為此,教師要特別關愛那些留守學困生,只有了解這些學生,摸清他們的思想特點、個性愛好、家庭狀況等,才能“對癥下藥”,促其轉化。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使得他們感受不到親人的疼愛,缺少親情的溫暖,致使這些孩子思想孤僻、性格內向、脾氣暴躁、做事古怪不合群。因此,我們要用無微不至的愛心去關心他們,照顧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像父母一樣疼愛他們。比如,在留守兒童日常管理教育中我記住每個留守學困生的生日,組織學生為他們過生日,當他們手捧著同學、老師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從開始的驚訝、驚奇,再到感動、激動地熱淚盈眶,在這些點滴的關心、關懷之下,他們消除了心里的障礙,溶入到了班級這個大家庭。在課堂提問時,我專門找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讓他們輕松回答,培育他們的自信心,給他們樹立“我能行”的思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平時,多與他們接觸、談心,全面掌握了解他們,和他們交朋友,獲取他們的信任,讓他們體會到老師不厭惡自己,還關心自己,體會到老師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愛”是通向學困生心靈的路徑,是教育轉化的基礎。學困生往往缺少的不是冷眼、呵斥、體罰等傷害心靈的“嚴格管理”,而是真正的愛,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愛去溫暖這些冰冷的心,用愛去激起他們積極向上的決心,用愛去樹立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轉化的目的。
二、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人有一長必有一短,學困生雖然在思想、學習上表現不好,但并不是一無是處,一無所長。為此,教師應做個細心人,經過一定時間的仔細觀察和了解,必能挖掘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創設情境,讓他們有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煥發出更大的積極性,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每個人都喜歡被認可,被鼓勵,小學生也不例外,有時一句贊美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動作和微笑,都能夠讓學生感到久違的溫暖,信心倍增,促進學困生的轉化。但是,表揚要掌握時機,恰如其分,如果經常運用表揚,也會使學生沉溺于表揚之中,驕傲自滿,缺乏創造意識。
三、確定目標,使他們學習有動力
長期以來,留守學困生由于學習基礎差,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尤其是爺爺奶奶們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使得他們對學習漸漸失去了興趣,把注意力、精力放在打架、吸煙、成立小幫會、逃課等方面,致使作業經常完不成,學習、紀律越來越差,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上給他們開“小灶”,少“進食”,多“加餐”,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多輔導,勤檢查,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情緒,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教師在為學困生彌補知識缺陷時,要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上,教學中多反饋多評價,發現問題及時補充講解,精心設計練習,做到有的放矢。
四、重視家訪,向家長多報喜,少報憂
留守學困生的轉化,需要家校互動,更需要社會這個大家庭共同關注和關愛。然而大部分留守學困生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往往喪失信心。怎樣使這些學生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前途、看到未來呢?我的體會是不能向家長老“告狀”,否則會適得其反,必須向家長報告該生的長處和在校的可喜變化,這樣方可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從而使家庭教育得到有效的配合。當然,家訪必須形式多樣,地點不限,比如家庭專訪、路遇訪問、教師專訪等。還可以適量舉行家長會,通報學困生的進步與變化。家校互動,教師和家長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轉化留守學困生。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