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琴 潘雪
【摘 要】目的:觀察集束化綜合護理預防重癥監護室高齡手術患者術后焦慮、抑郁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32例老年重癥手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集束化綜合護理干預,護理10d后對比分析結果。結果:護理10d后,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輕度疼痛比率、SAS和SDS評分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集束化綜合護理能顯著預防高齡手術患者術后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并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集束化綜合護理;重癥監護室;高齡患者;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集束化綜合護理是一種切實考慮患者需求,整體全面考慮患者病情并分級針對各元素進行護理的模式[1-2]。為使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在此從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角度出發,以重癥監護室高齡術后患者為例,采用集束化綜合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干預并觀察其預防焦慮、抑郁的效果,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132例老年重癥手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6例,其中觀察組中,男34例,女32例,年齡64-77歲,平均(70.37±3.29)歲;小學學歷5例,文盲61例;對照組中,男39例,女27例,年齡67-79歲,平均(73.54±3.12)歲;小學學歷2例,文盲64例。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ICU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集束化綜合護理干預。
⑴并發癥護理:①肺部感染(VAP):如無禁忌癥,護理人員應將患者床頭抬高30-45度,每2至6小時用洗必泰沖洗患者口腔,每天對患者停用鎮靜劑一次并評估患者是否可以撤機,對插管氣囊上方分泌物進行吸引措施,放氣或拔除氣管插管前應確認氣囊上方分泌物已被清除。②靜脈血栓栓塞癥(VTE):護理人員術后應即刻檢測患者尿量,連續4小時,每小時檢查一次,若尿量<60ml/h,應及時補液及利尿劑,并保持患者靜脈通路開放[3],對患者給予機械預防措施,足底靜脈泵,加壓彈力襪,序貫充氣加壓泵(IPC)以及藥物預防,包括低劑量肝素(LDH)、低分子肝素以及華法林。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及時觀察患者有無肢體腫脹、低氧血癥、胸痛、咯血等情況,有患肢患者早期應臥床休息并抬高患肢,抗凝、溶栓等治療的護理,對患者用藥及出血觀察;⑵疼痛護理:患者術后焦慮情緒與疼痛情況成正相關,患者的焦慮情緒因疼痛加劇而加劇。護理人員應主動詢問患者疼痛情況并評估、治療,采用心理護理與鎮痛藥物相結合的方式治療術后切口疼痛,指導患者采取合適體位緩解疼痛;⑶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根據患者疾病病種的不同對患者進行相應疾病認知教育。給患者普及該疾病信息,幫助患者更理智的認識病情,提升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提高患者自身康復的信心。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護理10d后,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輕度疼痛比率、SAS和SDS評分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3.
3 討論
集束化綜合護理是集一系列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為一體的綜合護理方案,通常有完整而全面的具體元素(元素≥3),具體操作流程及評估細則,在具有充分臨床證據指導下根據疾病情況提供不同的優質集束化護理服務。
本研究采用集束化綜合護理方法對重癥監護室高齡手術患者進行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護理2個月后,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1.81%顯著低于對照組65.15%;結果表明并發癥的預防措施有明顯效果,能減輕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觀察輕度疼痛比率62.12%高于對照組34.84%,此項對比觀察顯示對患者護理期間的疼痛護理能改善術后疼痛狀況,加強患者對疾病與康復知識的認知程度,觀察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此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疾病知識認知教育能改變患者對疾病漫長恢復期的恐懼,提高康復信心以及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從而提高配合力度;對患者進行及時溝通交流與情緒疏導能減輕患者術后焦慮抑郁情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對于常規護理方法,集束化綜合護理能夠有效預防重癥監護室高齡患者術后并發癥,減輕發生率,減輕術后疼痛,進而顯著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參考文獻
王升英,初慧中,于雁,王凱.集束化護理在老年患者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02):263-265.
李燕.支氣管哮喘患者實施集束化綜合護理方案對提高依從性及滿意度的作用[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7,6(03):611-612.
楊平,連麗萍,武東升.護理干預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老年患者疼痛評分及鎮痛治療并發癥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2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