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年
據悉,所略鄉弄中村、尚勤村、百久村4戶家庭的子女原就讀于所略中學,但因各種原因未完成義務教育便輟學回家務工。該鄉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先后指派工作人員多次入戶勸學生回校,但上述被告均置之不理。為此,所略鄉人民政府狀告4名拒不送子女讀書放任輟學的家長。這是巴馬首例因輟學引發的“官告民”案件。
在一些人看來,所略鄉政府是在多管閑事,家長拒不送子女讀書放任輟學,是家庭私事,與鄉政府何干?但是筆者以為,這樣的閑事管得好!家長拒不送子女讀書不僅是家庭私事,也是社會的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事連著國事。子女受教育,是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大事。
從法律角度來看,接受義務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任何單位或個人不能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剝奪他人受教育的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所以家長沒有權利讓學生輟學,顯然4名家長拒不送子女讀書放任輟學,涉嫌違法,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去管。尤其是在某些經濟貧困地區,不少群眾認為,子女是否接受教育屬于家庭的私事,別人管不著,所以往往以家庭困難、成績不好等理由讓子女輟學,實際上這不僅是違法,也是對子女不負責任的表現。
從社會和關愛的角度來看,家長拒不送子女讀書,輟學回家務工,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孩子們沒有接受9年義務教育,沒有文化,將來怎么去適應社會,又怎么能發揮作用。有句經典叫“教育成就未來”。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尤其是當今世界,競爭激烈,焦點在科技,科技在人才,人才關鍵在基礎教育 。“未來十年,衡量貧富的標準將是教育”。偉人曾經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同理,沒有文化的公民,不可能成大事。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4名家長拒不送子女讀書放任輟學,這不僅是家庭的事,也是政府的事。督促和引導孩子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扶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一環。教育扶貧是扶貧攻堅中最能實現根本脫貧的措施,“扶貧先扶智”不是一句動人的口號,而是一些實實在在的行動。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加大控輟保學宣傳,確保在教育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體現精準扶貧中的精準關愛。鄉政府狀告家長放任子女輟學,具有標桿意義。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