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波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課堂導入;問題情境;探究
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117—01
新課程改革提出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將現實生活引入課堂,加強思想品德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對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教學實踐,筆者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有了一點自己的認識,與大家分享如下。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1. 以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導入,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如教學“我愛我家”這一內容時,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名字中所包含的深層含義,這樣學生就會深切體會到家長對自己寄予的殷切希望與深沉的愛。然后,我再讓學生列舉一些家長愛護自己的實例。學生說完后,我因勢導入:“這一切都融入了家人對我們的愛與期望,我們被家的溫暖所包圍,生活在幸福中。那么究竟什么是家?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家充滿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相關的內容,讓愛永駐我家。”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愉悅地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來,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2. 以社會熱點話題、國內外重大事件等時事作為課堂教學導入材料,激發學生興趣。時事材料具有新穎性、趣味性、真實性、廣泛性等特點,比較適合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材料。教師應根據本節思品課所學內容選擇相關聯的時事材料,通過展示設問、討論、解答等過程講解時事,引出新課。時事導入法可以使學生在心理和知識上做好學習的準備,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從而集中精力學習新內容。
二、問題情境生活化,調動學習積極性
1. 精心設疑。提問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教師作為提出問題的主體,要深入挖掘教材,找準生活與教材的契合點,精心設計出一系列層次清晰、目的明確、具有啟發性與趣味性的問題,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親切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2. 學生質疑。教師在精心設疑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挑戰教材、挑戰教師,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學會提問。生活化教學為學生的質疑問難提供了機會,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將教材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
三、探究活動生活化,培養學習自主性
1. 自己動手、發掘素材。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動學生發掘社會熱點新聞,讓他們自己搜集、自己討論,在主動探索中收獲知識、體驗情感,體會學習樂趣。如在講述八年級下冊第八課“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課前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社會熱點新聞中關于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的內容,如毒膠囊、瘦肉精、地溝油、黑心棉等事件,在課堂上學生相互交流,熱烈討論,通過情景再現、觀點辯論等活動深刻地認識到在消費活動中,要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會在林林總總的商品信息中進行比較、鑒別,不盲目追隨其他消費者,從而充分行使消費者的權利,選擇適當合理的消費行為。由于教學內容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較好地領會了教材的基本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學習的必要性和探索的快樂,在探索中堵養了實際運用的能力。
2.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鼓勵學生敢于提問與發言,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學習“享受健康網絡”這一內容時,我提出這樣一個探究性問題:一位同學通過QQ聊天認識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邀請他見面。這位同學要不要接受網友的邀請呢?這樣的情景學生非常熟悉,每個學生都可以就此問題發表個人見解。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非常高,發表了許多個人見解,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引起了學生之間的爭論。此時,我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與交流,最終學生達成了共識。這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同時也幫助學生學會了用所學知識來指導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知識的實用性。
在教學中,我將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表現也融入到了評價中。如在學習了“與人為善”后,我對學生的評價不只是局限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層面上,還讓學生相互列舉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實例,然后我對表現突出的學生予以
必要的表揚。這樣評價的好處在于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這是一種正確的行為,真正了解了如何將所學表現在具體的行為實踐中。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