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虎
【關鍵詞】 化學;復習課;問題;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113—01
化學復習課是以鞏固所學知識并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復習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把握知識的整體網絡的內在規律,突出學生的“內化學習”,幫助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重新回顧、梳理綜合、結構重組、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知識體系。
一、問題優化策略的實施
1. 問題選擇的策略。化學復習課中,運用問題優化策略進行復習,是教師根據復習目標合理選取問題,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的教學。范例教學理論對化學復習課中問題的選擇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復習“水的電離與溶液pH”這個內容時,教師要首先確定復習目標為:理解水的電離、溶液pH的概念并能綜合運用,然后按照復習目標選取題目組成問題,幫助學生構建水的電離與溶液pH的知識網絡。復習中采用以下問題組:
[問題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由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一元酸跟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形成的溶液
B. C( H+)=1 x 10-7mol/L的溶液
C. pH=14-pOH的溶液
D. pH =pOH的溶液
[問題1]是幫助學生回憶水的電離與pH的概念,pH是中學化學的主要概念之一,通過這道題要讓學生理解、掌握好兩點:①純水中C(H+)=C(OH-),即pH =pOH;②水的離子積Kw取決于溫度,當溫度變化時,Kw就不一定等于1x10-14,也即C( H+)不一定為1 x 10-7mol/L。A選項是從酸堿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堿性的角度去理解pH的概念。
從上述的問題組可以看出問題1涉及的內容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基礎知識,然后逐步深人,使學生理解關于水的電離與pH的相關概念并綜合應用,從而構建“水的電離與溶液pH'”的知識網絡。
2. 問題呈現的策略。一般而言,綜合性愈強、知識跨度愈大的問題,學生愈難理解,對學生的思維層次要求愈高,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問題進行多層次的變化,以減少坡度,順利地從未知向已知過渡。例如在復習“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時可以從以下問題出發:
[問題2] 0. 10 mol/L氨水與0. 10 mol/L鹽酸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中各粒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大小關系是( )
A. c (NH4+)>c(Cl-)> c(H+)>c(OH-)
B. c (NH4+)> c(Cl-)> c(OH-)>c(H+)
C. c(Cl-)> c (NH4+)> c(H+)> c(OH-)
D. c(Cl-)> c (NH4+)> c(OH-)> c(H+)
變形1將原問題改為:0. 10 mol/L氨水與0.05 mol/L鹽酸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中各粒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大小關系是 。
變形2將原問題改為:0.05 mol/L氨水與0. 10mol/L鹽酸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中各粒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大小關系是 。
變形3將原問題改為:pH=11的氨水與pH = 3的鹽酸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中各粒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大小關系是 。
問題2是通過等體積等濃度的強酸與弱堿兩種溶液的反應讓學生判斷溶液中各離子濃度相對大小,屬于基礎知識的層面,它的變形則要學生對“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涉及的概念:鹽類水解、弱電解質的電離、離子的電荷守恒等產生高層次的感悟,屬于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組,問題的設置位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化學復習課教學就在于善于發現并及時捕捉到各個發展階段和層次的“教學最佳期”,合理設置問題的呈現方式,給學生化學學習方法及思維途徑的有效指導。
二、問題優化策略的思考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思維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化學復習課教學中應努力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問題優化策略可以從三個方面開展實施:第一方面是問題選擇的策略,這要求教師要合理建構問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第二方面是問題呈現的策略,這要求教師在問題設置時要切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第三方面是問題拓展的策略,這要求教師要對問題進行深化,挖掘問題的內在聯系,激活學生的思維,滲透學科的思想和方法。
問題優化策略實施中,教師要借助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設計,積極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好途徑。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