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菊秀
【關鍵詞】 主題班會課;誤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6—0033—01
主題班會課是高中德育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主題班會課開展的效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德育教學水平。因此,在高中的德育主題課開展中,需要教師能夠以班級為單位,圍繞一個主題內容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活動,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但是在實際的主題班會課開展中,由于教師認識的偏差,使得主題班會存在很多的誤區,進而失去了主題班會課開展的意義,所以教師還需要能夠正視當前主題班會課的問題,并針對具體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主題班會課中常見的誤區
1. 主題班會課形式過于包辦。主題班會是學生能夠自我教育的形式之一,而教育的程度和效果決定于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去接受和積極地參與才能夠實現教育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主題班會課中,教師對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認識不足,認為學生還無法自行開展活動,所以在主題班會課中,教師往往大包大攬,從主題的選擇、方案的設計到活動的開展等都由教師完全包辦,學生在主題班會中只是被動的參與者,無法產生興趣,進而使得主題班會開展的效果不明顯。
2. 主題班會課內容過于繁雜。在主題班會的開展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征來確定主題,在主題設置后,整個班會活動都需要圍繞主題進行。但是在主題班會實際的開展中,班主任沒有認識到“主題”的重要性,進而使得班會的內容多而雜,而且與班會的主題不符。比如,一個班級的主題班會是“正義”,但是在班會的開展中,有的學生表演了歌舞《青春修煉手冊》,有的學生表演了小品《讓世界充滿愛》,同時還開展了很多的成語接龍、逢三必打等活動,這些內容與“正義”缺乏緊密的聯系性,進而使得主題班會的作用無法有效地凸顯。雖然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都能夠積極參與,而且氛圍非常活躍,但是主題的意義卻完全被忽視。
3. 主題班會過于精英化。主題班會課強調的是全員的參與,而不是個別學生的演繹平臺,但是在主題班會課的開展中,教師往往不注重全體學生的參與性,使班會成為了一些組織和表現力比較強的學生的展示平臺。在班會課中,部分學生的表現力較強,無論是演講、主持還是表演樣樣精通,而另一些比較內向的學生則成為了看客和觀眾,無法參與到主題班會課中,進而失去主題班會開展的意義。
二、主題班會課開展的有效策略
1. 突出主題班會課的教育性。主題班會是學校教學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的主要途徑,所以,在主題班會課中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突出班會的教育性。首先,教師要對主題進行準確的定位。比如,在“談誠信”的主題班會中,教師就需要緊緊圍繞“誠信”這個主題來開展活動,可以通過演講身邊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的誠信事跡,引導學生針對這些事跡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通過小品、相聲等表演形式來展現出生活中關于誠信的話題,可以是正面贊揚,也可以是反面的批判,從而使班會主題的定位更加準確,使學生通過班會的開展受到相應的教育。此外,還需要注重教育過程的道德手段。主題班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能夠體現出道德性。很多教師在道德的教育中,為了能夠使德育教育性更強,使用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比如一些學生的家長上了“老賴”的黑名單,教師在誠信主題班會課的開展中,就毫不避諱地講出來,包括對該學生家里的影響。雖然這種身邊例子的教育效果更強,但是卻嚴重地傷害到了學生的自尊,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重創。這種用不道德的手段進行的道德教育是有失偏頗的,所以在主題班會的開展中,教師需要格外注意教育方式的道德性。
2. 注重主題班會的真實性。主題班會的真實性是主題班會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主題班會課的開展中,必須要摒棄一些假大空的現象,首先要保證主題的真實性,選擇的主題需要能夠符合生活實際,滿足社會發展要求,貼近學生的心理,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有興趣參與到主題班會課程中。因此,在選擇主題前,教師需要先進行一次小的調查,比如,可以在主題班會之前讓學生填寫一些相關的興趣愛好的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思想動向,進而選擇合理的主題。因為只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主題班會中來。同時,應注重形式的真實性,保證班會課程所有的內容都要緊緊圍繞主題開展,所有的活動都能夠突出主題,使學生有所收益。比如,大部分學生選擇了“獻愛心”這個主題,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說說平時自己是怎么獻愛心的,或者是通過對這個主題班會的思考,以后要做個什么樣的人,如何奉獻自己的愛心,做個有利于社會的人。只有主題班會真實,學生才會在每一次的主題班會中受益,才能有益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