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陳 杰
(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浙江 海寧 314415)
職業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凸顯具備地域特色的“匠人精神”的培養,符合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亦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近年來,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出現了過度追求技能提升訓練、忽視文化素養培養的現象,將學生視為流水線上服務生產、沒有精神價值的勞動工具。一些職業院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或頻繁跳槽,缺少定力;或發展后勁不足,缺乏可持續發展力。現代企業在看重畢業生實操技能的同時,往往更青睞兼具優秀職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2017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 指出,當前我國動腦、動手兼顧的高級技工極度匱乏,嚴重制約新興服務業水平提升,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瓶頸。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改革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期,將培育積聚精湛技術、專業精神、職業態度、文化素養于一體的“工匠精神”作為全面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內核,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有助于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求。
“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助于促成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提高辦學軟實力,增強競爭力和適應力;幫助學生提高人力資本附加價,實現職業生涯發展與工作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增強職業適應力和遷移力。
“海寧工匠精神”與區域職業活動緊密關聯,是職業、產品訴求的統一,其經過長期積淀,充分展現區域職業精神及文化特色,力求打造行業精品。“精益求精,敬業奉獻,持之以恒,猛進如潮”的海寧工匠精神,旨在樹立質量意識,對產品精雕細琢,崇尚極致完美;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專注執著,善始善終;敢為人先,開拓創新。其緊扣海寧地域“潮”文化特征,集中體現海寧匠人立足崗位務實創新的不竭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令內涵更為豐厚,凸顯地域特色,是海寧實現富民強市、建設美麗新海寧實踐行動的凝練。
對“海寧工匠精神”的培育進行全息掃描,具有多維路徑:文化建設植入,彰顯核心內涵;教學體系蘊含,立體構筑精髓;政企校協同育人平臺契合,呈現實崗育人效應(詳見圖一)。

圖一 “海寧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深入調研,將產業、行業、企業、職業的文化特色及對職業人的素養要求融入文化建設,依靠海寧匠人雕塑、工匠文化長廊、工匠生涯步道等器物環境載體,實現可視化育人,培養學生對企業文化的領悟力,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文化。將海寧工匠精神內涵,依據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新媒體平臺予以呈現,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建設高端制造業體驗中心,引入集聚地域職業特性的工作規范與標準、職業能力與素養等優秀企業文化元素,構建7S職業標準體系,以此為規范,引導學生體驗和融入生產工藝文化氛圍。定期開展“弘揚海寧工匠精神”的主題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其入耳、入心、入腦。將弘揚匠人精神與第二課堂、社團建設緊密結合,搭建文化傳播與交流平臺,精心開展融入“海寧工匠精神”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素質拓展活動中融入“海寧工匠精神”、觀看《大國工匠》等相關影片、尋找最美海寧匠人、追溯海寧匠人的青春故事等,廣泛傳播“海寧工匠精神”,交流技術,陶冶情操。持續推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深入挖掘工匠文化資源,進行文化體驗,凸顯文化育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和職業情懷,傳承“擇一事,精一技,終一生”的匠人心。引導和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諸如“六個一”行動(打掃一次衛生、讀一本創業讀本、拜一位師傅、完成一件作品、對父母說一聲感謝、提供一次社會服務等),鼓勵學生專心致志地做好每件小事,踐行精益求精的“海寧工匠精神”。發揮院報、櫥窗、廣播、電子屏、網站、微信等宣傳輿論陣地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為重點,構建學院、系部或處室、班級三級媒體矩陣,形成校內宣傳倡導“海寧工匠精神”的合力,努力形成立體、深度、持續宣傳的態勢。
嘗試構建立體式課程體系(詳見圖二),將匠人精神融入各個環節,與時俱進地完善課程建設、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

圖二 培育“海寧工匠精神”的立體式課程體系
“海寧工匠精神”是區域工業文化的重要核心,我們以職業人文素養、專業文化素質為核心,構建具有顯著地域工業文化特色的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培養職業觀,促成學生對匠人精神的情感共鳴、價值認同,切實提升職業素養。
綜合考慮學生個性特長、職業傾向等因素,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匠人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專業知識和技術體系中蘊含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開展行業人才需求調研,融入職場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程序準則、行為規范。科學設計實踐教學模塊,通過模擬、探究、體驗實踐項目,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活動,嘗試生產實踐與產學研一體化的路徑,將匠人精神的認知與實踐密切融合。
依據海寧匠人成長歷程,融入心理素養課程。著力培養學生海寧工匠般的心理素養,如積極樂觀的心態,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面對困境逆流而上的決心,勇于承擔責任的態度。
通過三維立體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生在學習中堅定職業歸宿,在實踐中感悟。既讓學生通過職業技能訓練獲得一技之長,并以此為基礎培養職業遷移能力;又讓學生通過職業素質培育、職業精神熏陶、職業操守養成獲得有尊嚴的工作,提升專業技能,職業情懷、職業素養獲得新成長。
基于地域產業結構特點,將“專注專業、追求極致、勇于創新”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師資團隊建設全程及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始終,提高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人才培養的價值感、事業的使命感。潛心打造校企雙向流動的“能工巧匠型”教師團隊,建立“能工巧匠型”教師庫、技能大師工作室,給予“能工巧匠型”教師政策與資金保障,強化教師海寧匠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專項培訓,并將“海寧工匠精神”納入評教體系,建立考評機制。鼓勵、支持教師參與企業創新創業實踐,掌握行業領域最新理論與技術前沿,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推動人才培養目標逐步向高素質的能工巧匠轉變。
嘗試開展專業認知教育:將《中國高技能人才楷模讀本》作為培養匠人精神的重要參考;利用先進典型幫助學生增強職業認同感,聘請各行業優秀畢業生、名牌企業能工巧匠,結合職業成長歷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價值觀,形成愛崗敬業的職業觀念,樹立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產品的負責;定期組織學生觀看高技能人才事跡專題片;安排專業教師以“崗位對職業綜合素養的要求”為內容,作專業概況介紹,讓學生對將來從事的工作有清晰的整體認知,形成感性認識。組織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開設緊密契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規劃奮斗目標、創業就業、三年發展評估等內容,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形成專注執著的打拼意識。此外,利用網絡、微信平臺、家長會等方式宣傳精準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價值,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樹立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切實增強拼搏競爭意識。在比賽中,學生勇于拼搏、超越自我,不斷完善、精益求精,有助于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內涵,促動他們提升職業素養。精準對接職業能力大賽標準,將大賽文化融入教學,構建了校賽、市賽、省賽、國賽、世賽五級遞進競賽選拔機制,實現了日常教學將學習任務與技能大賽內容對接、學生專業技能的梯度式提升。借鑒世界技能大賽CIS 評分系統嶄新理念和世賽測量評分、判斷評分的全新規則,從任務前期籌備到任務完成、從個人特長到團隊合作、從遵循規范到知識創新,力求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
創新創業教育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支柱產業,著眼產業轉型升級,瞄準企業人才需求變化,建設創業中心,打造創客空間,吸引創業團隊入駐,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構建有助于強化技能教育的創新文化。邀請創業名家開展創新創業論壇,集思廣益;借助校企合作共同體的支撐,打造區域內創新創業資源合作共享區;校企共同成立創業扶持基金,對可行性高的學生創業項目予以技術指導、資金扶持。大批學生通過虛擬經營企業,熟悉創業流程,同時孵化專利、發明成果,積淀創新創業文化,追求精益求精、創新超越的時代氣質。
以區域企業實際需求為切入點,結合學校專業特點,挖掘和開發校企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共同需求,按照“發展·育人·就業”協同理念,打造制度化的人才合作培養體系,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固化項目,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將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實處、細處。努力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主體互通對接機制,力求專業設置契合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貼合行業標準,能力素質符合職業資格要求。構建一整套科學的多主體評價指標,針對職業院校、企業和社會三方,在不同階段對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實施全面、客觀的評價,促成對職業精神的認知與行為、在校表現與實習及畢業后工作表現多維層面的充分融合。校企的深度交融,是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零距離對接從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點。
現代學徒制是學生學習德技雙馨的師傅嚴格遵循行業、專業標準,精于細節、嚴謹專注,磨煉實操技能的有效途徑。學校聘請企業優秀技術人員到學校做相關產品的生產實驗,舉行專題講座,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在實習過程中,學生親身參與技術轉化、商品制造、加工、包裝、銷售、售后服務等流程,校企共同制定一套完善、可操作的實習制度,規范學生的職業行為。為幫助學徒更好地勝任職業崗位,企業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熟悉企業運營模式、實習制度、文化理念。具備優秀職業素養的企業師傅現場指導實習操作,傾注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實習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企業師傅身上體現的精益求精對學生起著耳濡目染的教育、示范作用。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踐行實習制度,規范職業行為,收獲個性化精細培養,真正精通“一技之長”,養成區域產業所需的工匠精神,實現“對產品精雕細琢、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升華。
“海寧工匠精神”的內涵將重視職業技能與錘煉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將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師德氛圍等營造融入實踐培育環節,成為區域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結合點,成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支撐,亦是職業院校辦學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精神標桿。其力求培養致力于為經濟社會服務的富有地方特色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確保學生就業順暢,契合企業需求,提升職業院校文化品位,推動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現職教事業的地域特色,提升社會美譽度。
培育實踐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對接地方特色與新興產業,關注社會發展和服務民生,優化專業結構,形成了融入、引領區域特色產業分布形態的布局。品牌專業、特色專業的創新以凸顯產教研深度融合、現代學徒制推進為重點,積極尋求持續性發展的突破點;教學內容對接職業標準、行業標準,緊貼崗位和實際工作過程,建立科學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構建理虛實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建立與行業企業技術要求、工藝流程、設備水平同步的實訓裝備標準體系;鼓勵專業教師主動參與技術創新、交流,推動專業發展。在2017年浙江省“中職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中,太陽能專業成為中職優勢特色專業;徐小林和他的中餐烹飪名師工作室成為中職名師及名師工作室。
海寧匠人精神以“專注執著、精益求精、創新創造”等內涵賦予技能型人才培養德藝雙馨的目標,使職業教育重新定位功能、評估價值,顯現人文性、價值性和思想性的集聚。其對區域職校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與工作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具有重要影響,是確保技能型人才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實現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保障。匠人精神的培育,促使學生增強職業適應能力、遷移能力、生涯競爭力,大幅提高人力資本的附加值,提高就業質量,進而成為行業里的專家、技術能手。
海寧工匠精神的培育,將政、企、校等利益相關主體凝聚成統一體,促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靈活開放化。其實現了校企合作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促進利益相關主體內隱資源顯性化,實現混合互動,加速校企合作多方資源的聚合與共生;實現合作主體的價值協同和異質同構,從內部衍生出共同的利益取向和價值追求,形成多方協同創新、共建合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體建設研究》立項為2017年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科研課題、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學業務重點課題。
海寧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期,需要大批具備地域匠人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區域職業院校肩負重任,需要不斷探索卓有成效的培育路徑,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