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財 邢曉鳴 孟華兵 楊麗麗 顧永強
摘要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對拓展水產養殖空間、保障糧食安全以及促進農業的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吳興區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情況,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加快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問題;對策;浙江湖州;吳興區
中圖分類號 S9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214-02
糧食安全對社會穩定、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表明,到2025年,只有當水稻產量增加60%或者按照每年1.2%的速度增長時才能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1]。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大局。由于我國糧食產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目前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和高度,在現有的環境約束和技術條件下,繼續增加糧食產量將越來越困難[2]。近年來,受人均耕地和水田面積減少、耕地占補不平衡、耕地質量下降等因素影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任務越來越艱巨。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低和種植結構調整等,糧食的生產空間不斷被壓縮,取而代之的是經濟作物、水產等產業的興起。如何優化種植結構、緩解糧經爭地矛盾、提高種植效益,是目前農業生產上亟待解決的難題。隨著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不斷成熟,這種通過改善稻田淺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進行融合,發揮水稻和魚(蝦、蟹、鱉、鰍)共作互利的作用,從而獲得水稻和魚(蝦、蟹、鱉、鰍)的雙豐收、新型立體種養模式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對拓展水產養殖空間、保障糧食安全以及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吳興區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分析,以期為進一步加快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借鑒。
1 發展情況
吳興區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位置,集山川、丘陵、平原、水鄉為一體,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貌結構,因其農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譽。吳興區北臨太湖,淡水資源充足,漁業資源豐富,漁業發展一直呈現平穩增長趨勢。近年來,受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的影響,水稻生產效益逐年下降,吳興區水稻種植面積也從2012年的1.31萬hm2降到2015年的1.12萬hm2,取而代之的是經濟作物、畜牧、水產等產業的興起。其中,利用稻田進行水產養殖的面積從2012年的3 840 hm2增加到2015年的4 433.33 hm2,增幅達15.5%。隨著糧食主產區“非糧化”現象日益嚴重,作為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的吳興區,保障糧食安全的形勢不容樂觀。為有效避免“非糧化”現象的加劇,吳興區堅持以“數量型增長”向“數量和質量兼顧的效益型增長”轉變的發展思路,不斷探索新型的“千斤糧食,萬元錢”農作模式的推廣應用,從傳統的“藏糧于庫、藏糧于民”向“藏糧于田、藏糧于技”轉變,其中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作為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的高效生態農業的代表,近年來在吳興區開展了幾年的推廣研究。通過多年實踐表明,稻漁綜合種養可以顯著降低水稻病蟲草害,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稻漁綜合種養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資源和環境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化程度低,養殖規模小
隨著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不斷推廣,吳興區稻田種養的規模也在逐步擴大。稻田種養要求集中連片作業和規范化、標準化生產。但是,目前吳興區稻田種養模式主要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經營方式,種養較分散,缺乏科學的布局規劃和組織協調。稻田種養管理各自為陣,不僅影響稻田的病蟲害防治、產品質量控制和水質調控,不利于產品綠色生態品牌建設;還由于缺乏配套的稻田種養服務體系和科學管理手段,往往容易忽視對魚(蝦、蟹、鱉、鰍)生長及病情的監測,很大程度上影響魚(蝦、蟹、鱉、鰍)的產量和品質。并且由于缺乏種養茬口銜接和品種統籌規劃,往往容易造成上市水產品品種單一且時間過于集中,不僅無法體現價格優勢,還容易造成惡意競爭、產品賤賣的現象,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積極性。如何加強引導,改變以散戶和家庭為主的小規模經營方式,是目前吳興區稻漁綜合種養推廣亟待解決的難題。
2.2 缺乏科技支撐,技術普及推廣不夠
稻漁綜合種養是2類生物共存于同一空間,與單純種植水稻和單純養殖生產方式不同,在田間設施、品種選擇、種養密度、肥水管理、飼料喂養等方面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目前,吳興區稻田種養技術仍局限于水產行業范圍內,缺乏行業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稻田種養技術既需要水稻栽培、植保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又需要水產養殖的專業技術。然而,目前吳興區基層農技人員及農戶都是專業性人才,缺乏跨行業和學科的復合型技術人才;而區級層面對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經過幾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對于技術的集成不夠、技術到位率低、展示示范網絡不健全,制約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在全區范圍內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2.3 基礎設施薄弱,提質增效不明顯
農業基礎設施作為發揮農業規模經營和技術進步等作用的“先行投資”,在農業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優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近年來,雖然吳興區借助糧食功能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契機,不斷加強田間水、電、溝、渠、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稻田種養技術模式是將水產生物引入稻田系統,與傳統種植水稻相比,稻田種養技術模式還需要增加田間工程改造建設(田間避難設施和防逃措施)、進出水凈化系統以及適用于稻漁綜合種養的水稻帶水收割機、大壟雙行插秧機等機械化裝備。在缺乏政府政策扶持和項目投資的情況下,單純依靠農戶自行投入不僅增加了前期資金壓力,還大幅限制了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經營規模、科技投入水平以及標準化生產程度。
3 對策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食品安全等特點,表現出穩糧、促漁、提質、增效、綠色、生態等多方面的優勢[3],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和農業提質增效提供新的發展方向。為此,針對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加強規劃引領,科學布局產業發展
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適當擴大規模、實行規模化種養是發展可持續現代稻—魚系統的重要因素之一[4]。稻—魚系統模式的規模化生產有利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有效保障農產品產量、品質和商品化程度,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強規模連片發展,形成稻田種養產業帶是吳興區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重要方向。吳興區應根據農業產業的布局規劃,選擇具備實施稻田種養條件的區域,統籌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建設;開展試驗示范,積極培育稻田種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管理水平高、示范帶動能力強、具有商品農產品生產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和地域特點,統籌品種選擇、生產管理、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規劃部署,完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推動稻田種養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3.2 加強科技支撐能力,提高新技術推廣應用成效
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支撐和動力,對于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吳興區稻漁綜合種養起步較晚,但是吳興區可以依托“浙江大學湖州市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充分促進學科和行業間的相互滲透和交流合作,加大對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研究力度。以田間布局、品種選擇、放養模式、種養管理、新型農業機械等作為稻田種養的重點進行研究,積極探索穩定水稻種植規模、增加水產養殖產量、提高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加強農業物聯網技術運用,形成包括養殖水環境、養殖區域管理、養殖動物生長狀況以及養殖產品儲運、加工等環節的監控體系,實現農業的自動化生產、智能化管理、電子化交易;緊緊圍繞“稻田工程化養殖”“稻田生態漁業”等新技術進行集成和總結,制定完善的生產技術標準,層層開展技術培訓和示范,培育一批以掌握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為主的復合型人才,以點帶面推動稻漁綜合種養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
3.3 加強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特色品牌創建
品牌建設已經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核心經營策略、食品安全獲得消費者信任的重要保證,也成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常態[5]。吳興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應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互動式的品牌建設與傳播,在重點區域著力抓好標準化生產,加強全程質量監督管控,打造綠色有機產品品牌,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的優質農產品取信于消費者;拓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功能,充分利用優美的田園風光,以魚為載體結合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發展以插秧、觀魚、捉魚、品魚、購魚及收割為一體的休閑體驗產業,促進產品的消費、銷售,實現一三互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格局。
4 參考文獻
[1] FAGERIA N K,SLATON N A,BALIGAR V C.Nutrient management for improving lowland rice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J].Advances in Agronomy,2003,80(15/16):63-152.
[2] 陳錫文.糧食安全面臨三大挑戰[J].中國經濟報告,2014(2):43-45.
[3] 馬達文,錢靜,劉家壽,等.稻漁綜合種養及其發展建議[J].中國工程科學,2016(3):96-100.
[4] 胡亮亮,唐建軍,張劍,等.稻—魚系統的發展與未來思考[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3):268-275.
[5] 李祝義.把品牌培育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獻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業品牌建設”[J].中國品牌,2014(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