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崔麗娜
摘要 智慧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方向,是引領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是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要求。德州市智慧農業大棚開啟了德州市農業發展新時代。本文立足于德州市農業的新定位,闡述了德州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智慧農業的對策,以期為加快全省智慧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智慧農業;現狀;對策;山東德州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249-02
Abstract Wisdom agri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a necessary choice to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to implemen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Wisdom agricultural greenhouses of Dezhou City opened the new age of Dezhou agricultur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new positioning of agriculture in Dezhou City,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isdom agricultur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wisdom agriculture;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Dezhou Shandong
智慧農業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及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的智慧經濟,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1-4]。德州市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市,近年來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2017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4.29萬hm2,總產890萬t,用占全國0.9%、全省14.0%的糧食播種面積,生產出占全國1.4%、全省18.8%的糧食。但也存在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低、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等問題,保障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亟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智慧農業,對提升德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創新,最終提升德州現代農業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 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德州市緊抓機遇,乘勢而上,堅持“四新四化”發展重點,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引領示范德州市農業向設施化、智能化、精致農業方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1.1 建設智慧農業大棚
采用世界頂尖的荷蘭技術標準,開展智慧農業示范工程,在全國率先建設單體面積超過6.67 hm2的智慧農業大棚項目。2016年10月,臨邑縣第1個智慧農業大棚(全市試驗示范棚)開工建設;2017年10月大棚正式投入運營,是全國單體面積最大、技術水平世界一流的智慧農業大棚,采用了國際領先的新材料、新科技、新工藝,能夠標準化、流水線式生產綠色高效農產品,創造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多個第一。大棚首批定植番茄已采收上市,預期3年達產,產量約85 kg/m2,預計年總產量5 100 t。以此為示范,逐步在陵城區、臨邑縣、齊河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蔬菜生產重點縣市區建設30個智慧農業大棚,引領德州市農業向智慧型、精致型農業發展,智慧農業大棚開啟了德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時代。
1.2 著力打造京、津、冀、魯及周邊城市“放心農場”
市政府成立了“放心農場”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德州市“放心農場”評選管理辦法(試行)》,評選認定美東農業科技公司等23家經營主體為全市首批“放心農場”。支持“放心農場”運用物聯網技術、信息化手段提升發展水平,帶動全市優質農產品供應能力提升。如齊河美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全市“放心菜園”的典型代表,有聯棟溫室和高低溫蔬果大棚逾800座,運用土栽、盆栽、無土栽培、溫室栽培等形式及物聯網等現代科技種植方法,按照國家綠色和無公害種植標準,種植根菜、葉菜、菌類菜等十大類逾90個品種,年產蔬菜瓜果3.5萬t。
1.3 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
通過招商引資、培植龍頭企業等措施,成功引進了廣東“天地壹號”土雞養殖項目、山東水發集團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江蘇綠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德州市。通過集成應用現代物聯網技術、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力提升了園區建設水平。目前,全市共打造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業種養園區等各類涉農園區263個,創建省級及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9個、省級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園區5個。
1.4 建立“互聯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模式
2016年以來,德州市積極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以此為契機,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追溯體系進一步完善,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實現監管過程透明化、監管評價實時化,構建互聯互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模式。目前,各縣、市、區均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追溯點覆蓋各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和單位。運用現代二維碼、電子追溯碼標識等信息技術,對上市農產品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無縫監管和全程追溯。
2 存在的問題
2.1 資金投入制約
發展智慧農業需要強大的資金投入作為保障。如物聯網的遙感遙測技術,數據收集、監控成本較高,對于普通農戶較難負擔得起。對于農業企業,如果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前期投入巨大,這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難題。而對于政府,雖然近年來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但相對于其他領域來說,農業投入仍然不足,且多數資金都為專款專用,對智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支持作用不明顯。
2.2 技術水平不足
信息化技術發展程度決定了智慧農業發展的水平。目前,德州市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相對緩慢,在信息入戶率、計算機普及率等方面還無法滿足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農業生產智能化程度較低,在大田作業領域,農作物種植遙感監測、農作物病蟲監測預警等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還不夠廣泛,憑經驗種植管理的局面沒有改變。
2.3 規模化程度低
農業生產規模化是智慧農業發展的前提,也是現代農業技術和設備進一步應用與推廣的重要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規模生產在農產品價格和成本方面,往往處于競爭劣勢,再加上農戶無力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設備,無法及時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收入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據統計,全市發展家庭農場逾2 500家,但經營面積33.33 hm2以上的僅占4%左右,農業規模化發展較難,小規模的農業生產仍占主導地位,嚴重影響了智慧農業的發展。
2.4 主體素質不高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進程加快,農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從業人員正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受傳統觀念和知識結構影響,廣大農民接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知識仍需一個過程。再加上缺乏智慧農業、互聯網農業相關的培訓和指導,致使多數農民不能獨立運用網絡從事相關農業活動。
3 對策
3.1 建立健全規劃協調機制
成立專門的智慧農業發展規劃組織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強化組織保障,政府牽頭指導,農業、發改、財政等部門加強合作,建立常態化協同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智慧農業大棚等示范工程的宣傳,實現示范推廣,形成規模效應,帶動全市智慧農業發展[1]。
3.2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機制
加大市、縣2級財政資金投入,重點支持智慧農業的基礎設施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揮財政資金、項目帶動的導向及杠桿作用,引導和鼓勵金融資本、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積極投資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建設一批要素集聚、政策創新、產業集中的智慧農業發展典型[2]。
3.3 建立健全技術體系推進機制
逐步加大智慧農業所需的無線傳感器、無線基站和傳輸設備等硬件設備和軟件投入,為推進智慧農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硬件基礎。積極實施農業物聯網示范工程,在農產品規模生產區域,構建天地一體的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構建國家、省、市、縣“上下相連、左右相通”的追溯系統,實現各級平臺之間業務協同、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3]。
3.4 建立健全規模經營發展機制
在省級層面出臺農業規模經營補助政策,并把資金用于補助土地轉出戶,以加速土地流轉。堅持扶強扶大導向,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連片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給予一定的政策獎勵。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扶持力度,涉農金融機構應針對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特征和資金需求特點,開發、定制金融產品,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服務[4]。
3.5 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機制
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農產品品牌化經營、智能化生產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加快智慧農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對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社員、家庭農場主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引導其成為擁有互聯網思維、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市場主體。
4 參考文獻
[1] 周斌.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及戰略對策[J].農業經濟,2018(1):6-8.
[2] 胡亞蘭,張榮.我國智慧農業的運營模式、問題與戰略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17(4):70-76.
[3] 曹夢川.農業大數據在智慧農業的應用[J].寧夏農林科技,2018,59(2):58-59.
[4] 王麗.智慧農業背景下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路徑探索[J].農業經濟,201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