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治元 王娟
【關鍵詞】 留守兒童;愛心;針對性;氛圍;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27—01
留守兒童長期寄宿在學校生活,由于監護人大多都是隔代撫養,文化水平低、導致與孩子不能進行思想溝通,對孩子教育管理處于游離狀態。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常有違規、違紀、違法現象發生。我們有必要思考應該如何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從而營造一個和諧而溫馨的校園。
一、建立詳細的留守兒童檔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為每位留守兒童建立檔案,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每年新學年伊始,我校都由政教處統一布署,讓各個班級的班主任對班級的留守兒童情況展開細致的調查,從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等方面進行登記,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通過對留守兒童的摸底調查,將調查信息分類統計,整理建檔。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做到立足實際,研究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做起工作來較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營造關愛留守兒童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到愛就在我身邊
1.德育方面的“七優先"原則:給予師愛優先;排除心理障礙優先 ;矯治不良行為優先 ;表揚點滴進步優先;創造條件讓其展示特長優先;安排參加活動優先;鼓勵性家訪優先。
2.教學方面的“七優先"原則:上黑板練習優先;課堂提問優先;批改作業優先;課下輔導優先;參加各項競賽優先;表揚學習上的進步優先;質量反饋性家訪優先。
三、設立“家長接待日”,構建孩子與家長思想溝通、感情交流的綠色通道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讓孩子把自己的學習情況、生活上的事情跟父母進行溝通,有助于學生對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溝通。但有些留守兒童的家長遠在他鄉打工掙錢,與孩子失去了聯系,為此,學校設立“家長接待日”,由學校出面聯系家長,讓其定期與孩子保持聯系,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家長提出的問題學校要及時進行歸類整理,及時解答,幫助家長解決困惑。
學校還應教育有條件的家長利用務工淡季盡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在孩子生日期間或傳統節日之時捎寄些衣物、食品,讓孩子體會到父愛母愛,使孩子健康成長。除此之外,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向他們宣講新的教育理念,幫助監護人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培養孩子“自信、自強、自尊、自愛、自立”的品質。?
四、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讓留守兒童感覺到家的溫暖
一是進行安全教育宣傳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的防范意識;二是因班制宜開展多種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及娛樂環境。組織學習好的同學與留守兒童進行 ”一對一“作業的輔導工作,也可讓孩子們對不懂的問題進行討論,激發留守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科技、文學、天文等相關視頻,組織留守兒童觀看,拓展其知識面;舉辦不同形式的競賽活動,如閱讀比賽、課外知識競賽等等,激發學習熱情。這些活動的開展,不斷增強班級內部凝聚力,給學生培養集體意識,弱化孤獨感,形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的良好風氣,讓留守兒童感覺到溫暖無處不在,學校就是他們的家。
五、依托“親情電話”功能,解決留守兒童的“情感饑餓”
兒童需要父母親的關愛,因為這些可解決兒童適應上的困難。思念和依戀父母是兒童的天性,通常小學生會特別思念父母,漫長的留守歲月和家長打工的忙碌、懈怠,使一部分“留守兒童”的親情觀念日漸淡薄,父母“關愛缺失”引起了留守兒童嚴重的“情感饑餓”。為了解決孩子們與家長溝通的難題,我校已安裝了“‘和教育親情電話”,實現了用“和教育”接打電話,在校園中多處都設置了相對隔離和隱蔽的“親情電話室”,讓孩子在任何課間休息時間都可以和家長通電話訴說心里話,讓留守兒童不再感到孤單。調查表明,孩子們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每周至少1次,他們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感到了家的溫暖。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主要受親情關愛缺失、家庭教育缺乏、學校針對性教育缺少和社會關注不夠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所造成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需要每個家庭作出努力,還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個方面動員起來,建構適宜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網絡, 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用關愛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讓留守兒童在老師的關懷下茁壯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