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斌
【摘 要】歷史學科不僅面向學生講授過去,同時也以培養他們的良好人文素養為目標,它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囊括了人類社會科技、思想進步的方方面面,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而歷史學科教學的特性又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整合知識,以主題化的教學方式營造更強調學生參與、調動學生思維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高中歷史 主題化 課堂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多且繁雜,數量龐大的知識點和復雜的事件起因、經過、影響交織在一起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混亂、枯燥,將這些歷史知識系統化、主題化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全面理解史實,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一、歷史課堂教學“主題化”的必要性
1.課程結構需要
高中學生在歷史課堂上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貫穿古今,囊括中外,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雖然在課本編寫時就已考慮到每本課本的側重方向不同而將內容做了大致的模塊化的整合,但由于歷史與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不可抗力因素的復雜交織,對于初涉歷史的學習者而言,知識面仍有過于寬廣和復雜的特點。作為將知識傳播的載體,教師承擔著以高效、全面的知識教授學生的使命,有義務就如何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使其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而不懈地鉆研,“主題化”作為特征鮮明、便于理解的教學模式正符合教師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彌補課程設計不足這一主觀能動作用的需要。
2.學科特性要求
我國素有“以史為鑒”的傳統智慧,人是歷史大發展中群體性的個體,與歷史有著主動和被動的聯系,既參與其中對歷史產生影響,又反過來受到歷史發展潮流的制約,即是說,歷史作為綜合反映前人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鏡子與推動社會前進的車輪,無論是對于人類人文素養的繼承,還是出于反思與進步的目的,都有著莫大的意義。學生作為社會的未來,國家的明天,綜合素質的教育不應落下。透過歷史,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質。
3.課堂教學的選擇
高中階段的學生比上一階段有著更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判斷分析能力,對于歷史知識的接受會更快速、準確,但在對整個歷史演進過程中大版塊、大主題的宏觀推進的能力尚顯稚嫩,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板塊性梳理、整合,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他們對歷史主體、細節的把握能力,而這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
同時,在現階段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夸夸其談、囫圇吞棗式的教學現象,要么一味填塞課本外的歷史而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忽略高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實際,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枯燥、臃腫;要么把歷史空泛化,僅僅就一些簡單的知識進行概括,學生了解了面子卻不知曉里子,這些都是歷史教學中容易犯的毛病。課堂教學中的亂象同學生思維能力的特性一起,對歷史教學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找準教學重點,以“主題”為突破點整合教學內容,最大化利用教學資源,通過更好的教育方式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歷史教學“主題化”實施策略
1.確定主題
課堂教學的實踐離不開課程標準的指導,教學主題的確定也絕不能脫離課標對歷史學習的要求和價值導向,教師在結合教學實際的過程中一定要牢扣課標的基本要求對課本內容進行主題化梳理。如必修三的課程基調是文化與科技,要求學生熟知古今中外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現象及人物,理解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思想的變化,探討思想對人類社會變革產生的巨大影響,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主題化教學上,以“毛澤東思想”為例,教師可根據課標要求學生理解毛澤東思想并認識其產生的深遠影響之實際,得出課標要求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毛澤東思想的結論,因此就可圍繞這一教學目標設計出“毛澤東思想的變遷”、“毛澤東思想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毛澤東思想對當代世界的影響”等側重點不同卻又緊扣教學主題的內容,使課堂教學內容主題更明確、目標更清晰,更方便學生系統、高效地學習歷史知識。
2.探究主題
新課程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構建這一過程中,這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堆砌知識點,而要注重知識的延展性,積極調動學生思維參與知識接受,以更好地達到深入教學之目的。例如對上文所舉“毛澤東思想”知識點的延伸,可從史料的擴充、不同思想的對比等角度進行延伸,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資料搜集、對比觀察的過程中,以開放、多元的方式塑造“毛澤東思想”這一主題下不同理解之間的碰撞,形成更為生動、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
3.升華主題
歷史教學不僅僅是以學生把握歷史脈絡、理解重大史實為目標,還應貫徹素質教育對教師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引導他們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三觀,實現自我人格的良好發展。如在思想史涉及哲學部分的教學中,由于哲學思想晦澀難明的特性和學生在高中階段中思維邏輯能力尚不能夠全面、深入把握這些涉及人類最宏大課題的思想本質之事實,教師扮演的角色十分關鍵。針對這一點,教師應當在介紹哲學家思想的基礎上,對他們思想的產生原因、演變發展、異同所在進行系統地講解,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以古希臘哲學思想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人為何存在”這一哲學本質問題,然后引入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柏拉圖思想,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哲學大師思想的崇高,既達到課標對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又在授課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對他們三觀的形成做出了健康、積極的導向。
4.創新主題
歷史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一些相似的事件,教師如果停留在向學生介紹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產生的積極消極影響的層面上,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由于本身挖掘信息的能力不足和人生閱歷的欠缺等因素影響,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歷史是相似的、千篇一律的這一思維定式而忽略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背景下事件形成原因的異同及其產生的影響輻射范圍大小等細節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主題進行革新而不能一味地沿用舊有的主題教學。如同是發生在19世紀自上而下推行的變革,為何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現代工業化國家,而戊戌變法卻以失敗告終?又如日本以幾十年時間的明治維新成為世界強國,我國改革開放也以相近的時間重新成為世界大國,這兩種改革間有何異同?以上二例皆是在“改革”這一知識點上升華出新的主題教學,能夠使歷史知識變得更富于思考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參考文獻
[1]王繼平.論歷史科“主題化”課堂教學——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12.
[2]牛余寧.論歷史學科的“主題化”課堂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