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當前,隨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音樂教育和其它學科一樣,正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性變革,經過多年的呼吁,爭論及改革研討實驗之后,終于取得了統一共識;進行“審美教育”。概括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是把音樂教育從“德育工具論”轉變到“審美教育”的本源上來。二是把音樂教育從以老師為中心的,以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為主要目標的,專業化知識化的教學觀念、方法中解脫出來,走上以學生為主體,以審美為主要方式的教改之路上來,從而達到逐步突顯了音樂課的特點。
從新的教育觀念(審美教育)→新大綱課程標準→新教材→教研教改實驗。在通過多年來的音樂教研觀摩研討活動中,逐漸地形成了比較鮮明清晰的理念:
一、音樂教學要音樂化。
我們]在音樂教研實踐課中,提出做到:要多一點音樂。少一點非音樂——音樂課要音樂化。“要突出音樂課的特點”“音樂課要讓學生感受到是一種藝術的陶冶與賞受”,針對過去課堂上非音樂的如造作地講故事,按老師安排走的“啟發式”扮角色的過程,“過家家”式的固定套路,用語言講解或用其他非音樂手段“講音樂”等第,忽略了音樂的聽賞聽辨,記憶,感受,體驗等環節。
二、音樂要素教學。
音樂藝術是由各種“音樂要素”(既“音樂表現手段”)組成的在時間中流動變幻的音響。用這種音響組合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作品的內涵,主要是通過聽覺感受,使人的精神受到震撼,產生不同的聯想,進而誘導思想情感的升華。“音樂要素”是構成音樂的“物質基礎”,離開了音樂要素,就沒有音樂。不同的風格特點,是因為音樂要素的組合不同形成的,所以音樂課的教學全過程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引導學生感受、體驗、理解和表現綜合的“音樂要素”。例如:一年級下冊歌曲《小雨沙沙》小三度下行,平穩的節奏,描繪的是“小雨”而不是“大雨”的親切柔和的動態,范唱是輕而柔的。描繪雨點輕輕擊打著樹葉,地面,花草。啟發學生,用輕而彈性的聲音來唱,重復運用前樂曲的節奏音型,提高大二度,用擬人化的手段,表現“種子”得雨滋潤之后的喜悅心情,描繪“種子發芽生長起來“的動態。演唱時,要培養傾聽,聽辯的習慣,輕輕地唱,有情感體會地唱。特別注意用心體會音樂形象,不要機械地糾正錯音。這樣做法,既有音樂的聽辨,也有情感表達的愉悅。擬人化的創作,簡練而樸實優美的旋律,具有鮮明的兒童歌曲特點,這樣好的教材讓學生體會方法,理解運用音樂的表現手段和掌握運用“音樂要素”,否則即“大雨傾盆了”。
感知音樂要素,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中低年級首先從一些基本要素入手,如:節奏,節拍,音高,音強,音色,音值等。在愉快的律動,游戲中學習與感受,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逐步加入較復雜的音樂要素。隨著對音樂要素感受增多,就可以把學生逐步引導到理解有深度內涵的音樂作品中去了
三、感受音樂要素教學與傳統的“雙基”教學的區別。
過去我們對音樂課的認識有兩個誤區:一是“德育工具論”。把音樂課簡化為唱歌課,以歌詞的思想內容為中心。二是把音樂學科與其它學科一樣,作為知識技能課來看待。
雙基教學的特征是:一是,以教師講述,傳授為中心,學生是被動聽講的對象;二是,把識譜,樂理放在核心位置。以講述和跟老師的指劃練習為主,概念先行。如:O→X→X→ x這些音符名稱與音符時值的不一致,又及因拍號不同又致時值不同的換算,就使多數學生陷于迷茫。三是,忽視或取消聽賞;忽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體驗(唱,奏,動);忽視聽覺習慣與聽辯記憶等的內心感受培養。這是學生愛音樂,但不愛上音樂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音樂要素”教學的特點,我們要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藝術實踐參與活動和思考中感受體驗音樂美感,進而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