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芝英
【摘 要】幼兒期是可塑性較強的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讓幼兒樹立良好道德意識,是幼兒園開展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正確地利用“粉絲”效應,為幼兒呈現正面的行為示范,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德育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關鍵詞】幼兒 粉絲效應 德育
現在很多電影明星或歌星都擁有數以萬計的崇拜者,“粉絲”們對他們崇拜的偶像們極為癡迷,關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學他們的歌、模仿他們的穿戴、關注并模仿迷戀他們的行為和生活習慣等,這些可以稱為“粉絲效應”,“粉絲效應”都是源于崇拜者對他們心中的偶像喜愛。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正確地利用“粉絲”效應,為幼兒呈現正面的行為示范,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一、教師要善于扮演“明星”,成為幼兒與崇拜的行為偶像
如何讓自己成為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成為孩子們心中崇拜的偶像呢?教師在搞清楚孩子們有哪些共同的喜好后,就要想辦法來包裝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們樂于接近,想整天圍著你轉的“明星”老師。老師在和孩子們在一起時,總能讓孩子們感到身心愉悅,老師總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神奇的魔術,意想不到的本領,讓孩子產生想成為象老師一樣人的想法,讓孩子們成為你的鐵桿“粉絲”,為后續的教育創造良好的開端。
案例一: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記得初中我的英語老師,一個教學只有兩三年經驗的年輕男老師。他就是很好地把握了我們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他組織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特別吸引我們,從玩的游戲到獎勵我們的禮物都是我們最感興趣的。在課堂中每個記憶的單詞,他總能演繹出一小段幽默、滑稽的表演,使我們班課堂笑聲不斷,讓我們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掌握了單詞。因為我們這位老師的優秀,讓我們班上學生都非常崇拜他(那時還沒有“粉絲”的說法),大家都喜歡他上的課,以至于最后學校因工作需要想換老師都遭到了我們學生的聯名反對,我們班的英語成績是全年級最好的。那么這樣的老師還用發愁“自己上課,孩子都不愿意聽”嗎?
二、教師應在幼兒學習和生活中利用“粉絲”效應向幼兒傳達積極的信號
幼兒期是可塑性較強的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在平時瑣碎而細小的工作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和強化。當孩子們成為了老師的“粉絲”后,老師說的話,孩子們就愿意聽。現在也常聽到許多家長說;“老師的話就是圣旨!”這既說明了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又證明了老師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老師要善于利用幼兒的崇拜,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從小讓幼兒樹立良好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尤其是故事和表演中的人物,讓幼兒成為作品主人公的“粉絲”,將一些德育教育的內容,如做人的道理、和同伴友好相處的策略、良好的行為規范等融入其中。象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木偶奇遇記》等一些經典作品向幼兒傳達了這樣的理念:要做一個善良、有同情心、誠實、樂于助人的人。教師把這些內容用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手段表現出來,如木偶表演、動畫片或幼兒的角色表演游戲,讓孩子們能夠身臨其境,共同去體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三、讓“粉絲”效應為幼兒樹起良好的榜樣
幼兒的觀察、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千差萬別,教師的教育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教師要細心照顧到每一個幼兒,使孩子們心中都能感受到“明星”老師的關懷。尤其對于不良品質的改正,更需要教師的正面引導,而不能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有一些調皮的孩子,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們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作為老師就不能輕易說出“壞孩子”的這三個字,教師要想辦法使這些孩子喜歡自己,愿意聽你跟他講話,讓他們也成為自己的“粉絲”,這樣老師才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對他進行正面教育或用“曲線救國”的路線,不多說對或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讓他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或是直接用孩子對老師的崇拜,用“我喜歡你這樣做,不喜歡你那樣做。”以親近、疏遠的感覺來幫助幼兒糾正不良行為。
案例二:中午孩子們吃完飯都上床睡覺了,老師們開始吃飯。一位老師從碗夾出一根青菜說道:“哎,我不喜歡吃青菜,得嚼半天才能咽下去……”雖然聲音很輕,但還是被尚未睡著的個別孩子聽到了。到了晚上吃飯時,幼兒的飯菜中也有青菜,有孩子就把青菜挑出來放到了桌上,老師發現說:“吃飯不挑食,不浪費,肉菜青菜都要吃,才能長得高長得胖,才是好孩子。”而孩子卻說;“青菜不好嚼,咽不下去。李老師就不吃,可李老師也長高了……?”說得老師啞口無言。
案例三:兩個隔壁班,其中一個班的老師到另一個班去借東西,而另一個班的老師正在組織活動,顧不上去拿,同在班上的配班老師就簡單的說了聲:“我們的也沒了!”等那個借東西的老師走后,她卻和主班老師偷偷地笑著說,“咱還有點,但一借給她們用,我們就不夠用了。”而這樣簡單的兩句話對孩子會有什么影響呢?等到老師講完課該孩子動手畫時,有幼兒的勾線筆沒水了,老師說:“你先借你旁邊小朋友的用用吧。”可是旁邊的幼兒就是不愿意,任憑老師怎樣講“小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才是好孩子。”有用嗎?
上面幾件小事,是不是能讓我們更加提高警惕?!作為孩子們心中的“明星”老師,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小“粉絲”們造成深遠的影響。如果你這樣說,卻那樣做,對于本身就是懵懵懂懂的孩子們,他們就更不知道該怎樣做了。而孩子的思維又處于直覺行動發展階段,模仿能力極強,那么這種行動的影響、“粉絲”效應將使我們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說教都化為了泡影。
孩子一個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和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教育和培養!所以只要是一個社會人,大家都要重視下一代的德育教育,讓自己的好言行來影響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好氛圍,那么我們國家的未來將真的是一片花的海洋,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讓我們幼兒教師都施展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明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