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香
【摘 要】文章的“標題”,是“照亮讀者眼睛的燈籠”,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挖掘標題的價值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改變學習方式;能體會作者思想情感,開啟解讀文本的鑰匙,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標題 挖掘 價值 效率
文章的“標題”是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是文章內容的簡要概括和高度的濃縮;是文章的眼睛和文本的靈魂。作者對標題往往要反復斟酌,力求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所以文章標題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等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分析標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重點內容和情感。
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本文論述“挖掘標題價值,提高閱讀效率”。
一、扣住標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因,扣住標題導入文章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思維和探求知識的興趣,激起學生的興奮狀態和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一,《燭之武退秦師》,抓住標題中的“退”字設計問題:一是,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二是,他是怎樣“退”的?三是,最終“退”的結局如何?
這三個問題能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抓住了文章核心的部分,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事件,解決了文章的關鍵問題。
文章的標題能夠傳達有效的信息。
例二,在《歸園田居》的教學中,設計問題:詩中最能表現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是哪一句?認為“歸園田居”這個標題最重要的是哪一個字?“歸”字是文章的題眼,文章從何而歸?歸往何處?為何歸來?歸來如何?
陶淵明生活貧困如此“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卻仍然愿意歸隱田園,不為五斗米折腰。通過對標題中“歸”字的解讀,學生豁然開朗。是因為不愿意做蠅營狗茍的猥瑣小人,也不希冀天子知遇之恩的降臨,所以不如歸去。陶淵明的歸隱,反映了當時官場文化的丑態,抒發了作者對腐敗官場的憤懣之情。
用問題驅動學生深度思考,學習興趣濃厚;引導學生挖掘關鍵詞的隱含義,實現文本的教學價值。
二、嘗試改換標題,激活學生思維
如果文言文標題用現代的方式來表述,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教學《過秦論》,設置情境:
第一,假如賈誼生活在現代,他是你的同學,這篇文章的標題怎么擬?學生說:標題可以改為《論秦的過失》 《小議秦國的過失》 《談談秦王朝的過失》等。
第二,這些題目都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如果同學們寫這篇文章如何構思?怎么寫?學生說: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秦王朝的過失;再用分論點闡明秦王朝覆滅的具體原因;最后總結全文,借古諷今,警醒人們以史為鑒。
第三,賈誼是一代文學家,他為什么能夠名垂青史?賈誼是如何安排這篇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打通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的屏障,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學生樂于走進文言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穿越時空的嘗試改換標題,學生各抒己見,激發了學生認知的沖突,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三、聚焦文章標題,改變思維方式
有的標題就是文章的精彩片段,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精彩片段,能夠改變學生思維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完成教學目標。例如:《荷塘月色》這個標題就是課文最為精彩的片段。抓住“荷塘月色”這個焦點,精確剖析課文,研讀重點段落,改變學生思維,直抵文本內核。題目“荷塘月色”可理解為:荷塘和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點出了重要內容的寫作順序,先寫“月色下的荷塘”,后寫“荷塘上的月色”,可見作者的藝術匠心。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欣賞作者描繪“月色下的荷塘”之美和“荷塘上的月色”之妙。作者妙筆生花,都是寫景,這兩段所用的寫作手法相同嗎?鼓勵學生質疑和探究,引導學生探討使用修辭手法、抓住恰當的動詞等寫作手法能達到精妙的效果。再讀同學們自己的寫景作文,為什么寫的不精彩?激勵學生學習作者寫景的手法,再練習寫景。如果沒有對比寫作的教學設計,無法實現“經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合、理性的升華”,達不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改變不了被動接受的思維定勢。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使學生在學習姿態上從被動的仰視上升到主動的審視,在思維上從感性上升為理性,在邏輯上從無序轉化為有序,在語言上從朦朧的意會到用恰當的語言明晰的表達”。
教師運用教學策略,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動腦、動筆,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上升為主動思考,打破被動接受的思維定勢,改變思維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四、品析文章標題,挖掘文本深度
抓住標題中某個詞,著眼深度,挖掘文本。
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記》以“始”作為切入點,深度閱讀文本。設置問題:一是標題中“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依據?從文本中找出有關語句,體會作者“始”之深意。二是文本中提及“始”字有四句,分別是“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望西山,始指異之”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和“游于是乎始然”,表層的意思分別是“起初” “曾經” “開始” “才”。實際寫出了柳宗元游覽西山的心路歷程和冷暖心境,作者游山玩水,是為了排遣被貶的苦悶之情。文章開頭“自余為僇人”寫自己被貶不幸遭遇,“恒惴栗”苦悶心情,所以“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幾乎游遍永州的奇山異水,依然沒有找到心靈釋放的感覺,直到看見西山的怪特,才意識到真正的游覽是從這次開始。這是一種不經意間驚喜的發現,是身處逆境發現“不與培塿為類”的驚喜;是在苦悶憤懣時,能夠“心凝形釋”的驚喜。這種驚喜是物我相融,物我同一,一種超脫。在苦悶中尋求心靈的解脫。“始”看似平常,實則別具匠心。深度品讀文本,才知“始”字背后的“驚喜”,驚喜背后的凄愴之情。解讀柳宗元的山水情懷推及一群被貶文人心境,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中國歷史中極為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了。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錯。”
五、強化標題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挖掘教材精華,從解讀標題入手;結合高考考點和命題,強化標題訓練,提高解題能力。只有加強標題含義解讀訓練,才能提高答題能力,實現文本的教學價值。注重標題的語境義及延伸義,語境義和延伸義與文章的主題有著直接的關系。標題和文章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要善于發現潛在的命題點,挖掘出命題中的表層與深層含義,提高答題的能力。
例一:《爸爸的花兒落了》該標題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標題的表層含義是夾竹桃凋謝,深層含義是父親的去世。如果不是圍繞標題的字面含義來展開敘述,就應該聯系文章的具體內容,弄清比喻義,這樣我們就可以領悟出標題的深刻含義.
例二:“變色龍”的字面意義是一種善于變色的蜥蜴,而契訶夫的《變色龍》中的“變色龍”是比喻像變色龍一樣的奧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主人公善變的性格,具有極強的諷刺性。
例三:2016年高考全國卷1現代文閱讀中,考題:小說以“鋤”為標題,有什么寓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本題考查對小說標題內涵的分析能力。對小說標題內涵的分析要從表層含義與深層含義兩個基本角度進行思考。從表層含義看,“鋤”應指六安爺帶著鋤堅持去百畝園為苗鋤地的舉動,鋤是六安爺農具。從深層含義看,六安爺堅持去鋤地卻不是為了收成,而是為了“過癮”,因為百畝園就要被占用,再也沒有機會鋤地了,“鋤”就有更深層的精神意義“成了六安爺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曾經的生活的懷念”。從全文的主旨來看,作者表現了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沖突,逐漸被“鋤掉”的過程,所以從社會層面講,“鋤”這一動作有“替代”的象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強化標題訓練,才能提高解題能力。
作為文章的“眼睛”,標題的教學價值不容忽視。解讀文章標題既是理解文本的一個窗口,也是閱讀教學的一種方法。注重對標題的分析,能窺一斑而見全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閱讀、思索和探究的積極性,為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從課文標題入手,通過標題來設計教學活動,審視文章主旨、內容和脈絡層次等,善于發現標題的妙處,挖掘標題的教學功能,就可以深入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有效對話,實現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實現高品質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 長江文藝出版社
[2]趙瑞華.《挖掘語文教材標題的教學價值》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