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亞麗
【摘 要】STSE教育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是我國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戰略選擇之一,而我國STSE教育晚于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較慢,因此,筆者對我國STSE教育發展歷程進行梳理,為我國STSE教育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STS教育 STSE教育 發展歷程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教育,即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是 STS 理論研究成果在教育上的反映,是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及其互動規律的多學科、多領域綜合性交叉學科。
STSE(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教育是環境教育與STS教育融合的先進教育思想。它是STS教育的一種形式,但對科學技術發展的環境后果更加重視。STSE教育中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含義如表1所示:
STSE教育基本思想在于把科學教育和當前社會發展、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生存環境等緊密結合,通過真實STSE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復雜關系。STSE教育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這樣的人關注社會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未來意識和決策意識,深刻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能利用自身所學為人類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STSE教育的前身,STS教育最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STS教育產生的直接社會背景是科學技術盲目發展所帶來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社會生活的異化。STS教育是社會科技發展與科學教育自身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STS教育以及STS課程研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主要原因應歸因于我國工業文明遲于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在我國,殷登祥較早在國內開展了對 STS理論的研究,并通過溯源尋找其內在的含義。1982年,由王覺非撰寫的“STS--英國學校中的一門課程”將STS教育思想引入我國。在這一時期,大量專題會議的舉行,為STS教育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如:1984年,我國在“國際APEID第三輪活動計劃”中加入,標志著我國STS教育已經進入理論和實踐研究。1985年10月,在蘇州召開的中學理科教師能力研討會上,我國正式提出“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在中國實施的問題。隨后,中學、高校、科研單位、教育行政部門等陸續開始了STS教育的研究和實驗。1988年11月,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領導下,浙江教育出版社在杭州召開了STS教育研討會。會議對國外的STS教育進行了深入研討,就STS教育實施達成共識,會后有關STS教育實踐活動相繼開展起來。1991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第七屆國際科學教育協會亞洲地區STS研討會。1992年召開了中美科學、技術與社會研討會。等等。同時,這一時期也出版了大量有關STS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如:1990年,朱正威等《STS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正式出版,1992年,袁運開、顧明遠的《STS辭典》出版。另外,1987年,我國將STS教育課題納入國家教委“七五”計劃。1991年,理科教育中的STS研究被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國家教委重點課題。還有,這一時期在中學也建立了實驗試點學校。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吳江實驗小學等一些學校首先開展了STS教育試點研究。并且,1993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STS研究中心成立。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對環境教育愈加重視,STS教育進一步被發展為STSE教育,在我國科學教育中開展起來。在STSE教育研究方法上,從最開始對西方模式復制,到后來本土化,再到現在與具體學科背景相結合。我國對STSE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 STSE 教育理論內涵界定、歐美國家STSE 教育借鑒研究和基于STSE 教育目標的STSE教育實用功能研究。現在,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充分體現了STSE教育主導思想。我國最新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特別強調“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并能運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或做出相關的個人決策。”新課標的要求與STSE教育宗旨一致,但目前,我國中學生STSE教育在實施層面還與新課標要求有一定距離。
雖然我國STSE教育晚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發展較慢,但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教育水平的步伐從未停止,通過STSE教育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科學素養的人才是我國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戰略選擇之一。
參考文獻
[1]胡利姍.英國高中生物學教材中STSE教育內容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2]殷登祥.論STS 及其歷史發展(上)[J].哲學動態,1994,(8): 27 - 3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 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