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宣告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時代,同時我國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轉移,由原來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的轉移不是隨意轉變的,是根據社會發展現實情況的改變以及廣大人民的新希望新期待而轉變的。矛盾的轉移說明著我國廣大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已經基本滿足,當前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矛盾的轉移也說明當前乃至未來我們國家的主要任務發生改變,從以前片面追求“GDP”增長和經濟發展速度,到目前要過多的考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需求。毋庸置疑在這些美好生活需要中就內在的包含著廣大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要,人民需要一片“藍天”,一江“綠水”。隨意從主要矛盾的視角分析生態文明建設,會使我們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一個新的認識。
關鍵詞:矛盾;生態;新時代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意義
十九大以后,我國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任何復雜事物內部都存在著多種矛盾,但是這些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事物的性質是由占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所以,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方向,是社會問題的晴雨表,決定著當前乃至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和國家任務。根據現實情況進行社會矛盾的轉化,可以使我們的國家政策不滯后,不超前,使我們國家工作的重心緊跟社會和人民迫切的需求。
自建國以來,我國經歷了兩次矛盾的轉化,每一次矛盾的轉化都有其深層次的內在根源,矛盾的轉化需要根據現實的國情,是在認真考慮當前社會以及人民的需求后做出的調整。中國共產黨八大的召開宣告了我國已經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面對當時百廢待興的局面,黨和國家明確了當前的任務就是恢復生產,讓百姓吃飽穿暖。所以,在黨的八大后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基本國情里。我們國家的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恢復被文革破壞的生產。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社會矛盾發生了第一次轉變,由原來的“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到2010年我國GDP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足以說明這些年我們取得的成就,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跡”,我們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國家耗時幾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可以說我們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黨中央認真分析了當前我國的國情,認為吃飽穿暖等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質需要對于人民來說已經滿足。所以在十九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告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也說明以后國家的工作的重心就是要著重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以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各種需要。
二、社會矛盾的轉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生產”論,正是一種全面生產論或廣義生產論,它能使我們對“社會生產”內涵獲得精準的認識。[1]我們所理解的社會生產在某些時候只是單純理解為社會經濟生產,其實社會生產是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既包括社會經濟生產,也包括社會文化生產以及生態生產。以前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經濟發展,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所追求的片面的經濟發展,追求GDP的速度。以至于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大面積的破壞,水污染,空氣污染蔓延開來。所以,在取得了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之后,人民已經不是希望能過好,而是希望能夠過得“美好”,一個“美”字必然包括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所以黨和國家適時的調整社會主要矛盾,不在只追求經濟的發展,而是要全面貫徹“全面生產”的理念,根據人民的現實需要進行政策上的調整。
從供求關系來看待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其根源是社會的總供給和人民的總需求之間的矛盾。馬克思認為,實踐滿足了人的需要,從而物化了人的本質,又創造了與另一個人的本質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2]從馬克思的角度來分析,人類的需要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人類的需要時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之前我們的主要矛盾主要是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偏重于對于經濟的需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對于經濟的極度渴望。十九大后,隨著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的實踐,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已經不存在對于經濟的需要,而是需增長為對于全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設生態文明,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治理生態危機,就是在滿足人民大眾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實行經濟發展新常態,從重數量轉移到重質量的道路上來,就是為了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力度對生態的保護。同時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建設當中,我們當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社會。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三、總結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滋生除了許多生態資源破壞以及環境污染的現象。每年由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造成的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所以,進入新時代,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問題內在的包含在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中。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邱耕田.社會主要矛盾與生態文明建設 [J].馬克思主義論苑,2014,(5):1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
黃寧(1993—),男,漢族,河北廊坊市人,碩士,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