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芳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日漸深入,使得小學語文教師越發意識到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制定新的教學模式,形成先進的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其中的閱讀教學可謂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本文提出了文本細讀的教學思路,希望可提高小學語文階段的閱讀教學水平,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其日后成長以及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
文學來自生活、同時高于生活,它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文化精髓,更是有效的藝術反映,簡而言之,它是生活的高層次存在,人們的生活中如若缺少文學,那么將會缺少趣味,而脫離了生活的文學,將很難被人所接受,讀之無味,不管從表面上來看文字多么華麗,但如若缺少實質性內容,文章整體必然空洞無物。所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閱讀內容深層次理解以及掌握,從而收獲更多的知識,從閱讀內容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其綜合素質。
一、運用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期年齡相對較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不僅如此,他們的求知欲望也較為強烈,但是,其學習技能與其他階段的學生相比卻有所不足,缺少學習定力,課堂之上很難集中注意力。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吸引學生的目光,全面參與到語文教學課堂之中,保證學習效率。尤其是語文閱讀環節,可通過細讀的方式,找尋其中的趣味點,使學生意識到閱讀知識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其學習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
例如,在學習《畫楊桃》這一課時,教師可在閱讀前針對性的提問:同學們,“我”畫的像不像?而后大部分學生的答案都會是:不像。教師針對閱讀內容與孩子們一起思考、討論,最終學生通過文章的細讀,明白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得到不同結果,做什么事都要實事求是?!边@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保持學習熱情,產生許多疑問點,教師可順水推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全面轉移到文章內容中,深入探討閱讀內容,理解其中的含義,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感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1-3]。
二、重點探討閱讀內容中的細節
若想對文章內容的含義理解并掌握,就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閱讀內容大致了解、清晰認識,嘗試著對文章含義進行體會,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地球還原人物心聲。實踐教學環節,教師不可運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而是要引導學生對文意進行理解,領會其中的精神。尤其是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教材中的選文多具有典范性,同時極具現代化氣息,富有文化內涵,文體、題材以及風格多種多樣,適合學生的學習以及成長。所以,教師的閱讀知識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深層次挖掘教材中的含義,并針對教材中所提供的資源,深入品位、欣賞文章內涵。
比如,在學習《楓橋夜泊》這閱讀內容時,其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在作詩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押韻的效果,并追求意境美,力求形式的工整,會通過虛構的方式,闡述虛擬事物。詩中所提及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指的是詩人所處場景以為半夜,因此,有學者認為不存在敲鐘的聲音,作者僅是為了表達心中意境,使詩詞涵義深入人心。但是,部分專家學者經過研究以及探討后發現,當時,作者所處的年代以及區域范圍內,存在許多古寺,并確實有半夜敲鐘的習慣。因此,教師在對閱讀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針對其中的細節進行闡述,將會加深學生對于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使之具有更深的印象。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可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讀、深度揣摩,理解并消化文章意境、內涵,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主動的學習并搜集相關資料,提高學習效率[4]。
三、適當的進行課外拓展
每一門學科中知識體系的形成都離不開生活的奠基。小學語文課程同樣如此,因此,必須做到寓理論于實踐,結合實踐經驗,總結先進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闡述閱讀內容的表層含義,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針對性的組織探討,使學生走出死讀書、讀死書的誤區,可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適當的進行課外拓展,使學生掌握更為豐富的文本內容,為接下來的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比如,學生在學習《萬里長城》這一文章時,大多數學生都會意識到長城是偉大的奇跡,那么,教師則可提問:長城的奇跡體現在哪里呢?而后安排學生自行對文本內容細致研讀,在閱讀內容中找尋最終的答案。經過有效的閱讀以及分析,學生將會發現,長城的奇跡體現在其雄偉的氣魄,宛如一條長龍蜿蜒盤旋,景色壯觀。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還應對閱讀內容進行延伸,比如,講解長城的施工過程極其艱難,如此浩大的工程,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可謂是先輩們的智慧結晶等相關信息。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將會在頭腦中浮現長城的宏偉外觀。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等技術手段,搜集長城的相關資料,適當的進行課外拓展,為閱讀知識教學提供信息保障,使教學過程更加嚴謹、專業,并加深學生對于長城的印象,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文章內容,明確其中要點,間接的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運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還要結合學生的學習以及成長需求,總結其發展規律,針對性的改革教學模式,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加強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以及掌握,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25(4):194-194.
[2]蔣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19(1):29.
[3]肖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14,31(10):18-18.
[4]朱艷玲.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41(2):4,6.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綠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