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德
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威脅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在這種情況下,積極進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勢在必行。鑒于此,本文首先對新形勢下林業生態工程進行了簡要概述,并分析了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現狀,最后有針對性的指出了新形勢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 林業生態工程 建設
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面對越來越惡化的生態環境現象和自然災害問題,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開展越來越迫切,而生態工程建設應以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為主體。我國地域遼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需要面對復雜的地質、氣候、環境等客觀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積極進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就必須結合我國嚴峻的生態環境破壞現狀,結合新的發展形勢,有針對性的展開建設活動,才能夠將林業生態工程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一、新形勢下林業生態工程概述
在新形勢下,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新時期我國在積極進行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必將會給環境和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從人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積極展開生態工程建設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夠加大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1]。而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不僅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經濟效益。
近年來,在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林業已經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同時還可以在生態環境方面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針對我國來講,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林業資源砍伐嚴重,并經歷了一系列森林資源重建和恢復工作,林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已經不容忽視。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同時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2]。這是因為積極展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有助于豐富我國的森林資源,更有助于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保護物種的多樣化,為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奠定良好基礎。
二、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現狀
近年來,世界各國在積極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要性突顯出來。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積極展開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制定并落實了包含構建防護林保護水土資源、退耕還林、解決北方沙塵問題、建設長江流域防護林、建設三北防護林等一系列政策,也極大的提升了人們的森林保護意識[3]。在多年來我國的不斷努力下,我國的人造林覆蓋面積已經達到了世界最高值,產生了20%以上的森林覆蓋了。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我國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仍然沒有到達世界平均水平。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還需要面對以下調整:①盡管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但是人均資源較少,我國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嚴重的分布不均勻問題;②人民的林業保護意識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意識有待提升;③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有待提升。
三、新形勢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策略
(一)加大封山育林建設力度
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是提升封山育林建設工作質量的關鍵途徑,封山面積、封山實踐、封山形式以及育林措施等都是主要規劃內容,要求有關工作人員結合現場實際,從細節入手加大規劃設計科學性;同時還應加大封山育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包含圍欄以及警示牌等;最后,應合理設置封山育林人力資源,指派專門的工作人員展開封山育林管理工作,確保工作人員能夠對封山育林的重要性產生深刻認知,并能夠明確自身的職責,確保封山育林工作的有序進行[4]。
(二)提升造林存活率
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應從提升造林存活率的角度出發制定并落實相應的操作規程與管理制度。第一,提升林業管理規章制度完善性,針對造林活動細節對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進行嚴格規范,應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造林質量;第二,嚴格篩選施工隊伍[5]。確保參與植樹造林的施工人員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并簽訂正式合同,確保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各方面的責任能夠落實到個人,同時,與專業的工程管理單位奠定合同,加大監理工作力度,為提升造林成活率提供保障;第三,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程質量驗收工作,及時發現不合格現象,并通過返工處理等方式,提升林木成活率。
(三)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通常情況下,政府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在實際展開建設活動的過程中,將重點放在了保證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卻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此項工程所能夠創造的經濟效益。因此,新時期我國在積極進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努力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實際展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活動的過程中,施工方應對水、電等資源成本加大控制力度,努力通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活動創造更多林業生態和經濟效益,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施工方在構建生態林業時結合區域特色,如栽種果樹等途徑,結合當地土壤條件,構建地區果品特色基地,并結合當地生態林業工程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旅游業的開發,為創造李玲玉生態工程的經濟效益奠定良好基礎[6]。
(四)加大林業建設技術創新力度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新時期我國在積極進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大林業建設技術的創新力度勢在必行。現階段我國廣泛應用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技術有抗旱集流技術和整地模式改進等。
1.抗旱集流技術
我國地域遼闊,近年來在積極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越來越嚴重,針對這部分地區展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必須努力提升土壤中的水分,只有這樣才能夠創造較高的造林成活率,并提升林木生物產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抗旱集流技術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抗旱集流技術包含三種類型,分別為保墑技術、集流技術和抗旱造林技術[7]。在對該技術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要求施工人員應將苗木的根系應用藥物浸蘸,并合理應用保水劑;該技術應用的重點在于將各種集流工程建設于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如水窖、谷坊、水庫等,集流工程應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才能夠符合造林整地過程中的蓄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攔蓄水量,確保造林成活率。
2.整地模式改進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造林質量會受到整地模式的直接影響。在實際展開整地活動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土壤和地形等客觀藝術,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整地至關重要。
例如,我國河北省豐寧縣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過程中,改進了原有的整地方式,結合當地實際,創新出反坡面穴狀整地模式和牛犁山帶狀整地模式,前者對于應用云杉、樟子松和落葉松等植被的造林整地,產生了95%以上的林木成活率,由于擁有較大的穴面,因此可以能夠較多的積蓄雨水量,同時在造林中不需要進行除草;后者通常應用于緩坡地,其坡度小于10°,對于實現機械化整地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對于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展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活動的過程中,會受到地質、地形、環境、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相關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能夠加大封山育林建設力度、提升造林存活率、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還應加大加大林業建設技術創新力度,為不斷推動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段偉,馬奔,孫博,溫亞利.林業生態工程對山區減貧影響實證分析:一個結構方程模型(SEM)[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12):8-12.
[2]黨普興.林業生態工程綜合后評價指標體系與定量評價方法研究——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工程第一階段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6,(01):244-252.
[3]劉勇,支玲,邢紅,洪家宜.基于模糊評價法的林業生態工程綜合效益后評價研究——以內蒙古開魯縣三北工程為例[J].林業經濟,2017,(07):27-30.
[4]張啟斌,岳德鵬,于強,呂奇,尹波,馬歡,李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對磴口縣景觀格局演變及重心遷移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2017,(02):261-269.
[5]楊伶,王金龍,王馗.效益立方體:一種林業生態工程效益評估模型的建立與驗證——基于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案例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6,(05):92-101.
[6]馬奔,施展藝,侯一蕾,溫亞利.農戶視角下林業生態工程實施可持續性評價——基于甘肅、廣西、寧夏與云南四省的調查數據[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11):79-85.
[7]李永慧,李華晶,鄭娟.林業生態工程農戶滿意度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林業經濟,2017,(04):59-64.
(作者單位:天祝藏族自治縣華隆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