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莉芳 崔莉芬
摘要:訪談式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學設計是在教師授課中針對學生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課(以下簡稱就創業課)的學習需求進行的教學方式創新,旨在通過訪談式教學,使學生在“訪談”的過程中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調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學生在求職應聘及工作中需求的綜合能力訓練,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關鍵詞:就業課堂 教學改革 研究與實踐
就創業課不僅能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提升就業創業技能,同時也是實現社會發展需求與高職院校學生發展之間信息溝通的重要媒介。在推進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該課同時也是一門集學生期望、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需求、國家發展愿景多維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課堂,是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所需的人文知識、創新能力、自我定位和良好的心理品質的綜合性教學課堂。
一、高職院校就創業課程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就創業課程設置及教育教學現狀
按照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高等院校開設的就創業課程通常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職業生涯規劃,大部分院校在學生入校后的第一學期進行,重在指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深刻的認識,為學生建立就業創業概念打下堅實基礎,為學生努力學習樹立奮斗目標;第二部分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大部分院校把這部分教學放在學生離校前的一個學期開展教學,旨在對即將離校的學生在政策把握上和求職應聘等相關理論等方面進行指導。
從教學內容上看,高職院校的就創業課程內容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當前就業形勢分析,自我認知,職業認知,職業規劃,求職應聘,就業適應,創業認知,創業實務等。教學內容基本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在求職就業與創業中所需的理論知識及對當下政策的了解。但從知識結構上看,偏理論,輕實踐;偏校內,輕校外。
從師資安排上看,高職院校的就創業課的授課教師專業性不強,且人數較少,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等相近專業的教師兼職擔任教學任務。這些教師不僅要承擔自己的專業課程教學工作,還要在專業課程上凸顯自己的教學水平,因此在就創業課的授課過程中,全身心投入并做深入研究的少,對學生專業對口的就創業政策及形勢了解不足,實踐經驗少,只能通過理論知識講授對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進行紙上談兵,對學生的實踐無從談起,嚴重地影響了授課效果,降低了學生對該課程的期望。
從學生在實際應用的角度上看,就創業授課過程中更多的突出了教師的講授,理論性強,操作性和實踐活動少,忽略了學生的個體需求,忽略了學生在實際求職應聘和創業過程中能力的訓練,忽略了學生在就業與創業中的心理因素對其的影響。
從就業與創業信息來源上看,即將離校的學生對求職應聘的崗位信息需求是迫切的,專業針對性較強。但高職院校對此信息很難把握,在對學生進行講解時,信息源多來自與網絡,對用人單位的了解和用人單位對人才聘用信息的了解不全面,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很難具有說服力。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應聘信息多來自與班級聊天群,與學校的整體就業與創業指導工作部署不同步,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職院校學生對就創業課程的實際需求
1.學生學習就創業課的目的
就創業課程是學生在校學習之后,應用所學知識,實踐所學技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獲得相關的就業知識,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幫助學生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站穩職場的一門課程。因此,學生對這門課的開設是渴望的:如怎樣寫一份適合自己的簡歷?如何回答面試官的問題?怎樣介紹自己?怎樣獲得領導的青睞?怎樣處理同事間的人際關系?怎樣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怎樣處理就業創業中出現的迷茫、焦慮等心理問題等。而且各專業不同,學生的相對就業與創業問題也是不盡相同的。
一種模式,一個教案,傳統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不能及時有效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必將在授課中收到學生的“阻礙”:上課玩手機,注意力不集中,逃課,不參與教學活動等現象就會發生。
2.學生就業與創業的能力需求
就創業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較,更加具有時效性,針對性,是以滿足學生的求職就業和創業需求為主要教學目標的課程。
(1)表達能力。看懂別人的想法和產生自己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大腦過程,分析能力固然重要,但在與他人進行交流時,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把復雜事物講清晰,講簡單,甚至講的有意思,讓對方愿意聽,聽得懂,看得明,非常重要。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是學生需求的。
(2)適應能力。學生的角色轉換,由聽從他人(家長和老師)安排,隨心隨性的自由成長轉換成一個獨立的社會職業者,對新的環境的融入能力,對新環境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對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的自我調整能力,對優勢的把握能力,對疲勞期的調節能力等適應能力是學生需求的。
(3)溝通協調能力。進入職場的學生要想更好的完成既定工作,溝通協調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它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爭辯能力,傾聽包容能力和形象設計、動作設計、環境設計等能力。
(4)心理承受能力。職場如戰場。每一項工作的完成都是創新,每一項工作的完成都會被設定在指定時間段,每一項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客服各種困難。在壓力、逆境、挫折等情境下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和頑強的承受力也是學生需求的。
(5)專業技術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是學生就創業需要的基本能力。沒有專業技術能力,其它能力再強,在就創業中也會遇到重重阻礙。如果我們做個比喻,專業技術能力是大廈的支柱,其它四項能力就是這個大廈的門窗,外墻裝飾。因此,在就創業前加強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二、訪談式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新模式
針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厭學”現象,在國家倡導的教師要不斷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新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授課形式與思路,在就創業課的教學過程中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為核心的“訪談式教學”模式。
(一)“訪談式教學”模式構成
所謂“訪談式教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課堂上學生訪教師。由學生做主講(講問題,講矛盾,講困惑),學生代表作為主持人訪問“嘉賓”(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現場解答的一種教學模式。一部分是課外的訪談。課外的訪談又包含課前的調查和課后的回訪。課前的調查,主要是為完成教學任務做準備。學生代表和授課教師在課前要通過調查收集教學相關的問題,形成調查提綱作為授課提綱。在課后,學生代表要對調查對象做回訪,了解學生對問題的解惑程度。“訪談式教學”重在“訪”,難在“談”。課前班級的所有學生都要暢所欲言談自己的困惑,問題和矛盾;用人單位要談聘任的標準;授課教師要“談”適宜的案例、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手段。這就需要“訪”的人要有極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要回答學生的訪問題目,同時還要結合知識點回答學生的現場提問,學生要談自己的理解。
因此“訪談式教學”的每個班級,每節課都是獨立的,都是具有自身內在要求的學習環節。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若干個“訪談”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組合構成一門“課程”。訪談式教學具有針對性,獨立性、開放性、時效性等特點,其實質是解決學生就創業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順利進入職場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二)訪談式教學設計的創新點
1.教學觀點上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教,學生學。這也是“教學”的由來。信息化的今天,教師和學生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上是同步的。針對學生感興趣的信息,學生會主動通過網絡等渠道進行收集,尤其是關乎學生自身發展的問題。因此在就創業課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在就創業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是不盡相同的,按照既定內容講解,針對性不強,時效性不強。
訪談式教學翻轉傳統教學過程,采用學生問,教師談。課前學生代表的訪問,可以及時收集學生的困惑和問題,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困惑和問題也是不同。將這些信息收集整理編撰成訪問提綱交由教師進行處理:在課堂上對共性問題進行講解,對個性問題進行解答,不僅時效性和針對性都非常強,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充分關注,提高課堂聽課效果。就創業課的“談”也是教學做一體化思想中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能的體現,教既是做。教學生怎么做更好。
2.教學角色上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角色分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角,主講。學生是課堂的配角,主聽。這樣的角色分配產生的后果是教師你講什么,學生我聽什么。至于教師講的對“我”有沒有用,學生沒有發言權,這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
訪談式教學在教學角色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教師走下講臺,“坐”到學生中間,參與學生的討論,和學生一起探討相關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教師由主講,主角轉換成主編,導演,學生變成課堂的主角,主講,這樣的角色轉換,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充分參與,使就創業課課堂更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強化了學生獲得就創業知識、技能并建立起終身職業發展的相關理念。教學角色的轉換突出了教學做一體化思想的“學”字,學生課前訪問學人際溝通技巧,通過撰寫訪問提綱學歸納總結,學文字表達,課前教室布置學組織策劃,課上主持學語言表達,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課后學總結分析。
3.課堂氛圍的創新
高職院校的就創業課堂大多數為大班授課,人數多,教室大。對于不好言談和表達的學生,師生之間的這種“距離”很難讓學生鼓起勇氣清晰表述自己在就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課堂氣氛壓抑,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看法的表達,更別說提升學生面試時的表達能力及應變能力的鍛煉了。
訪談式教學課堂打破傳統的講臺和學生座椅對立擺放的形式,師生以圍坐(座談)的方式出現,模擬了面試環節考官與學生的場面,減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同處于一個范圍也增加了師生間的親密度,縮小了學生的緊張感,增加了親和力,便于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內外在表現,對學生的困惑和思想波動更容易掌握;同時,這樣的場景模擬便于學生更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使學生適應了面試氛圍,達到實訓效果。
4.課堂實訓的創新
在“訪談”式教學過程中,實時營造出就創業的氛圍,也就是教學做一體化當中的“做”:每節課學生都要著正裝出席,坐姿、站姿、提問等環節均以面試要求為標準,參與訪談的學生要在課前進行訪談現場的布置及課前調研、人際溝通,課后總結發言、自信心等多方面展開綜合實訓,鍛煉了學生的組織、策劃、調研、人際溝通、寫作等能力,以達到就創業需要的基本技能。通過對參與訪談的同學的點評,使“觀眾”同學加深印象,對照自身開展實訓。在模擬面試環節,對每一個參加“面試”的同學及時糾正在問答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做到一對一教學指導,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其中,打開了傳統課堂的圍墻,把課堂實踐變成學生的經驗迎接就創業的考驗。
綜上所述,針對學生在就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訪談”為主要授課形式,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指導,解答,符合國家積極引導大學生創業這一要求,強化了就創業課的教學效果,滿足了學生在就創業過程中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憲偉.主體參與教學模式在就業與創業指導課中的實踐研究[J].科技視界,2014,(26).
[2]何小姬,曲俊華.高校體驗式就業指導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08).
[3]陳靜.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11,(05).
(本文課題名稱是《職業生涯規劃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研究》,課題編號:JG17EB123;作者簡介:[1]崔莉芳,遼寧理工職業學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崔莉芬,撫順市章黨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