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玥 萬張麗
摘要:新高考政策落實,七門選考科目選擇自由,選課模式由固定的文科(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物理化學生物)轉變為自由搭配,考生掌握了選擇的主動權。適逢新的機遇,伴隨而來的是新的挑戰。當考生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方向作出選課時,勢必要結合高校相關專業的招生要求來衡量。這就要求考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就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規劃,能夠扎實意向專業相關基礎學科的學習。新高考制度下,考生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考生提升自身素養更合理的規劃選考科目和高中三年的學習。
關鍵詞:新高考 選課 學生負擔 實施現狀
新高考政策的落實改變了舊高考模式“一考定終生”的弊端,將較大的選擇權交到學生的手中,但與此同時,由于選考科目與高校招生專業掛鉤,學生也更多的承擔了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的挑戰。其次,新高考政策的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高三學子的備考壓力,但由于選考的時間問題,高考的壓力則分布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涯中,較之舊高考模式學生提前進入準高三的備考狀態,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壓力。新高考制度下,考生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考生提升自身素養更合理的規劃選考科目和高中三年的學習。
一、機遇:更多的選擇權
新高考政策落實,七門選考科目選擇自由,選課模式由固定的文科(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物理化學生物)轉變為自由搭配,考生掌握了選擇的主動權。A中學接受調查的132名學生中選擇了化學和地理的人數最多,80名18級學生中意向選擇化學的人數為47,地理49;52名17級學生中選擇化學的人數為44,地理30。在新高考前,地理屬于文科中最偏理科性質的科目,化學屬于理科中偏文科性質的科目,如今這兩門恰恰是選考的熱門,體現新高考制度下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加強,不局限于傳統的物化生或政史地捆綁選擇。這是新高考制度下自由選擇科目的明顯優勢,讓文理不再如此界限分明,有利于培養文理兼優的人才。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的考生在選課時能夠做出基于自身條件的理性選擇,在新的機遇面前勇立潮頭。以下是A、B兩所中學影響學生選課因素的對比,其中A為普通高中,B為重點高中。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影響兩所學校的學生選課的關鍵因素大致相同,個人興趣與學科成績均為首要因素。高考的直接目的是進入一所理想的大學,學習感興趣的專業,既然考慮了自身的理想,不應忘記關注理想大學的招生要求。這一點就體現出了兩所學校的差異:A中學38.63%的學生考慮了理想志向,但僅有19.7%考慮了高校招生專業要求;B中學選擇了理想志向與高校招生專業要求的人數比則較為契合,體現了新高考制度下重點高中的準備較普通高中充分。
同樣,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選考制也給了考生們更大的選擇空間,高校的招生要求不再單單面向文理科,而是根據專業特色對選考科目做出相應的要求,考生比原先的就高考模式多了80%的專業選擇空間。除此之外,在志愿的填寫上,80個平行志愿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考生的退檔風險。填寫志愿不再是先填學校再填專業,而是實行八十個學校專業的平行志愿填報,考生選擇的空間非常大,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想志向和需求去選擇究竟是選名校還是選各校的王牌專業,不存在調劑的選項,從而避免了考生因憂慮退檔風險而被迫無奈調劑到根本不喜歡或者根本不擅長的專業。
二、挑戰:規劃的合理性
適逢新的機遇,伴隨而來的是新的挑戰。當考生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方向作出選課時,勢必要結合高校相關專業的招生要求來衡量。這就要求考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就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規劃,能夠扎實意向專業相關基礎學科的學習。
但調查數據顯示,A、B兩所學校大部分同學對新政不甚了解。A中學17級對新高考“非常了解”的為15.4%,18級僅2.5%。B中學17級27.08%“非常了解”,18級僅2.3%。說明學生還是應加強對新政策的學習了解,更好地適應新高考。學生家長對新高考的了解更加不容樂觀。A中學18級學生家長無一人對新高考“非常了解”, B中學為2.3%; 17級學生家長稍有改善,A中學1.92%“非常了解”,B中學6.25%。家長也應多加學習,與孩子共同迎接挑戰。
其次,一年兩考在增加考試機會的同時也改變了原來的教學進度預期,這也導致了部分考生覺得新政増負。A中學2017級以及2018級分別有71.15%和36.25%的同學認為増負,B中學2017級有75%的同學認為増負,2018級則為40.23%,均占比較高。在調查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焦慮基本來源于以下三點:1、提前選考,進入備戰模式,節奏打亂;2、對新政的陌生而導致的恐懼;3、一年兩考,反復備戰,未調整好心態;4、初試走班制的迷茫。當然這也是新高考模式下考生、一線教師、學校所共同面臨的挑戰,只有迎難而上。第一,學校要根據學生的選考科目和比例進行排班排課。盡快落實走班制,完善走班制度,制定具體的標準避免走班制造成的行政班級管理混亂等問題,引導學生適應新的學習模式。第二,心理上的疏導也必不可少,幫助考生清楚的認識到新高考模式的優點以及其對考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正確認識新高考。第三,合理安排復習迎考的時間,根據選考安排調整教學進度。第四,考生要根據自身情況,明晰自己未來發展規劃,并結合相應要求在高一期間做好自己的選考規劃,清晰明確,落實到具體科目的選考時間和學習計劃。
參考文獻:
[1]劉寶劍.關于高中生選擇高考科目的調查與思考[J].教育研究,2015,(11).
[2]浙江省教育考試院.關于公布2017年擬在浙招生普通高校專業(類)選考科目范圍的公告[Z].2015.(02).
(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710346022;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