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軍+蘇俊清++王平
【摘 要】“導引——生成”課堂教學改革認為教學是師生意義建構和生成的過程,強調在“導”的基礎上建構適合師生發展的環境,注重在“引”的基礎上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關注在“生成”的基礎上堅守“以生為本”和“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形成雙向生成體和學習共同體,從而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新高考;“導引——生成”課堂教學改革;雙向生成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普通高中‘導引——生成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編號:FHB130462)的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6-0004-03
一、研究背景
1. 建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課堂教學
高中教育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以提高國民素質為中心,“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提倡“以生為本”,不僅“關注學術性課程的學習成績”,還積極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強調以學定教,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和諧發展。
新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根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戰場,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挑戰性的要求”,專家更是提出“改革最終發生在大課堂上”的觀點。課堂的動態生成是新課改倡導的重要理念,生成性課堂強調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個性化,追求生命成長,是一種開放、動態、多元的教學形式。這會“引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因此得到真正的弘揚和提升”,應時而生的“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強調構建師生間的雙向生成體,正是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2. 探索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新課堂教學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對高考進行綜合改革,探索一年多考、高等院校依法自主招生、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為此,教育部相繼出臺4個關于高考綜合改革的意見,為新高考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緊隨新課程改革這一趨勢,新高考大綱要求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密切聯系生活實踐和社會實際,綜合考查考生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維方法和基本學科素養”,這為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新形勢要求學校必須進行適合新高考改革需要的系統研究,努力改變現有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尋求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開創新的教學實踐,使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在這樣的背景下,“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便應運而生。
二、“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解析
在新課改和新高考改革的雙重背景下,教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之一是“教師必須重新認識課程與教學二者之間的相融關系,以一種民主、開放的課程觀審視課堂教學”。“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重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堅持“以生為本”,堅守“學生發展是學校一切教育教學的歸宿”,更加突出自主性、互動性和生成性,注重教師的“導引”和師生的雙向“生成”,強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完成自我定位、自我建構、自我評價和協作學習。
1. “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的基本觀點
(1)“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的學習觀。“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中師生間雙向互動生成的過程。當學習被納入到自我生命意識范疇時,學生將會在對話、合作、展示和評價的過程中,在自我定位、自我建構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融入組內合作、組間交流、課堂展示的過程中去,因此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的”,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中發生的,不僅因為真實性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性,而且因為客觀活動是個體建構的源泉。“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倡導小組合作探究,為學習創建合作交流的氛圍,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中發生的積極建構和雙向生成的過程。
(2)“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的教學觀。傳統教學理念的教學觀與“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的教學觀比較見表1。
(3)“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的師生觀。“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導者和道德的引路人。”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必須對教學進行全方位的主導;作為學習動機的激發者,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注重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營造相互幫助的氛圍;作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教師需要利用已有的經驗,為學生提供真實、有效的學習情境,使他們真正地融入課堂;作為學習方式的組織者,教師通過組織自主合作學習來啟發學生探索、發現問題與規律,還可設計主題演講、主題辯論、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作學習評價的指導者和人生方向的引導者。
學生需要通過自我定位、自我建構、自我評價等方式發揮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認為學生是自主學習者、小組合作者、自我評價者、素養生成者、自我建構者,強調學生要專注于能夠保持自我、增強自我和建構自我,它需要喚醒學生的自我生命意識,這才是學生發展的最高境界。
2. “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遵循的原則
教師創設有效情境,給予學生交流的機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激活學生的經驗,促使學生學會思考,積極探索。同時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權力,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角,使他們真正專注于既要主動學習、合作學習、交流展示,又要保持自我、增強自我、評價自我乃至建構自我,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同化、順應和平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堅守合作探究性原則、互動性原則、非直線性原則(直線式教學直接告知學生“所需”的知識,不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動態性和生成性)、過程性原則、建構性原則、雙向生成性原則和反思性原則(反思“是一個能動的、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因此“導引——生成”課堂教學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師生的反思性邏輯思維,大力開展課堂反思性評價,撰寫課堂改革反思性論文等活動)。
3. “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的基本范式
在新課改背景下,為科學有效指導課堂教學,“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提出“四四五”課堂教學改革范式,即課堂教學總體四要求:創設環境、學案先行、生成流程、科學評價;課堂學習總體四要求:動機引發、興趣引起、問題引進、思想引領;課堂教學五環節:學案自學、問題反饋、展示交流、評價點撥、分層拓展。
(1)因導引教。創設環境,學案先行,生成流程,科學評價。教師根據性格特點及課堂教學實際,選擇符合自己“導”的方法來引導教學。“導”的形式:學校探索出符合學情的學習小組建設、管理和評價體系,為課堂教學改革創設合作交流、思想碰撞的環境。“導”的方向: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并設計符合學科特點的“導學案”,教師再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改進,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高效地預習。“導”的目標:學校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型建立相對統一的教學流程,重視學案、信息和問題在引導過程中的作用。“導”的結果:學校根據課堂特點制定新的教學評價表,注重對課堂導入和引導效果的評價。
(2)以引促學。動機引發,興趣引起,問題引進,思想引領。“引”是在“導”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時的方式方法,可分4個層級:首先,創設情境,引發學習動機,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其次,通過一定途徑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再次,引進關鍵性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實現意義生成;最后,在課堂活動中引領學生思想,將學習納入到學生的自我生命意識中。“引”是對“導”的承接,兩者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也是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之間的媒介,是師生融合為雙向生成體的催化劑。
(3)教學共生。自學反饋,展示交流,評價點撥,分層拓展。首先,學習小組使用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圈畫難點,總結規律,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反饋;其次,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討論解決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并展示本組學習成果;再次,教師對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對小組討論過程進行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意義生成;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和層次,設置相對應的要求和題型,進行拓展訓練。在課堂教學五環節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25+15”課堂教學時間指導范式應運而生,即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時間將近25分鐘,教師講解、點撥和評價時間約15分鐘,這樣就將大部分時間歸還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使課堂呈現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導引——生成”課堂教學改革范程探索
遵循“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理念,學校開展一系列教學改革實踐和科研活動,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最新方向,努力構建課堂教學的研究和管理體系。
1. 調查研究,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現狀
為了跟上新課改和新高考改革的步伐,為了突破課堂教學改革的瓶頸,學校必須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堅持從5個維度即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和高考方向來構建課堂觀察和問卷調查的框架,使課堂教學改革更具有層次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真正的變革。
2. 構建平臺,推動課堂教學變革研究
學校構建教學論文及教研成果交流平臺,在交流中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并成為課堂教學改革方案的設計者和推動者。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與教師共同反思,聚焦課堂教學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尋找相應的方法及策略,探索不同課型、不同內容的教法與學法及相應的教程與學程設計,從而正確理解和把握課堂教學規律,使教師逐漸樹立生本意識、生成意識和發展意識。
3. 探索實踐,研究不同課型教學流程
不同的課型由不同的教師示范,全組教師一起評價反思,形成相對統一的教學流程,并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改進。學校在各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整理,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操作方案,指導教師根據實際實施不同的教學流程,如新授課——教師引導·生成知識;自主課——學案引導·生成問題;反思課——信息引導·生成體系;評講課——問題引導·生成能力。
4. 生成策略,指導教師課堂導引方法
“導引——生成”課堂教學策略根據教學三維目標、具體教學內容、小組實際情況及學生綜合素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全面發展,還要根據學生的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引導策略,如問題引領·引發動機、多樣合作·引起興趣、矛盾先行·促成探究、糾偏引導·端正態度、任務引進·明確目標、方法點撥·生成能力、情感共生·思想引領等。
5. 改進完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
按照學校統一部署,各班按照學習小組建設原則推行小組建設。從學校到教師層面,對組員進行協作培訓,對組長進行管理培訓。小組建立后,教師要堅持“從小組中來,到小組中去”的引導原則,將教學設計與小組的差異性、合作性、多樣性有機結合,充分挖掘小組合作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小組從建設到完善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符合班級和小組實際的科學評價體系,以鞏固學生的生成內容。
6. 優化體系,抓好改革推進系列活動
學校在“導引——生成”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自上而下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理論探索,“在系統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課堂教學中的核心概念和本土概念,然后通過這些概念之間建立聯系而形成理論”,又在理論體系的基礎上采取“深入學習·夯實基礎;專家引領·提供方向;行政主導·建立保障;課題推進·形成特色;任務驅動·保證實效;典型示范·加強推廣”的研究機制,健全優化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體系,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整體推進。
7. 精細管理,建立科學管理評價體系
學校制定并嚴格要求教師遵守教學、教研常規手冊,要求全體教師參與課改研究,并將科研情況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績效工資考核、教師評職晉升的必要條件。根據新課改和新高考改革的方向,根據學生的生成需要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表,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
在新課改和新高考改革推行過程中,“導引——生成”課堂教學改革始終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雙向生成的關系、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知識學習與生命成長的關系、學習方法與學科素養的關系,以及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系,最終形成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科素養、思維品質、學習策略、思想情感等生成的過程,喚醒學生自我生命意識,形成真正適應新課改和新高考改革需要的現代化課堂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劉倩倩.新高考·新課程·新理念[J].教育科研論壇,2009,(9):55.
[2] 余慧娟.新高考和高中新課程:熱點與困惑[J].人民教育,2007,(11):36.
[3] 劉金榜.適應新課程,構建新課堂[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2):11.
[4] 何燦華.課堂文化建設亟待關注[N].中國教育報,2006-4-18(8).
[5]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58.
[6] 孫翠香.構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03,(21):38.
[7] 張敏,陸少明.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7.
[8] 龐國維.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59.
[9] (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30.
[10] (美)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56.
[11] 王鑒.課堂研究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9-20.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