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明,郭 姣
(1.甘肅農業大學a.管理學院;b.西部農村發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蘭州 730070;2.西南交通大學 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成都 610031)
宏觀稅負決定了社會資源和國民收入在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分配格局,對國民經濟運行和社會福利狀況都具有重要影響。宏觀稅負與政府、企業和個人息息相關。近年來,宏觀稅負問題受到稅收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重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財稅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國內學者開始對宏觀稅負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宏觀稅負不僅要考察總體狀況,更要分析宏觀稅負的區域差異及變化趨勢,這是科學認識和準確評價宏觀稅負難以避免的問題。宏觀稅負的區域結構特征,特別是宏觀稅負區域總體差異、區際稅負差異以及區內稅負差異的變化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對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因此,本文基于2007—2017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引入塞爾指數分析我國宏觀稅負區域總體差異及變化趨勢,以及各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宏觀稅負差異及特點。
本文中宏觀稅負以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來測度。因為不含社會保障收入的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是最小口徑的宏觀稅負,運用這一口徑進行國際比較的意義在于:社會保障稅(繳費)收入通常是專款專用的,并不能用于滿足政府其他公共支出需求,不同國家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及其收支規模具有很大差異。因此,不含社會保障收入的稅收收入占GDP比例的變化能夠較好地說明政府收支規模演變的基本趨勢?;谝陨戏治鲆约皵祿臋嗤院涂色@得性,以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來測度宏觀稅負水平。
根據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及相關政策規定,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區域。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0個省份;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個省份;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2個省份;東北部地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個省份。利用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各省市的稅收收入和GDP數據,計算得到2007—2017年各區域平均稅負,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各經濟區域平均稅負 (單位:%)
從表1可以發現,2007—2017年四個區域平均稅負呈升高趨勢且存在較大差異。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的平均稅負分別上升1.42%、1.38%、0.94%和0.55%。同期東部地區平均稅負最高,其次為西部地區,之后為東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平均稅負最低。中部地區平均稅負波動特征最為明顯,其余經濟區稅負變化比較穩定,呈穩定升高態勢。2010年四大經濟區稅負差異最大,中部地區稅負呈下降趨勢,其余經濟區稅負較上年均呈上升趨勢。就四個經濟區內部而言,各省份稅負亦存在較大差異。2017年,東部地區稅負最高的上海(19.46%)比當年稅負最低的山東(6.08%)高出13.38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稅負最高的山西(9.33%)比當年稅負最低的湖南(5.08%)高出4.25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稅負最高的內蒙古(8.85%)比當年稅負最低的廣西(5.19%)高出3.66個百分點。
為深入分析我國宏觀稅負總體差異、區際差異及區內差異,利用塞爾指數來分析各地區宏觀稅負差異的具體狀況。塞爾指數是由塞爾(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概念來計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將總體不平等性分解為各個部分之間不平等性和各部分內部的不平等性,在分析不平等性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
設E、M、W、NE分別表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區域。令其中,TE表示各經濟區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收入的比例;GE表示各經濟區GDP占全國GDP的比例;Ti表示第i省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收入的比例;Gi表示第i省GDP占全國GDP的比例。則宏觀稅負不平等性指標為:

其中,gEi表示第i省GDP占所屬經濟區GDP比例;PE為各經濟區稅負;pi為第i省稅負,則gEi=Gi/GE。

其中,ti表示第i省的稅收收入,gi表示第i省的GDP,則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稅負不平等性指標計算公式分別為:

如果以各區域的GDP為權數計算,則可得到區域間稅負不平等性指標為:

則總的宏觀稅負不平等指標為:

塞爾指標只具有相對意義,并沒有絕對意義。在本文中以e為底,塞爾指數的大小可以考察宏觀稅負的區域差異程度及動態變化過程。
2007—2016年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2017年數據來源于2017年各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利用各地稅收收入和GDP數據計算得到2007—2017年各區域宏觀稅負塞爾指數,如表2所示。

表2 以GDP為權數的各經濟區宏觀稅負塞爾指數
從表2可以發現,2007—2017年,除2010年宏觀稅負差異大幅擴大之外,四大區域宏觀稅負總差異I總體呈縮小趨勢,從2007年的0.98558縮小至2017年的0.865703,平均每年下降5.15%。四大經濟區域之間的宏觀稅負差異IA與稅負總差異變化相似,除2010年經濟區域間稅負差異擴大之外,其余年份呈縮小趨勢,從2007年的0.937905縮小至2017年的0.82518,平均每年下降8.54%。
從各區域而言,東部地區稅負差異大于其他地區稅負差異。除2010年之外,其他年份東部地區稅負差異最大,其次為東北部地區稅負差異,之后為中部地區稅負差異,西部地區差異最小。就各經濟區內具體分析,東部地區宏觀稅負差異呈逐年縮小趨勢,從2007年的0.06739縮小至2017年的0.060962,平均每年下降2.89%;中部地區宏觀稅負差異呈逐年擴大趨勢,從2007年的0.015069增加至2017年的0.01865,平均每年提高19.7%;西部地區宏觀稅負呈逐年縮小趨勢,從2007年的0.015538縮小至2017年的0.012432,平均每年下降6.49%;東北部地區宏觀稅負呈逐年縮小趨勢,從2007年的0.026315縮小至2014年的0.01143,平均每年下降39.84%。
全國宏觀稅負區域差異及四個區域之間宏觀稅負差異均呈縮小趨勢。就各經濟區而言,除中部經濟區內稅負差異呈擴大趨勢外(23.75%);東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稅負差異均呈縮小趨勢,東北部地區稅負差異縮小程度最大(-56.57%),西部地區稅負差異縮小程度其次(-19.99%),東部地區稅負差異縮小程度最小(-9.54%)。以各經濟區的GDP為權重,可以計算得到經濟區內稅負差異I-IA,它與總差異I的比值由2007年的4.84%下降至2017年的4.68%,說明宏觀稅負區域內差異與區域之間差異相比具有縮小趨勢。
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經濟區間稅負差異和經濟區內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總體差異的影響,需要再分析所考察年份內各經濟區之間稅負差異及各經濟區內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總差異的貢獻情況。如果令I=IA+GEIE+GM IM+GWIW+GNEINE,那么1=IA/I+GEIE/I+GMIM/I+GW IW/I+GNEINE/I。其中,IA/I為經濟區之間稅負差異對稅負總差異的貢獻率,GEIE/I、GMIM/I、GWIW/I、GNEINE/I分別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四個區域內稅負差異對稅負總差異的貢獻率,其比例大小分別反映了該因素對稅負總差異的影響程度,如表3所示。

表3 各因素對總差異的貢獻率
從表3可以發現,2007—2017年四個區域之間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總體差異貢獻最大,除2010年經濟區間差異貢獻率為87.05%之外,其余年份貢獻率均在95.0%以上,平均貢獻率在94.63%,說明宏觀稅負差異主要是由于各經濟區之間稅負差異所致。從各經濟區內部稅負差異來看,除2010年之外,所有年份東部地區內部稅負差異對總差異貢獻率最大且逐年提高,西部地區內部稅負差異對總差異貢獻最小。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平均貢獻率分別為3.45%、1.39%、0.25%和0.27%。東部地區內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差異貢獻率最大,其次為中部和東部地區內差異,西部地區內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差異貢獻率最低。
2007年四大經濟區間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總差異的貢獻率為95.16%,同期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內部稅負差異對總差異的貢獻率分別為3.89%、0.3%、0.24%和0.41%。2010年經濟區間稅負差異貢獻率為87.05%,有所下降,同期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內部稅負差異貢獻率分別為1.97%、10.6%、0.13%和0.26%,中部經濟區內部差異貢獻率有所上升。2017年經濟區間稅負差異貢獻率為95.32%,同2007年相比有所上升;同期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內部稅負差異貢獻率分別為3.83%、0.47%、0.3%和0.09%,同2007年相比,東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內部稅負差異貢獻率均有所下降,西部地區內部稅負差異貢獻率則上升0.06個百分點。綜上所述,中國宏觀稅負差異主要表現在區域之間的差異,盡管總體宏觀稅負差異和經濟區之間稅負差異均呈逐年縮小趨勢,但是區域之間稅負差異對稅負總差異的貢獻率逐年升高。說明未來我國宏觀稅負差異依然主要表現為各區域之間的稅負差異,或者說各區域間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差異的影響逐年增大。
從一般理論分析,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必然高度相關。為了具體分析各地區經濟增長對宏觀稅負差異的影響,以四個區域2007—2017年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進行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高度相關。從全國總體來看,GDP每增長1%,稅收收入增長0.205%;東部地區GDP每增長1%,稅收收入增長0.115%;中部地區GDP每增長1%,稅收收入增長0.035%;西部地區GDP每增長1%,稅收收入增長0.096%;東北部地區GDP每增長1%,稅收收入增長0.09%。以上結果意味著同樣GDP每增長1%,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不同區域稅收收入增長速度存在差異,東部最高,其次分別為西部和東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增長最慢。不同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差異導致稅負地區間差異。從各地區內部而言,不同地區內部的各省份的GDP增長速度與稅收收入增長速度亦存在差異,導致區域內部稅負差異。
為了深入說明稅負各區域產業結構產業對于宏觀稅負差異的影響,本文計算不同區域各產業稅負(產業稅收收入/產業增加值)水平。由于稅收數據所限,計算2014年全國及各地區產業稅負水平,2014年全國第一產業稅負為0.35%,第二產業稅負為21.62%,第三產業稅負為22.50%,意味著從全國整體來看,第三產業稅負最高,即第三產業對稅收貢獻最大。從各區域來看情況基本相似,第三產業稅負最高,即稅收收入中多數是第三產業貢獻的。東部地區第一、二、三產業稅負分別為0.49%、22.31%、26.76%;中部地區分別為0.13%、12.88%、16.18%;西部地區分別為0.32%、16.49%、19.07%。東北部地區分別為0.51%、17.88%、16.97%。東北部地區第一產業稅負最高,東部地區第二、三產業稅負最高。從目前產業發展狀況來看,東部地區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因而稅負相對較重,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因而稅負也相對較低,這是導致東部地區稅負差異最大的主要原因。
價格變動是影響稅收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稅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水平上升必然導致稅收增加。我國目前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商品價格水平的變動必然帶來流轉額的增加,進而導致稅收收入增加。全國和各地區物價水平的差異及其變化是導致稅負差異的重要原因??傮w而言,2007—2017年全國物價水平處于持續上升狀態,但是物價上升速度放緩。這是導致稅負上升的主要原因。從各區域來看,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物價指數存在較大差異,這是導致宏觀稅負區域差異的重要原因。
我國目前以流轉稅為主的稅收制度要是導致稅負差異的重要原因。流轉稅的稅源主要來自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工業化程度高的地區稅源越豐富,因此出現東部地區稅負較高的情況。從四個區域來看,流轉稅稅額作為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對于各地區稅收收入總額及全國總體稅收總額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影響更為明顯;而中部、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規模較小,其對全國整體稅負差異的影響有限,本身內部稅負差異也相對較小。但是流轉稅的主要特點是納稅地區和負稅地區可能不一致,可能導致納稅地區稅源充足,而負稅地區財政緊張的狀況。表現為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稅源充足,負稅能力較強,稅收總額所占比例也較高。對于同時期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地區而言,稅收負擔較重,使得該地區財政緊張,不利于該地區經濟的發展?,F行的以流轉稅為主導的稅收設計造成了東西部地區稅收收入分配嚴重失衡,尤其是以增值稅為主體的稅收分配機制,必然會擴大東部、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進一步加劇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
我國宏觀稅負總體差異主要表現在區域之間的稅負差異上,宏觀稅負總體差異與區域之間稅負差異均呈縮小趨勢。東部地區稅負水平較高,而在其他區域稅負水平相對較低。區域內稅負差異對宏觀稅負總體差異的影響較小。東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稅負差異均呈縮小趨勢,中部地區稅負差異呈擴大趨勢。產業結構差異是導致宏觀稅負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在現行流轉稅為主體的稅負結構下: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差異通過決定稅源結構,進而決定著各地區稅負水平差異;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速度呈現高度的正相關性,也是物價水平及稅收征管的基礎表現和總體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