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蘭 郭華鴻
[摘要]當前人類由“互聯網時代”步入了“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自上而下的觀念變革的困境、現實安全威脅的數據技術應對困境、傳統的方式方法遭遇新困境、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數據素養不足等四大困境。直面困境,做好大數據時代的意識形態工作,可以采取如下對策,即強化高校黨委領導,引導大數據的價值取向,讓馬克思主義占領校園思想陣地;構建高校大數據平臺,凈化校園網絡環境,搶占大數據時代話語權;適應大數據新時代,創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方式方法;加強對大數據的“學”與“用”,提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數據素養等。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意識形態;困境;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意識形態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后繼有人,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當前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的迅速崛起,引發全球數據呈規模化爆炸式增長,人類已經從“互聯網時代”步入了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和應用的“大數據時代”。進入大數據時代意味著進入了新的變革的時代,大數據作為一種生產力不僅推動著生產關系及社會的發展,也推動著社會意識形態向前發展。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為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擴展提供便利條件。不僅如此,大數據作為現實社會的反映,其本身也成為了一種深刻的意識形態。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大數據對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挑戰。作為大數據影響最為活躍和最為直接的高校,需要直面大數據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困境,高校黨委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加強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一、大數據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自上而下的觀念變革的困境
我國高校傳統的意識形態的工作是高校在黨委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全體師生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這是一種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模式,具有單向性、權威性、強制性等特征。在過去傳統的意識形態工作方式方法之所以能奏效主要立足于兩點:一是接受意識形態教育的個體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無法自主的獲取或者選擇信息。二是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組織具有絕對權威性特征,可以進行自上而下的直接灌輸。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已經進入到一個知識、信息資源與產品共享的信息時代,這是一個新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極大的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也改變了個體獲取信息的方式,人們攝取信息的行為更加的自主化、隱蔽化、個性化。因此,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也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改變過去對教育對象進行直接灌輸的方式。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提供了個體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社會思維主體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的趨勢,主流價值觀與其他價值形態共生,個體生活對數據的依賴增強。直面大數據時代的新變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需要從上至下進行觀念革新,拋棄過去不重視數據價值、不尊重數據、不收集和利用數據開展工作的錯誤思維,自覺運用大數據思維開展工作。
(二)現實威脅的數據技術應對困境
正如《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指出:“將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數據的海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審視現實的視角。”①大數據等技術不但改變了信息傳播的特點和規律,也進一步強大了意識形態的既定功能,把意識形態工作推向了縱深發展。大數據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所遭遇的技術應對困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利用大數據對個體信息進行篩選、過濾,從而為意識形態工作提供精準的信息研判,需要高校建立起專門的大數據平臺。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海量性特征,使得意識形態工作者很難分辨信息的真假,更加難以判斷信息提供者的動機與價值取向。因此,當前高校是否能夠建立起大數據平臺則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大數據凈化校園網絡環境,搶奪話語權也成為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應對的技術難題。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絕不是一個脫離真實世界之外而構建的全新王國。相反,互聯網空間與現實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聯網實質上是政治、經濟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西方社會思潮隨著大數據載體不斷涌入,高校已成為社會思潮的集散地,各種西方思潮借機“搶灘”網絡陣地,利用網絡平臺大肆宣傳所謂的“普世價值”“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并利用一切可能機會攻擊黨的領導,唱衰中國,宣揚“中國威脅論”、曲解“中國夢”,加大對高校意識形態的滲透。
(三)傳統的方式方法遭遇新困境
大數據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遭遇到新的困境:一是傳統方式方法受到了青年大學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和逆反。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7后”“98后”互聯網“原住民”來說,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對于移動互聯網已經形成了高度依賴。據調查,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中的覆蓋率接近100%,只有不到20%的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時間低于1小時,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甚至有人每天上網時間超過五六個小時。②大數據時代,上網搜索成為青年學生獲得信息的主渠道。相比較而言,傳統的意識形態工作在教育形式上顯得過于單一,對受教育主體性重視不夠,導致了青年大學生的排斥和逆反;二是傳統的方式方法的強制性力量已無法實現大數據時代主導意識對主流意識的轉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已經進入到一個知識、信息資源與產品共享的信息時代,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寬,接觸面更廣,受教育者更易接受精美的圖片、趣味視頻、動漫、微信推文等直觀、生動的方式,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和被動接受方式,讓學生在自娛自樂、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
(四)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數據素養不足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數據素養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大數據思維”。大數據思維是重視數據來源和收集數據的手段,善于收集和利用大數據,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找出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間的關聯,從而做出決策,贏得先機。而大多數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置身于大數據時代,卻恪守著傳統的“意識形態工作”思維,缺乏“大數據思維”,導致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無法有效的進行研判和預警;二是缺乏挖掘海量信息為我所用的能力。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對于信息的挖掘和處理方面并不精通,因而面對著碎片化、多元化的大數據信息,也無法有效瞄準主流意識形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無法預測意識形態工作走向,從而削弱了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三是利用大數據提升工作的能力有待增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需要不斷提高對大數據發展規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數據在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對策
(一)強化高校黨委領導,引導大數據的價值取向,讓馬克思主義占領校園思想陣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面對大數據帶來的社會變革,首先,高校要堅持黨的領導,高校黨委要對意識形態工作負總責。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黨委對學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黨委書記作為主要負責人,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對黨委工作負主要責任,履行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只有黨牢牢掌握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性質,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這也是高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次,高校團委、學工部、宣傳部等各部門要重視數據、尊重數據、“讓數據發聲”,辯證看到在數據帶來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效應。一方面,既不否認大數據帶來的意識形態風險,也不過分擔憂大數據會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障礙。另一方面,對大數據能夠因勢利導,使大數據成為在信息化條件下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有力抓手。能夠運用大數據與主流價值觀的契合,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二)構建大數據平臺,凈化校園網絡環境,搶占大數據時代話語權
大數據不僅是一場技術和產業革命,也將帶來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抓住大數據發展的時代機遇,開創發展新局面,也是高校必須解答好的時代課題。首先,高校要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高校要在新時代堅持學生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出擊,構建基于智慧校園環境的大數據平臺建設,搶占數據的主動權,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學校發展。其次,高校通過大數據平臺可以將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認識傾向等數據信息及時反饋給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教育者。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可以依托大數據平臺的信息,對數據及其來源進行有效鑒別,并對數據進行匯總、整理、歸類和分析,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為我所用。再次,意識形態教育者要堅定立場,擺正自己的位置,要用主流的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扎根中國的本土文化話語體系,轉變遠離大學生的話語語境。進而塑造師生的共同價值。看清西方錯誤思潮借助網絡時代的種種便利在校園內的蔓延和造成的危害。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堅定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三)適應大數據新時代,創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方式方法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主動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變化,根據大數據的特點,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需要摒棄一些阻礙創新的觀念和做法,把創新作為一種責任、一種追求,敢于打破思維定勢,直面矛盾問題,創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必須立足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訴求,高度關注高校師生的現實需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高校師生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一方面尊重教職工的主體地位,關心教職工的生存發展問題,發揮他們在參與、從事意識形態工作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意識形態工作上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二是必須要與時俱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搶占網絡傳播陣地的制高點,加強校園微信公眾號、微博、微信群等自媒體建設,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積極壯大網絡主流思想意識形態,傳播正能量。
(四)加強對大數據的“學”與“用”,提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數據素養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素養能力將不再僅僅是研究者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此項能力將逐漸成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技能。所謂數據素養就是運用定性或定量的數據理解、尋找、收集、解釋、呈現和支持自己觀點的能力。③提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數據素養需要從“學”與“用”兩個方面努力。首先,要“學”。一是要加強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領會“新時代、新思想、新理念”,變革傳統思維,跟上“大數據思維”。二是要加強理論學習,打好實踐基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功。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只有加強理論學習,才能懂得大數據,用好大數據,克服大數據時代的本領恐慌,增強利用數據推進各項工作的本領,不斷提高對大數據發展規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數據在各項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其次,要“用”。用好數據是關鍵。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要提高數據素養,不僅要加強理論學習,還要加強實踐應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為了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只有在“用”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檢驗所學的理論是否正確。因此,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技術手段收集信息、過濾信息,并且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預測,確保有效的信息能夠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注釋]
①[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②徐建軍,王沙.運用大數據加強大學生“三觀教育”[N].光明日報,2015-04-05(07).
③任一姝,王曉軍.大數據時代:如何提升公民的數據素養能力[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