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坤
摘 要:隨著經濟格局的改變,許多全日制高校的大學生,不管是出于賺取生活費的目的,還是出于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的目的,他們會利用課余時間或者寒暑假時間選擇去各種單位兼職。大學生兼職在提高個人綜合能力、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個人合法權益遭到用人單位侵害的情況。面對權益被侵害的情況,如何通過法律的途徑加以救濟,這是每一個兼職大學生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弱勢群體;兼職大學生;勞動主體資格;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0-0174-03
如今,在校大學生兼職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隨之而來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據調查,有89%的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遇到過或者聽說過合法權益遭受過侵害的情況。但是我國目前相關法律沒有在此方面做出規定或規定得不夠完善,如1995年原勞動部頒發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兼職大學生勞動者主體資格的認定迫在眉睫。
一、兼職大學生是否能界定為勞動者
(一)兼職大學生概念的界定
在校大學生從事兼職工作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利用課余時間為不特定的人提供特定的服務,比如家教類的;另一種是利用寒暑假期間為事業單位提供有償服務。在此期間從事該種工作時產生何種關系?是勞務關系還是勞動關系?毫無疑問,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家教這類服務是一次性的,與另一方當事人構成的是勞務關系。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間為事業單位提供有償服務其身份是在校學生還是勞動者?他們與用人單位應該簽訂勞務合同還是應該簽訂勞動合同?我們是否能認定兼職等同于非全日制用工呢?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顯然兼職不同于非全日制用工。
(二)兼職大學生應具有勞動者主體資格
并非所有人都能成為勞動者,成為勞動者首先得具有勞動者主體資格,即勞動權利能力與勞動行為能力。勞動權利能力,是指勞動主體有依法享有勞動權利、承擔勞動義務的資格,其始于法定的最低就業年齡16周歲。根據《勞動法》規定,勞動行為能力具有以下幾個要求:(1)身體要求。任何一種崗位的職工都不能患有該崗位所禁止或不宜的某些特定疾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是無勞動行為能力的,部分喪失勞動力的殘疾人只能從事其殘疾狀況所允許的職業,國家禁止招用女職工從事危害婦女健康的某些特定的職業,女職工在經期、孕期、哺乳期時,不能安排其從事某些特定的職業。(2)智力要求。精神病患者被規定為無勞動行為能力人。公民只有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才能成為被招用的對象,某些特定崗位對技術水平有特別要求的勞動者必須具備該崗位要求的技術。(3)年齡要求。我國的要求是公民16周歲及以上。(4)行為自由。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只有具備支配自己勞動能力所必要的行為自由,才能以自己的行為去實現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從事兼職時,具有“候鳥性”,行為自由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學習,只有在寒暑假的時候“飛”向兼職地帶,具有短暫性和季節性。兼職是付出同等于勞動者付出的勞動,但卻不能享有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地位。如果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從事兼職定性為勞動者,會有哪些不利之處?正是因為大學生的兼職具有“候鳥性”、短暫性與不穩定性,行為相對不自由,在用人單位進行統一管理時會帶來一些麻煩,加大了用人單位的執行難度。但是勞動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只要具備“人”這種“屬性”便具備勞動權利,具備以上資格的大學生都應當具有。當然那些成為大學生后未滿16歲的不在此列。不可否認大學生是具有這勞動權利資格的,但是不是在具有這種資格后就能成為適格的勞動者呢?我們還得接著往下看。“勞動者”是一個很有“內涵”并且具有相當廣泛含義的概念,凡是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勞動獲取合法收入作為生活資料來源的公民都可稱為“勞動者”。基于不同的學科關于勞動者的定義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體制下,對勞動者定義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很有意思的是以從事勞動獲取合法收入作為生活資料來源,如果從事勞動獲取的合法收入沒有用作生活資料,或者說生活資料尚且還有其他來源的,那么這樣的勞動者就不能稱之為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顯然這樣的推論是不成立的。以從事勞動獲取合法收入作為生活資料來源,而不是作為生活資料的全部來源。大學生的生活資料來源主要來自家庭的給予,大學生通過寒暑假從事勞動并且依法給自己帶來的收入必將也可以作為生活資料。大學生作為我國的公民在廣泛意義上符合勞動者的標準,大學生在進入勞動關系后,應該得到勞動法律的公平對待,得到勞動法律制度的保障。因為大學生在從事兼職工作時處于弱勢地位,根據法律保護弱者的原則,大學生滿足勞動者的特征,在廣泛意義上具有適格勞動者的條件,我們認為在校兼職大學生可以取得勞動者主體資格。
二、目前我國立法對兼職大學生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存在的空缺
根據中國勞動法的規定,可以把勞動者分為進入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和沒有進入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前者的存在是以特定的勞動關系的存在為前提的,受《勞動法》的調整,后者可能不處于任何勞動關系中,脫離勞動關系而單獨存在。當大學生以兼職或者勤工儉學方式進入勞動關系時,與用人單位形成何種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如何保障大學生進入勞動關系后的權益至關重要。
一是就勞動立法的情況來看,關于我國大學生兼職的問題鮮有規定,在我國勞動法中對大學生兼職行為亦未認可其勞動者主體資格。我國在勞動立法方面以及司法實踐中,大學生不能稱之為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主體,為此,大學生在從事兼職工作時的權益難以得以保障。在《勞動法》中關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見的規定中亦未對大學生做出明確的規定。并且在1995年原勞動部頒發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也就是說,以兼職身份進入勞動關系的大學生其地位不被勞動法所認可,不具備勞動者主體資格。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與用人單位的關系被視為勞務關系,只是一種單純的勞動力的出賣與買受關系,受民法與合同法的調整,不受《勞動法》的保護。
二是從關于高校大學生兼職的有關規章來看,在《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中管理的對象專指由學校提供的勤工儉學的崗位上的學生從事的勞動關系,并不管理校外個人的兼職行為,進行校外兼職的個人,不受《高等學校勤工儉學管理辦法》的保護,此時兼職大學生只能適用民法上對勞務關系處理的規定。高校對學生從事校外兼職的支持力度過低,指導和教育的工作幾乎為零。高校設有專門的勤工儉學機構,目的是服務于兼職大學生,但是這種服務僅僅是針對在校內從事校方安排的兼職工作的大學生,摒棄了校外兼職大學生,這種機構不能全面地保護每一個從事兼職工作的大學生的權益。
正是因為我國在勞動立法方面對兼職大學生的勞動者主體資格存在空缺,關于高校對兼職大學生的保護不夠全面,所以才造成許多用人單位利用法律的空缺,侵害兼職大學生的權益,規避法律責任。
三、兼職大學生不能認定為勞動者主體資格的弊端
隨著大學生兼職的普遍化,大學生被侵權的問題日益嚴重,主要表現為肆意克扣工資、隨意拖欠工資,以及被辭退的無故性、工作時間的不固定性、工作環境的被忽視性。由于維權法律的缺失,保障力度過低,大學生處于一個相對被動的地位,在遭受侵權后很難及時維護自身利益。在實際從事兼職工作時,由于大學生處于弱勢地位,用人單位居高臨下、“肆意妄為”,用人單位出于一種唯利是圖的心理,壓榨大學生勞動力,利用法律對大學生兼職相關規定的空白,在壓榨大學生勞動力的同時還給予不支付酬金的壓力。例如,如果不大量工作,就扣工資;如果不從事危險作業,就扣工資。反正兼職大學生不是勞動者,不受勞動法律的保護。只要不違背合同的約定,大學生還真拿這種用人單位沒辦法,只能忍受種種不公平的待遇。“扣工資”這么一把利劍懸在頭上,令大學生舉步維艱,在沒有相關法律的保障下,大學生四下無援。在校兼職大學生進入勞動關系后取得勞動者主體資格,相較于不能取得勞動者主體資格的在校兼職大學生,有哪些弊端?
(一)工作環境的惡劣致使大學生的健康受損
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以兼職方式進入用人單位時,有些用人單位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生產的安全,甚至強行讓大學生違章冒險作業,嚴重危及了大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的健康。用人單位強行命令勞動者進行違章作業,明明知道這是違反國家安全衛生規章制度的,依然強行命令勞動者進行違章作業。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勞動權仍屬于勞動者自己,仍由勞動者自己支配,所以在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時,勞動者可以不服從其指揮或者命令,并有權拒絕執行。在勞動生產中,因為各種因素的不確定,存在著不同形式的以不同方法產生的不安全、不衛生的因素,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勞動者進行保護,就會使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遭受侵害,影響生產的進行。在我國勞動法第五十四條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必要的安全條件和必需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而大學生不具備勞動者主體資格,以上的權利大學生不能行使,又沒有其他法律規定大學生進入勞動關系后的權益保障,此時大學生面臨一種進退兩難的窘境。此為非勞動者主體的大學生面對的問題之一。
(二)在進入勞動關系后的大學生的工傷認定
這里舉一例說明。某高校大學生王某利用暑假期間從事兼職工作,在與甲用人單位簽訂用人合同并通知王某第二天前往本單位工作后,王某首次前往甲用人單位工作的途中,因為發生車禍而受傷。就此,王某能否被認定為工傷?根據我國勞動法所采用的“通知說”,即用人單位通知勞動者前往用人單位工作時,該勞動者成為該用人單位的職工,即使該勞動者系首次前往該用人單位工作的途中身體遭受侵害的依舊認定為工傷。因為我國勞動法對于大學生兼職中“工傷”的認定缺少相關的法律規定,大學生在面臨維權困境時,其應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此為非勞動者主體的大學生面對的問題之二。
(三)用人單位未及時向兼職大學生支付酬金,用人單位未及時向大學生繳納社會保險費
《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以給勞動者發放社保補貼的方式逃避繳納社保的義務是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甚至即使勞動者自愿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承諾不要求用人單位為其繳納社保而同意接受公司給予的補貼,該個人承諾協議也因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而無效。隨著發展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本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各種職業的勞動者付出的勞動都應受勞動法律的保護,在兼職過程中付出的勞動自然也應當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付出的勞動是否也受勞動法的保護?這是非勞動者主體的大學生面對的問題之三。
四、完善兼職大學生主體資格的思考與建議
在校大學生從事兼職工作的越來越多,由此滋生的糾紛也越來越多,隨著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從事兼職的增多,大學生兼職呈現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進入勞動關系后的兼職大學生與用人單位滋生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與糾紛,如果只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能否全面有效地解決在校大學生兼職期間產生的糾紛?現有的法律不能客觀、及時、有效地解決進入勞動關系后產生的問題與糾紛。對大學生兼職的保護刻不容緩,那么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切實保護兼職大學生的權益呢?如果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不具有勞動者主體資格,主張權利時可謂是四處“碰壁”,欲維權而不得,欲“棄權”而不甘,頗有一種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無奈。不具有勞動者主體資格的大學生在付出勞動后的維權不僅有諸多不利之處,還會打擊大學生在今后求職生涯中的積極性,甚至產生一種對職業的畏懼——付出勞動而不能得以保障,這樣的勞動還有什么價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法制的不斷健全,人們的維權意識也不斷提高,由于目前就存在著就業比較困難的客觀事實,有一部分用人單位處于一種居高臨下的地位,隨意處置雙方的法律關系,使雙方沒有處在同一平等民事主體地位。或不合理地加大工作指標、減少工作報酬,大學生的工作環境及最低工資保障難以得到實現,如果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發生各種糾紛,當工資被拖欠或者遭遇“工傷”,在此期間,大學生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以上,作為大學生成為具有勞動者主體資格有現實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就如何完善當下法律對兼職大學生規定的空缺,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政府應該支持鼓勵大學生兼職,這樣有助于大學生畢業后能更快地適用今后的工作環境,增強大學生畢業后創業的信心。二是完善高校勤工儉學機構的立法,使利用寒暑假進行兼職工作的大學生和從事校內兼職工作的大學生處于同等地位,得到同樣的服務與管理。三是政府應當適當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做出特殊規定,規定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的兼職的行為應視為適格的勞動者,該期間兼職的大學生具有勞動者主體資格。這種規定雖然只是在特定期間使兼職大學生具備勞動者主體資格,但是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決兼職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糾紛。所以,我國應當從法律法規方面確認在校兼職大學生的勞動者主體資格,這不僅有利于維護大學生的權益,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而且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濤.從非全日制用工角度探討對于大學生兼職的法律保護[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8).
[2] 薛晨暉.大學生兼職中的法律關系及其權益保障[J].法制與社會,2013,(9).
[3] 黃建水,行靜斐.大學生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法律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2).
[4] 陳東果.大學生社會兼職權益法律保障的困難與救濟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7).
[5] 董月霞,沈蓓緋,乜鑫宇,顧春霞.對大學生兼職中的權益保護狀況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2).
[6] 江晶.論大學生兼職的權益保護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4,(35).
[7] 趙愛鋒.淺談大學生兼職的法律屬性及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3,(12).
[8] 劉源.在校大學生“勞動者”身份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