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琪
摘 要: 關聯理論自問世以來就被人們稱為“認知語用學”,它試圖從認知的角度解決語言交際問題。它討論了之前語用學理論忽視的實現交際的具體操作細節,提出了人們對交際最佳關聯的理解是自動的,與人們付出的認知努力相關等觀點。本文通過分析關聯理論從認知角度對交際過程的提示,解決交際中話語的推理機制是如何形成的這樣一個問題。
關鍵詞: 關聯理論 交際過程 交際推理機制
一、關聯推理的基礎
Sperber & Wilson非常重視語境在交際中的意義,將傳統語境擴大為“認知語境”。以前我們討論的語境有物理語境、語言語境等,物理語境是指語境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固定因素,語言語境指在對話中聽話人對說話人的話語采取一定處理后得到的新知識、關鍵詞等短期的記憶內容。認知語境包括交際雙方對現實世界的一般認識和認知推理能力,是一種長期存活于腦海中等待被激活的記憶和對新信息的辨認能力。關聯理論在Grice理論基礎上,對語境的定義是,語境的大小取決于所處理的信息,也就是說,認知語境不是給定的,而是先給定關聯性,然后根據關聯選擇一種語境,因此可以說語用推理就是自動落實相關語境假設的過程。
甲:你覺得他這個人怎么樣?乙:我覺得他就像從火星來的。
關聯理論認定每句話都應假設具備最佳關聯,那么甲聽到乙的回答后,首先認定乙的回答有關聯性,然后選擇他大腦中對于火星的認知,得到的結論是,宇宙空間,沒有人類居住等,然而在他腦海中存儲的關于火星的知識也許不一定只有這些,但他知道其他關于火星的知識在本次交際中沒用,于是他自動選擇對本次交際有用的那部分認知語境,然后根據他的認知推理能力進行推理,得出在乙的眼中“他”是一個另類、不合群的人的結論。
二、關聯度與關聯期待
關聯理論認為交際雙方在交際中尋求的都是最佳關聯。在交際中,聽話人可能根據話語解碼出不同的意義,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的全部意義都能理解,聽話人往往用十分單一籠統的標準理解話語,這樣的標準足夠保證聽話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認定這種理解唯一可行。
小張:我剛從瑞士回來,挺好的。小趙:那個國家人少。
在上面的交際中,小張可以從小趙的話中解碼出不同的意義,一個國家人少代表什么?那個國家是哪個國家?但是小張會用一個單一的標準去理解小趙的話,即從認知語境和關聯度出發,那個國家就是他提到的瑞士,在他的認知里,一個國家人少是好事。這是一個關聯度的問題,它能夠排除其他的理解,如果小趙的交際意圖是“瑞士人少,不好”,那么這次交際就宣告失敗。另外,關于關聯度的計算問題,關聯度的多少可以憑感覺判斷,但最佳關聯是無法精確計算的,因為它僅僅是一個比較概念而不是量化對象,決定關聯程度的因素很多,并且都不能有效地被衡量。
按照關聯理論,每句話都應設想其具有最佳關聯,無關聯的情況不好找,也不好證明。也就是說,在我們討論范圍內的期待都是有期待可言的,即使在最初的認知平面上沒有獲得關聯期待,也可以在另一個認知平面上獲得。關聯理論認為,我們對信息的處理以滿足關聯期待或放棄關聯期待為基點,既然在一個平面上得不到期待也不能輕易放棄期待,那么我們就面臨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時候結束推理?
現實生活中是存在這樣的談話的:
M:你考試成績怎么樣?N:今天天氣不錯??!
看起來答非所問的對話,通常我們會選擇擴大語境滿足關聯期待,N在這里傳遞的意義是,我不想討論這個話題。雖然在推理中要求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但它達到了“委婉”等附加的認知效果。語境有大小之分,小語境中無法解釋的話語在大語境中都能得到解釋,而且理解始終是認知層面的,一些不確定是最佳關聯的話語可以經過變換變成確定的概念。
三、關聯理論的推理模式
關聯理論認為交際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編碼解碼,解碼模式起輔助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一個推理的過程,而且有別于純形式化的邏輯推理,是一種從認知角度出發的演繹推理。日常交際中的話語多是片段性的,聽話人通過推理把這些言語片段充實成完整的命題。這個過程分兩部分,首先確定信息意圖,然后確定交際意圖,這兩部分都要依賴語境。
(一)確定信息意圖
1.他有兩把刷子。聽話人可以根據語境判斷出“兩把刷子”是隱喻還是實意,避免歧義。2.她大眼睛,高個子,挺漂亮的,很多人喜歡她。這里的大、高、漂亮、很多等詞都不是一個具體確定的概念,要靠聽話人自己的認知去判斷和丈量。當語言意義和信息意圖不一致的時候,語言意義為說話者的信息意圖提供證據。
甲:你餓不餓?乙:我們去吃飯吧。
甲的信息意圖其實是“我餓了”,但為了制造委婉等認知效果,采取詢問別人的方式。乙通過甲的語言意義推理出其信息意圖。
(二)確定交際意圖
說話人通過明示信息意圖讓聽話人推理出其交際意圖。
1.A:我們放假一個多月了。(你們怎么還沒放假)
B1:真好,我們不放假。
2.A:我們放假一個多月了。(我這一個月都沒事做)
B2:你這一個月干什么了?
3.A:我們放假一個多月了。(快放完了)
B3:時間真快啊。
4.A:我們放假一個多月了。
B4:哦。
A的信息意圖很明確,即他放假一個多月這個事實。A告訴B他放假一個多月這個行為是在明示他的交際意圖,這個時候B就要根據語境和A明示的信息推理出A的交際意圖。以上前三組對話是在不同語境之下A的三組交際意圖,括號里的部分是A話語的隱義。有人可能認為第四組聽話人沒有對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做出合適的反應,A的關聯期待可能會落空,但實際上A的交際意圖完全有可能被B4理解,B4由于一些原因不想繼續交際,因此做出了這樣的回答,但這也算是成功的交際。
四、認知推理過程的構擬
在交際中,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屬于舊信息,通過解碼和推理獲得的信息意圖是新信息,認知推理就是將新信息放置于舊信息中的過程。
前面提到過關于語境的分類,大概為物理語境、語言語境和認知語境。有人把物理語境稱為語部,后兩者稱為境部,分別為第一類境部和第二類境部,第一類境部指的是對說話人的話語采取簡單處理后得到的短期內的新信息,而第二類境部是長期存在于人腦中的邏輯推理能力和一些背景常識。
例1A:你覺得這件衣服怎么樣?B:它穿上顯得人很瘦。
對B話語的推理解釋一:語部:它穿上顯得人很瘦。第一類境部:“它”指的是A剛剛提到的衣服。A有些胖,A想看起來瘦,穿上這件衣服人會看起來瘦。第二類境部:女生認為太胖不好看,瘦一點好看,女生都想好看。推理:女生認為太胖不好看,瘦一點好看。A有些胖,A想變瘦,A想好看,這件衣服讓A變瘦,讓A好看。結論:這件衣服很適合A。
解釋二:語部:它穿上顯得人很瘦。第一類境部:“它”指的是A剛剛提到的衣服,A很瘦,穿上這件衣服會看起來更瘦。第二類境部:人們普遍認為太瘦了不好看,胖瘦勻稱才健康,人們都想健康美麗。推理:太瘦了不健康不好看,人們追求健康勻稱。A本身很瘦,穿上這件衣服讓人看起來更瘦,A不想看起來太瘦。結論:這件衣服不適合A。
例2M:請問這里可以吸煙嗎?N:對不起……
語部:對不起。第一類境部:N沒有做對不起M的事,對不起是一種道歉,道歉和是否允許吸煙沒有直接關系,N沒有說允許。第二類境部:道歉可能因為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也可能是拒絕別人的禮貌方式。推理:道歉可能因為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也可能是拒絕別人的禮貌方式。N道歉了,但沒有做對不起M的事,那么道歉的原因可能是要禮貌拒絕M。結論:這里不可以吸煙。
在以上推理中,聽話人如果缺少相關的認知語境,推理就無法進行,語用推理實質是填補語義表征和語境之間信息空白的搭橋的過程,事實上這些推理在大腦中是一瞬間就完成的,只是線性描述顯得復雜。
可以說,交際的過程就是推理,推理需要證據和邏輯,話語本身是證據,認知語境就是邏輯。關聯理論從認知的角度為語用學打開了一扇門,將語用學和認知科學聯系在一起,著重研究交際過程中從認知的角度進行的推理。關聯理論主導的推理的心理認知機制,對于線性拆分推理進行的過程、意義獲得的過程提供了可行性,也讓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到了意義被獲得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姜望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3.
[2][4]熊學亮.語言使用中的推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48,51.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93.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