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溢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師愛的思想,有效的課堂對話能將“師愛”貫穿于課堂,并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平等的對話、寬容的對話和開放式的對話,使學生敢想、敢說,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為打破沉悶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開辟新路。
關鍵詞: 對話 道德與法治課堂 師愛
對話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國家交流到人際關系,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學術領域,對話都成為人們不斷追求的價值觀念。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對話”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新的課程理念認為:“實質上,教學是‘合作與‘溝通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征。”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師愛的思想,有效的課堂對話能將“師愛”貫穿課堂,并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平等的對話、寬容的對話和開放式的對話,使學生敢想、敢說,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
一、廣觀約取,科學選題
話題是對話教學開展的中心,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從而獲取新知,發展能力。“問題是綱,知識是目,綱舉目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對話教學質量與主題設計質量有直接關系。因此,設計對話話題時需要堅持以下原則:
1.方向性。設計話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討論的話題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避免隨意選擇一些脫離教學目標的無效話題。選題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緊跟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2.適宜性。話題難度要適宜,話題的設計既要高于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又不能太高,使學生失去探索的自信。話題設計要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桃”,激發學生探索與發現的興趣。
3.全面性。對話教學是全體學生和教師充分參與的教學,因此,在選擇話題時教師要全面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狀況,既顧全優等生發展,又促進后進生進步。話題的設計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就無法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堂,那么真正的對話教學就無從談起。話題是全體學生的話題,它要使全體學生都有話可說,因此,教師要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考慮全體學生的需要,從而選擇面向全體學生的話題。
4.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激發人的動機,催生強大的動力。在初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中,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對話的愿望。因此,話題的設計要具有趣味性,話題要貼合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讓學生“有話可講”。當然,話題的選擇并不意味著要一味迎合學生,要注意所選話題的啟發性,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與啟發作用。
二、明確地位,平等對話
“愛遍天下”是陶行知追求的教育座右銘。“師愛”是它教育思想的核心,愛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初中生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但道德與法治教材許多知識內容稍高于學生有限的認知水平,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方式讓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實實在在解決學生探究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反而會磨滅學生探究的熱情。那么,如何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呢?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主動探究精神的培養需要氛圍,尤其是人際氛圍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使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對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明確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大有裨益。筆者研讀蘇人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發現無論是文字圖片、主持人設置還是“繪畫”故事,所有環節都在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有趣的對話氛圍。良好對話氛圍問的形成,還需要平等,這就要求教師丟得下面子、擺得下架子、敞得開肚子。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和討論,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敢想、敢說、敢做的信心和勇氣就增強了。
教學七年級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這一課,由于課題本身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筆者便從小處入手,設計了“你做過最有意義的事情”小課題。學生與老師共同探究,思考,學生的答案不為老師的意見左右,肯想肯說。在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沒有程序化的問答,只有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互,對話雙方彼此尊重,互相鼓勵。學生擺脫了從眾心理的桎梏,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積極探究的天性得到了釋放。學生在活動中不斷交流思想,發表看法,全班每個人都提出了至少一個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一些學生還提出了兩件甚至更多,雖然有些孩子的想法比較稚嫩,但是體現了他們的單純質樸,滿載著對班級、國家、社會責任的擔當。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基本都認識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但無論做什么,只要能承擔起責任,這樣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三、浸潤情感,寬容對話
陶行知先生的師愛教育思想,也是一種寬容的教育理念。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一些涉及心理健康、道德、國情、法律部分的知識,學生常持懷疑態度,如果教師用空洞的理論“灌輸式”地說教,那么讓學生如何接受呢?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走出這種困境并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深入思考并理解社會問題的品質。
初中學生對學科的喜愛程度往往與對任課老師的情感有很大關系,師生情感基礎深厚,學生的學習興趣應運而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的特點,關懷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用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尊重每一位學生。我們以一顆平常心開展教學活動,讓開放與寬容有生長的沃土。
如教學《競爭有規則》這一課時,講到“規則主要依靠道德還是法律”這一知識點時,我和學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同學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今天來一個模擬辯論好不好?
生:好!我參加!
師:展示經濟競爭中一些不正當競爭的視頻案例,然后讓學生就此事例展開討論“規則主要依靠道德還是法律”。因為這是學生的身邊事,所以看完之后,學生進行了一番熱烈的討論,教師通過適時點撥,與學生展開親切的對話,師生之間的陌生感蕩然無存。在對話中,學生感受到的是教師的平和、親切,調動學生敢說、想說的積極性。一番自由討論過后,就進入了正式辯論環節,在辯論中我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觀點,允許學生自由發言,不論說得對不對,我都以微笑應對。這樣學生的安全感也增加了,放松了心情,更加自信,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由此,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活躍起來,師生關系和諧民主,更激發學生積極探究、樂于創造的興趣。
四、滋養心靈,開放對話
道德與法治教材反映人們善良、奮進、社會美好的內容比比皆是,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然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是從現實社會中抽取出來的,掩蓋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性,這可能會限制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認為兒童參與教育就是參與生活,生活就是自由的、開放的、生動的,教育教學也應當如此。思想品德課程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他們一起體會成長的美好、面對成長中的問題,為初中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道德與法治課秉持一種開放的胸襟與寬容的態度,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使學生差異性的想法可以通過對話溝通,從而產生新的想法。
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法定義務必須履行這一部分內容時,探究與分享環節設置一個討論題,“拾到汽車鑰匙歸還施主能否索要一杯飲料作為報酬”,學生的意見分歧較大。有的學生認為,這是能理解的,因為車鑰匙屬于比較貴重的物品,撿到了并且保管好再交還失主也是比較辛苦的,要一杯飲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學生認為車鑰匙本來就是失主的,如果要請客也應該是失主主動提出請客,而不應該是撿到東西的人提出……一時間,學生提出五花八門的觀點,爭論不休。我耐心地傾聽,并與學生溝通:“大家有不同的觀點老師非常高興,這說明大家都對這一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作為失主,車鑰匙丟了一定非常著急,如果別人撿到了還給你,你可以出于感激主動請人家喝一杯飲料;但是如果撿到車鑰匙的人非得要你請客才把車鑰匙還你,你是不是心里就不舒服了呢?拾金不昧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而且也是法定的義務,大家如果以后撿到了別人的東西,你會怎么做呢?”我的話不多,適當留白,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相信同學們聽了之后會有所觸動,日后遇到類似問題應該也會有自己的判斷。
對話是一個環節,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情感基礎和勇敢表達的機會。在有效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構建以對話為基礎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才是本真的課堂,才是自然、有效的課堂。在對話中增長知識,活躍思維,在對話中智慧閃耀,靈動生成,師愛得以蔓延,道德與法治課堂由此富有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鐘曉琳,朱小蔓.主流價值通達學生主體生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設計理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18-23.
[2]謝彥紅.倡導真正對話的課堂[J].教育科學研究,2012(02):79-80.
[3]鄭煒君.需要·能力·藝術——淺論師愛內涵[J].中小學德育,2016(01):12-14,32.
[4]俞侃.走向“真”對話的政治課堂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19):26-27.
[5]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1(0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