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 要: 政治教師如何構建融知識提升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一體的高效課堂呢?作者以“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具體闡述了五方面的體會與感悟。通過精心構思教學中的每一步,展現思想政治課的藝術魅力,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知識提升 核心素養 高效課堂 活動課堂 主題情境
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僅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德育課,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素養課。目前,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新課程體系即將實施。這就給老師們加強課堂教學研究、進一步打造“高效課堂”提出了新要求。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知識提升與素養培養融為一體的高效課堂呢?
以“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一課為例,談談自己淺薄的想法。最初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歌曲導入說明我們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分別通過三個情境(圖片展示各少數民族代表參加人民代表大會、講述藏區支教故事、視頻呈現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新成就)分析本課重點內容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原則;暢所欲言“如何做對待身邊的少數民族同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課堂上歌曲、視頻、故事一個接一個展示在學生眼前,氛圍很熱鬧,我想當然地認為教學目標會順利實現,但實際結果不盡如人意,在進行鞏固訓練時發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幾乎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這節課于他們而言只是聽了一兩個生動的故事。“無用功”這個物理概念涌上頭腦,并深深地引起我的反思:政治教師應該如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步步為營,讓課堂更高效呢?
一、以“問”導學:疑是思之始
古語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反觀我的課堂,學生是以“聽故事”的心態學習,而不是帶著問題通過課堂講解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其實對于民族問題,在閱讀教材和了解社會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提出一些疑問:大到對援疆援藏等政策的認識,小到對身邊人的相處之道……如果一開始就由學生提出問題,借助“問題”這一連接點,加強師生間的對話、合作、交流,那么不僅在知識掌握上極大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而且將知識和生活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科素養養成的目的。
高效課堂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預設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課堂隨機生成的問題有側重地進行講解,既能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更能提高他們參與政治課的熱情和學好政治的信心,有效提高其人文素養。
二、以“動”促思:實踐出真知
動,即活動型課堂。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是活動課程的代表人物。他在批判傳統教育以知識為中心的教材和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的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做中學”等觀點,強調通過游戲、活動、表演和實驗等獲得與社會相適應的經驗。這一要求在這一輪課程改革中明確體現。新舊課程標準相比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為此需要“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
于是在修改“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這一教學設計時,我就將課堂活動融入其中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在課堂導入部分,我將“播放歌曲”換成“猜謎活動”。兩次課堂實踐后比較時我發現:兩種導入方式都很熱鬧,不同的是前者的熱鬧是媒體“自帶音效”,學生安靜聆聽,雖然得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結論,但這是根據歌詞而形成的結論,是一種從文字到文字的認識;而后一種熱鬧是學生積極參與帶來的,謎語剛呈現在大屏幕上,他們就摩拳擦掌,運用各種方法不斷嘗試,隨著一個個謎底被揭開,“多民族國家”的結論順理成章地得出來。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從感性活動到理性結論形成的過程,明顯更能激發學生的課堂熱情,知識的生成更加自然,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同時理性認識、政治認同等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又在這一過程中發酵萌芽。
活動型課堂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學生主體的參與,在活動與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悟知識、提高能力。因此,高效課堂的第二步:“活動”出真知。老師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了解社會,明辨是非,獲得真理,感悟人生。
三、以“境”貫知:入境始與親
情境教學是政治教師喜用并常用的主流教學方法。上述課例就是情境教學的典型體現。但因為情境過多、過散,導致喧賓奪主,學生在知識掌握上收效甚微。那么,如何選擇素材有效且高效地創設情境呢?重新進行教學設計,我選取青海玉樹某校來我校交流的真實事例,創設“藏區學校實行藏漢雙語教學”、“我市開展格桑花結對助學計劃”、“玉樹震后重建快速發展”等關聯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素材入手進行思考分析,從而過渡到對教材知識的理解。
兩次設計究竟有何不同?效果又是怎樣的呢?相較于最初的課堂,這節課采用“主題情境教學法”,即通過圍繞教學主線創設“情境鏈”的方法,它有效地克服了情境素材的隨意性、散亂性,借由故事的連續性而把散落的知識有機地貫穿起來,保持課堂的流暢,自然讓學生思路清晰。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寫到一條經驗:“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可見為了幫助學生生成具有邏輯性的主干知識,提高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該在堅持目標導向和生活導向的基礎上,從大量紛繁蕪雜教學素材中確立某一主題情境,然后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剖析,將教材的各知識點寓于其中,貫穿整個課堂。因此,走好第三步:創設主題情境鏈,使教學更有條理、更加流暢、更加高效。
四、以“架”構型:天塹變通途
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一詞中寫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筆者認為,一節高效的政治課在結尾部分如果能根據某種聯系或者某種規律為學生搭一座“橋”,“橋”上排列著的是他們之前通過情境感悟和活動體驗獲得的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因為這些排列是根據某種內在聯系建立起來的,那么原先無序且散亂的小知識就會變得有序化、系統化、理論化,即構成我們常說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從雜亂無章的一個個知識點到系統化的知識框架,不僅有助于我們理清這節課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還能縱向透視教材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將書本內容了然于胸,熟練運用,這正是達到了“天塹變通途”的效果。因此,搭建“框架”整合教材內容進行,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全面、更深刻、更有效,當然這一過程中能力的提高也是顯而易見的。課堂上老師們不妨幫助或者引導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常用的方法是以“大括號”的形式表明知識點之間層次性的邏輯關系,也可以以“箭頭式”表明前后知識之間的遞進關系,當然如果能配合課堂情境活動等用一些特殊圖形表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就會讓學生印象深刻。比如設計“民族”這一課的知識構架時,我結合課堂情感升華部分“祝福祖國民族團結之樹長青”這一內容,將知識體系設計成“樹”的形狀:枝繁葉茂的大樹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粗壯的根樁是“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它為大樹的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各個民族和諧發展碩果累累表現為“新型民族關系”……拋磚引玉之后,學生的設計熱情被高度激發:比如從國家和公民兩個角度搭建了“鏈條式”結構圖,也有學生用“三角形”表示三原則寓意民族關系穩定等。這些設計也許不夠成熟、經不起推敲,但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在深刻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找到知識的聯系從而進行設計構思,可見這一過程中他們對書本內容的掌握早已超越了知識本身,從零散的知識——教師搭建框架——自主設計體系,其實這正是“理性精神”這一政治學科素養的養成過程。
政治課是一門系統化理論化的學說,學生需要掌握的不僅是零散的一個個知識點,更應該在此基礎上對整節課甚至整本書的知識體系的構建。高效課堂從“看熱鬧”走向“看門道”的關鍵一步是需要教師適時帶領學生共同梳理知識脈絡,建構起完整、清晰的知識框架。
五、以“情”染情:情動而辭發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磁場”,它雖然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但對放入其中的物體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但說起政治,一般人往往會認為它毫無“磁場”,甚至就是“枯燥”、“空洞”、“抽象”的代名詞。看起來兩者毫不相關,但打造高效課堂,政治老師們完全可以借用這一物理概念,即將政治課打造成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磁場”,將學生深深吸引其中。那么,如何讓課堂具有磁性呢?美國教育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打造高效課堂,用“情”很重要:教師需要營造充滿溫情的課堂,不僅要注重知識的講授,更要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打動學生,才能讓其釋放學習熱情,才能對他們來說充滿磁性而成為長久高效的課題。
在后來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將導課部分的歌曲挪到課堂收尾部分,將播放歌曲改成帶著大家一起合唱《大中國》。因為通過學習學生對我國的民族現狀已經有了一些感性了解,對我國的民族關系和原則也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認識,這時候的情感升華就顯得水到渠成。在我的鼓勵和帶領下,大家從最初靜靜地聆聽到輕輕地哼唱,隨著氣氛慢慢被帶動起來,“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的歌聲在教室上空久久回蕩,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情感體悟在這歌聲中愈加堅定。
這樣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充滿情感的高效課堂不僅有利于“傳道、受業、解惑”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有利于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習生活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精心設計好課堂的每一步,步步為營,走向高效,既是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又是老師們不懈的努力與追求。
參考文獻:
[1]崔允漷,主編.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
[3]譚琳.赫爾巴特四步教學法與杜威五步教學法之比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1(A).
[4]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Z].人民教育,199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