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平
摘 要:對于一個專業的語文教師來說,解讀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細讀文本,需要教師在字里行間細讀,做到字斟句酌;細讀文本,需要教師在細節處思索,玩味推敲。
一、在字里行間細讀——字斟句酌
1.一字細讀出許多意味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圣陶語)教師需要沉入文本,涵詠體悟,對文本的語詞細細咀嚼,品出字里行間所包孕的豐富的情味與理趣。同一個字,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去感悟,就能生發出許多令人不同的感慨。
竇桂梅教師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解讀,就是沉入文中字詞,把文本讀到了最細。細讀“奶奶!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同一個句子,同一個“啊”,在竇教師的解讀中呈現截然不同的兩種感悟——痛苦之極的呼喊和幸福之極的感嘆。第一課時,竇教師帶領孩子們穿梭在字里行間,解讀了小女孩的不幸,當小女孩寒冷、饑餓、恐懼和孤獨之時她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自然是痛苦的,她急切地呼喊“啊!”,希望奶奶帶她離開,此刻,小女孩的臉上一定還留有傷心的淚花,聲音哽咽地呼喊“啊!”,呼喊奶奶帶她離去。這一個“啊”,一定是內心抽泣的聲音,那聲音里滿是哀求。從一個“啊”細讀出了一份悲涼,一份絕望,小女孩的可憐縈繞于孩子們心間。
隨著對文本的逐層細讀,小女孩命運及精神,以不同的姿態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才是人文的細讀,也正是安徒生寫作目的的真實再現。
2.多詞讀出一個含義
為了加強表達效果,作文往往會同時運用幾個詞語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是渲染環境。這時候就要求教師在細讀時抓準這幾個詞,層層深入,引領學生體味其中的奧妙。
細讀“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句話,一個冷,而且還“冷極了”,已表達出冷的程度來;加上雪,更冷,還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個冷,三個冷,放在一起,層層推進,而且是大年夜,寒冬臘月、冰天雪地,該是怎樣的冷呀!有了環境描寫的鋪墊,小女孩的光腳,就更能體現小女孩的不幸,激起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憐憫,也預示著這將是一個悲慘的故事。
當我們細讀出了這些詞語背后豐富的潛臺詞,發現他們的精準與生動,并將這份感受與體驗帶給學生,學生就能在不斷地體悟中積淀語感。
二、在細節之處思索——玩味推敲
文本細讀需要教師的一雙慧眼,教師既要善于發現隱含在行文中的字詞,更要善于發現不起眼的細節,這將更有利于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把握文章情感,引導學生從細微之處感受帶給人物命運的重大沖擊。
竇教師無疑具有這樣一雙慧眼,她在細讀文本時敏銳地注意到了題目中隱藏的那個“小”。女孩是小的,顯得楚楚可憐,令人心疼;她賣的火柴是小的,毫不起眼的;火柴發出的火光是微弱的,無法更多地帶給她現實的溫暖。而與之對應的是數不盡的大:那些不肯買火柴的大人,那雙大鞋,那輛大馬車,那堵高大的墻等——都代表著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個強大的世界。這個強大的世界,為這小小的女孩提供的只有——不盡的寒冷,無邊的饑餓,不盡的難過,難掩的悲傷和無限的孤獨。但,這個小女孩卻用小火柴擁有了溫暖和光明,不是火柴有如此大的魔力,而是這“小”女孩,用自己美好的心靈包容了那所有的“大”。也正因為這“小”中孕育著“大”,女孩才能看見那大大的火爐、又大又美的圣誕樹、高大的奶奶。小小的女孩用美好的心點燃了小小的火柴,而這小小的火柴又反過來點亮了小女孩的整個生命。
從竇教師的細讀和教學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課題,往往是一篇課文的精華濃縮之處,它用凝練的詞語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因此,語文教師要深諳文本細讀的內涵,在自身和學生兩方面下功夫,做到深入淺出,把握時代節奏,以課標和新教材為根本,探究文本思想,挖掘文內文外資源,像竇教師一樣,帶領學生虔誠地祝福小女孩走向幸福天堂。
參考文獻:
[1]孫瑤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策略的思考[J].明日風尚,2017(15).
[2]唐建峰.每個孩子都是“安徒生”——特級教師竇桂梅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聽后感[J].教育科研論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