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豪杰
摘要:隨著高校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當前田徑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已成為各大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田徑遠動是我國各大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奠定了體育教學的基礎。田徑運動涉及到多個運動項目,能夠有效提高人的速度、力量和柔韌性,對于人體的健康發展可謂是大有裨益。近年來我國的田徑教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舊暴露出了很多問題。田徑教學改革的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高校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推進高校田徑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本文筆者就上述問題進行了以下討論。
關鍵詞:田徑教學;改革發展;當前現狀;改進策略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中明確要求高校要培養寬專業、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然而近年來 ,隨著田徑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新興項目不斷地引進高校 ,大大增加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而田徑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受到了空前的排擠,造成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成下滑的的趨勢 ,尤其是耐力素質表現更為明顯 ,這是與高校體育改革的目的相違背的。如何推動高校田徑課程的改革和發展 ,鞏固田徑基礎課程的學校體育地位 ,使其更加符合高校培養新型人才的特點和目標 ,發揮田徑教學特定的功能價值 ,反映中國學校的體育特色 ,是每一個體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程現狀分析
1、田徑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滯后
高校體育專業田徑教學的內容主要是競技運動的項目,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 ,教學的目標圍繞運動技能展開 ,過分強調學生對田徑運動技能的掌握 。[1]在教學目標限制下 ,競技化的教學和統一死板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常常以技能形成為中心 ,以技能學習的指導為主要內容 ,學生的自主性得不到提高 ,上課的積極性也會相應的減少 ,另外學生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成績的提高 ,也就很難體會到成就感 ,而且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缺乏合作與溝通 ,缺乏趣味性和娛樂性 ,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對田徑課缺乏興趣。今后的工作中應著重解決這一問題,豐富教學內容,從激發興趣著手逐漸完善這部分工作。
2、田徑教學方法簡單及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田徑教學還停留在教師講解示范、布置練習、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的傳統教學方法上 ,不少教師觀念保守 ,不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或本身教學方法過于簡單、缺乏創新 ,教學組織形式呆板單一 ,重形式而輕實效 ,重教法而輕學法 ,重分解而輕整合 ,重一般學生而忽視特殊學生 ,造成教學方法與練習手段完全脫離學生 ,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 ,如身體條件、運動素質和練習興趣等。教學是由“教”與“學”組成的 ,要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 ,必須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因材施教 ,提高學生學習田徑課程的興趣。另外 ,當前很多教師對體育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相對匱乏 ,無法滿足田徑實踐教學的需要 ,而且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密切的現象 ,無法正確領導田徑教學 ,這些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
3、考核評定方式不合理
當前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程的考核 ,一般采用技評、達標和理論考試三種方式 ,對于術科考核基本是清一色的競技化要求 ,只重視技術動作的規范性與熟練程度 ,結果只解決了對學生示范能力的考核 ,忽略了教學能力的考查。[2]在理論上過于強調書本上的知識 ,而忽視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不能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去靈活運用 ,使得高分的學生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行為和方法 ,而那些身體素質原本一般的學生 ,無論怎樣努力都拿不到好的分數 ,最終導致學生對田徑課程失去熱情。
4、片面的理解“快樂第一”思想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終身體育”、“快樂體育”思想開始引入體育教學。1999 年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要求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在選擇運動的內容上也豐富多樣,特別是新型的休閑運動項目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歡,學校體育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許多體育工作者也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在教學方法上大量采用娛樂體育的教學方法,注重了學生對體育的權利而忽視了學生對體育的義務,致使極具健身實效、最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勇敢拼搏優秀品質的田徑項目受到排擠,導致學生的體質狀況日益下降,尤其是耐力素質表現更為明顯。
二、田徑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對策
1、《課程標準》對田徑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新《課程標準》是對傳統體育教學的一項挑戰 ,它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 ,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 ,使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形成勇敢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促使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從而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
(1) 新《課程標準》的目標 ,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運動 ,形成一定的運動技能 ,促進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加強學生社會適應的能力。
(2)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體魄 ,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 ,努力體現課程的時代性 。[3]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注重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 ,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
(3)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轉變了“以競技技術為首要內容 ,不注重運動的人文價值和健康價值”的舊內容體系 ,實現“強調實用化、生活化、多樣化和綜合化 ,體育與健康有機結合”的新教學內容體系 ,在體育教學組織與方法方面 ,轉變“以綱為本、以教師為中心、以剛性組織為主 ,強調統一”的舊模式 ,實現“以學生為中心、靈活多樣、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習選擇性”的新模式。
2、新課程背景下田徑改革與發展對策
(1) 田徑課程目標的重新定位
田徑教學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轉變觀念 ,解放思想 ,將競技性與教學方法的趣味性想結合 ,淡化競技性田徑課程 ,堅持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 ,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把田徑課程作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一種手段 , 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意識 ,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等。通過田徑課教學 ,使學生明確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掌握技術 ,而是以技術學習為手段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掌握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的知識與方法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調整田徑課程內容 ,完善田徑課程體系
新課程把體育教學內容理解為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手段,這就意味著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因此要對田徑教材內容實行改革,使田徑教材內容多樣化,充分發揮田徑運動的健身作用,體現其價值。例如在中長跑這類比較枯燥的田徑教學中,可以考慮在中長跑項目中增設定向運動 。筆者通過對懷化學院體育系田徑教學中的跳遠、跳高、鉛球、中長跑、校園定向、跨欄6 個項目的調查,發現在田徑項目中增設的定向運動教學效果最好,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很高,注意力很集中,而且在教學中學生的生理負荷和練習密度是最高的,分別達到了37 %和128 次/ 分,充分反映了學生對于有挑戰性、冒險性、知識性和競爭性的新興體育活動不但喜歡,并且還樂于參加, 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3) 優化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應多注重學生基本的運動知識及運動技能的掌握 ,不過分追求運動技能傳授的系統和完整 ,不苛求動作的細節。”這要求教師在田徑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以競技為主的技術教學方法 ,把“探究式”、“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和“健身”為主的娛樂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對教學內容、形式做適當的改進 ,增加田徑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使學生能主動了解和掌握健身性田徑運動的基本理論、技術技能及增強體質的方法和手段 ,積極參與田徑健身活動 ,這不僅發展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 ,同時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4) 積極宣傳田徑運動的健身價值
在田徑教學中 ,通過對田徑理論課的學習 ,使學生掌握田徑運動的基本理論知識 ,提高學生對科學鍛煉身體的原理和方法的理性認識 ,正確認識田徑教學及田徑運動與提高身體素質、專項運動技能、增進健康的關系 。[4]在教學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 ,以終身體育為導向 ,以“育人”為最終目標 ,努力實現課程目標 ,真正做到“健康第一”。
(5) 注重評價 ,合理運用激勵機制
傳統的田徑教學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學生身體能力的評價 ,而忽視了教學評價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 ,不利于發現和發揮學生的潛力 ,也不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確定自信。新的體育與課程標準提出了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互評相結合 ,同時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的了解與運用 ,重視參與性、健身性及娛樂性的統一 ,科學的評價使學生樂于接受并產生動力 ,從而更加努力。
(6) 提高自身素質,拓寬學習領域
教師從優化自身知識結構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 ,課程標準大大拓寬了原來體育的學習領域 ,體育教育由單一的知識教育向全面的綜合素質教育轉變 ,學校體育向終身體育轉變 ,由重知識、技能、技術教育向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方面轉變。[6]為了適應新的課程要求 ,廣大體育教師應不斷學習 ,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掌握新信息 ,熟悉新技術 ,要做到“一專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長的運動專項 ,又能熟練地指導學生進行其它運動項目的練習 ,加強體育與教育學、心理學、美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 ,把有關的知識與體育相結合 ,同時 ,要求體育教師不斷提高課堂語言藝術的表達能力和示范動作的質量和美感 ,保持強健的體格和外在的形體美 ,積極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學規律 ,善于發現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 ,善于總結 ,適應課程標準的需要。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的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廣大體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與總結 ,在田徑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 ,重新構建健身、競技和實用技能并重、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相結合的新田徑課程體系 ,充分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
總結
高校田徑教學中蘊含著特殊的教學意義,它需要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的開展相應的體育教學活動。田徑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的硬性規定,也是幫助學生們強身健體,使其擁有一個良好的體魄,這一教學目標一定程度上與高校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教學任務不謀而合,因此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集中解決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之余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對田徑教學的研究,這對于推進田徑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結合個人實際經驗就如何推進高校田徑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對相關工作的落實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馮碩.普通高校田徑業余訓練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思考[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0):162-163.
[2]龍罡. 影響普通高校田徑教學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茍定邦,趙琳.我國普通高校田徑教學改革的困境思辨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02):235-239.
[4]葛士順. 從趣味田徑運動角度探析安徽省普通高校田徑選項課教學對策與改革[D].蘇州大學,2010.
[5]畢紅星.我國部分普通高校田徑課教學改革關鍵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01):67-70.
[6]李家奎. 從基礎教育的角度審視福建省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程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