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左志博
摘要:P2P網貸平臺在我國的發展已有十年時間,不同于英美等國家的P2P模式,我國網貸平臺進行了本土化改進,在作為服務中介的基礎上更多的介入到了投融資雙方的借貸關系當中,此類模式在增大平臺交易量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點。完善P2P網貸平臺的運營模式、建立健全的征信體系對發展我國互聯網金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P2P網貸平臺;運營模式;風險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P2P網貸平臺這種新興業態的出現給投融資雙方都帶來了便利。P2P網絡借貸,即點對點信貸,是指個人或者法人通過第三方平臺實現資金借貸的行為。投資者與融資者在平臺上實現了資金的對接,借貸的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而只是依托了互聯網這個平臺,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講,P2P網貸也可以理解為民間借貸的線上化。
P2P網絡平臺的發展經歷了最初的探索、中期的輾轉到逐步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尤其是近幾年,平臺的數量與規模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P2P網絡平臺對于投融資雙方都具有吸引力:對于融資者而言,一方面,相對于傳統的融資方式,P2P網貸平臺的門檻相對較低,借款金額較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網絡借貸手續簡單,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提高了融資效率;對于投資者而言,平臺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相對于銀行存款、理財等傳統金融產品,其收益率更高,拓寬了投資者的投資渠道。但是,P2P網貸平臺的迅猛發展在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風險,近年來,平臺破產跑路事件頻繁發生,給投資者和市場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所以,對我國P2P網貸平臺的運營模式及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P2P網貸的運營模式
2005年第一家P2P網貸平臺Zopa在英國誕生,隨后Prosper和Lending Club兩大網絡平臺在美國成立,而中國最早的P2P平臺則是成立于2007年8月的拍拍貸。與中國網貸平臺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同,英美等國的P2P平臺基本呈寡頭態勢,其運營模式大都為純平臺加線上模式,無論是英國的Zopa,還是美國的Prosper和Lending Club,平臺的角色都僅僅是中間人,不提供擔保也不承擔信貸風險。英美等國家有著比較完善的征信體系,依托第三方提供的征信數據,平臺可以完成由線上審核借款人信息到放款的全流程,且平臺壞賬率較低。中國的P2P平臺最初的運營模式是效仿英美國家的先例,即純平臺加線上模式,然而由于國情的不同,國外模式的完全照搬帶來的后果就是平臺的壞賬率居高不下,于是,國內的P2P平臺紛紛轉型,開始嘗試適合于中國國情的本土化模式。
(一)債權轉讓模式
P2P網貸的發展初期,多數平臺選擇了借鑒國外的純平臺模式,即網貸平臺僅充當中間人的角色,為借貸雙方提供一個資金融通的平臺,然而這種傳統的P2P模式基本屬于被動等待借貸雙方的資金匹配,不利于平臺實現規模擴大,于是有些平臺開始嘗試債權轉讓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宜信。宜信的創始人唐寧以自然人的身份介入到借貸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中,作為專業放貸人,唐寧先以個人的身份將資金出借給借款人,之后將債權進行拆分并包裝成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的產品出售給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資金的需求方和供給方不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變成了一對多、多對一甚至多對多的關系。這種債權轉讓模式不再受借貸雙方的資金供求的金額與期限的匹配限制,由被動等待轉為主動撮合,國內不少網貸平臺紛紛轉型為債權轉讓模式,而此種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平臺擴大了用戶數量與經營規模。
(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模式
以Prosper和Lending Club為代表的國外P2P網貸均采用純線上模式,即業務的全流程均可通過網絡完成,這也是傳統P2P網貸的運營模式,很好的利用了線上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Prosper和Lending Club兩大平臺所采用的征信數據均來自于第三方征信機構,平臺以客戶的信用評分為依據并結合其他考核指標對其進行評估,符合要求者對其發放貸款。在我國,由于征信系統尚不成熟,目前權威系統只有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一家,而該系統并未對P2P平臺開放,雖然已經有平臺在籌建自己的征信數據庫,但畢竟覆蓋面有限,且各大平臺通常相互隔離,因此平臺獲取數據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對資金需求者的線上信用審核,常常因為無法核實其準確性而影響業務的拓展,或是因為虛假信息而產生壞賬。于是,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將業務進行轉移,保留線上融資的部分,將貸款端由線上轉到線下。線上銷售產品,尋找投資者,線下進行信用審核并發放貸款,也有的平臺按照放款金額的大小決定其采用線上還是線下審核,比如金額小于一萬元的貸款采用純線上審核的方式,金額大于一萬的則需要進行線下審核。雖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與P2P的設計初衷有差異,尤其是線下放貸的行為與傳統小額貸款公司無異,且增加了人力成本,但在我國當前信用體系不完備的環境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乃是平臺的必然選擇。
(三) 與第三方合作或設立專門的風險準備金的擔保模式
英美等國家的P2P網貸平臺并不會對資金提供擔保,一切風險由投資者承擔。而中國的P2P平臺則會或多或少的介入到借貸雙方的關系當中,這是因為中國的投資者對于保本的需求比較強烈,而P2P網貸的投資者與融資者互不相識,在征信體系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投資者常常對借款標的真實性產生疑慮。為了吸引投資者,網貸平臺會打出保證本金的旗號來為投資者的資金提供擔保,而擔保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如陸金所與平安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合作,當借款人無力償還借款時,擔保公司將代為償還投資者全部本金,之后再向借款人進行追償,實際上是將風險進行了轉移。另外一種擔保方式是設立專門的風險準備金賬戶,平臺從借款人的借款金額中或是出借人的利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專門的風險準備金賬戶,一旦發生壞賬,則從風險準備金賬戶中提存資金對投資者的本金予以補償,通常補償的額度以存款準備金賬戶中的金額為限。
二、P2P網貸的風險分析
近幾年P2P網貸發展勢頭迅猛,由于是新興經濟形態,所受到的監管較傳統金融機構要少的多,因此破產跑路事件常有發生,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P2P網貸風險主要集中在幾下幾類:
(一)信用風險
對于P2P平臺而言,審核借款人的信用,無論是線上審核還是線下審核,都無法做到對其資料真實性的絕對掌握,由于沒有一個覆蓋面廣的權威征信系統,平臺只能利用現有渠道對借款人提供的資料進行審核,而部分借款人出于自利的目的常常對提交的資料進行美化甚至造假,而這部分借款申請一旦通過審核將很有可能變成平臺的壞賬。各大平臺之間幾乎呈隔離狀態,借款人在一家平臺違約的記錄不會呈現在另一家平臺上,所以就會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事件,最終造成各個平臺損失慘重。此外,從投資者的角度而言,其對平臺上的借款標并不了解,往往投資的動因是高額的收益率或者平臺的保本承諾,而有的平臺出于利益的驅使會盡力隱瞞不利于投資者的信息,甚至偽造借款標,一旦圈錢成功立刻跑路,給投資者造成極大損失。
(二)法律風險
由于P2P網貸興起的時間較短,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在完善之中,監管的缺失讓一些網貸平臺有意鉆法律的空子,且當前P2P設立門檻較低,魚龍混雜現象嚴重,一些別有居心的網貸平臺設立的意圖就是為了圈錢。此外,債權轉讓模式雖然有利于平臺拓展客戶資源,但是該模式實際上也是游走于法律的邊緣,因為將債權進行拆分轉讓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觸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紅線。
(三)流動性風險
由于國內P2P網貸平臺為了吸引客戶,常常對投資者承諾保本,即對借貸資金實行擔保,這實際上相當于把投資者的風險轉移到平臺本身,而由于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借款人違約事件時有發生,這對平臺造成了很大的資金壓力,為了應對客戶隨時的提現請求,平臺需要留存足夠的資金,一旦平臺的資金不足以滿足客戶全部的提現要求,就會引發流動性風險甚至發生擠兌事件。另外,債權轉讓模式下的期限拆分與利率錯配實際上相當于將高流動性短期資金轉為低流動性長期資金,需要不斷的進行資金的循環才能保證資金流的穩定運行,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引發整個資金鏈的斷裂。
三、促進P2P網貸平臺發展的建議
與國外P2P網貸平臺相比,我國P2P平臺雖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歷程,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模式,但是依舊存在諸多問題,有待盡快完善。
(一)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加大違約成本
P2P網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當前的征信體系的不完備,無論是借款人、平臺還是投資者,信息的不對稱難免會引發各類風險事件,因此盡快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國的權威征信體系迫在眉睫。該征信系統不僅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開放,還應將各個平臺借款人的征信狀況納入其中,不斷更新,在一個平臺違約的借款人由于信用等級的降低將影響其在其他機構的借貸,由此,違約成本的加大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借款人的行為并降低平臺的壞賬率。
(二)明確監管主體,完善法律法規
目前在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對P2P網貸平臺實行監管,隨著P2P發展規模與用戶數量的不斷擴張,其在市場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越發顯著,P2P已然成為了中小企業和部分個人投資者融資的重要渠道,而監管的缺位勢必導致平臺發展的盲目與無序,所以應盡快明確對P2P網貸平臺的監管主體,提高準入門檻,控制參與主體的質量,同時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保證新興業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回歸金融服務中介本源,減少風險擔保
P2P網貸平臺的傳統定位是服務中介,而在我國的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網貸平臺過多的參與到了投融資雙方的借貸關系中,尤其是平臺提供擔保的情況下,承擔了太多的風險,導致平臺經營困難重重。P2P平臺應回歸金融服務中介的本源,為交易雙方提供一個合適的平臺,降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加強對資金需求者的信用審核,同時對投資者進行必要的風險揭示與教育,這樣才有助于P2P網貸平臺更加健康平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素芳,鄭卓,李毓.大數據背景下我國P2P網絡借貸風險及其防范[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1-4.
[2]彭龍,閆琳.中美兩國P2P網貸平臺發展的運營模式對比研究[J].國際論壇,2018(3):55-60.
[3]王達.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中美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基于網絡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與思考[J].國際金融,2014(12):47-57.
[4]葉湘榕.P2P借貸的模式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4(3):71-82.
[5]馮艷麗.基于P2P網絡借貸模式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