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
摘要:電影譯制片劇本翻譯與普通的文學作品翻譯有很大區別,譯制片的劇本翻譯主要目的是將原劇的語言變化成另一種語言,并為配音演員設計合適的臺詞,進而供觀眾欣賞。因此,電影譯制片需要將原劇本中的語言風格進行改編,譯制工作要根據原片人物的動作、講話的口型、時間長短來調整語言形態.進而使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關鍵詞:瑤族;電影;譯制片;翻譯;配音
我國進行電影譯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譯劇本和演員配音,在該現狀下,觀眾對譯制片的抱怨越來越多,導致譯制片與原片差別較大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譯者在翻譯劇本時常采取改譯等各種手法,因此,表達方式及文化形象都會有所改變;二是配音譯制片的藝術表現力會有所削弱;三是技術還原方面的原因。
一、電影譯制片劇本翻譯的標準和原則
翻譯對白時要根據電影配音表演的特殊要求進行,因為電影表演是模擬現實生活的活動,具有生活的真實性,所以電影對白應具有生活化、口語化的特點。口語化的語言一般都比較簡短樸素,帶有當地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地域文化特色,這樣才能使演員把人物演活。
對白要與畫面配合一致就是演員說話的起止時間、口型開合的節奏和幅度要與畫面完全吻合。
雅俗共賞原則是譯制片制作人對觀眾負責、對藝術負責的重要原則。一部好的譯制片作品應該根據劇情、人物性格等多種因素,對語言進行翻譯,如果全部按照通俗的方式翻譯雖然會使觀眾更容易理解劇情內容,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片的表現效果;如果翻譯過“雅”則會使觀眾難以理解影片所講述的內容,進而影響譯制片的播出效果。
情感化原則就是翻譯要努力進入角色,設身處地從人物內心深處把握、領會人物語言的確切含義,從而使譯文言而由衷,具有真情實感。人物的語言總是千變萬化的,它與該人物的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當時的情緒等個人因素有關,還與該人物當時所處的環境、進行的活動、說話的對象等外在因素有關。
二、瑤族電影翻譯與配音制作的問題
1.文化上的差異
我國民族眾多,語言文化也有所差異,因此,在譯制影片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譯者對原片的把握不準確而導致譯制作品效果不佳。劇本譯者在翻譯時往往會進行簡化和輕微的改動,一方面是為了使觀眾能夠看懂影片內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語言的藝術水平。但是在無形之中,也會使影片失去原本的影視味道。
2.聲音和畫面無法做到完全同步
要想達到聲音和畫面的完全同步,必然需要配音人員的嘴型與影視畫面人物的嘴型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并且所表達的內容需要與畫面表達內容一樣。但是在實際的配音過程中,由于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漢語的表達方式十分簡潔,而少數民族語言的表達往往十分費力,拼出一句話需要好多個詞組,因而很多時候,畫面人物的嘴型必然與翻譯人員的嘴型有較大的區別。
三、提高瑤族語電影譯制片制作質量的措施
1.譯者需要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為了準確、全面、透徹地理解劇本并進行翻譯,譯制片的翻譯應該在譯制劇本之前多閱讀。即便劇本,充分了解影片的故事背景、人物關系以及性格特點等,這樣就能在譯制過程中注意措辭,避免曲解劇情情況出現,進而恰到好處地把所理解的臺詞通過翻譯表達出來。一部好的影片需要譯者不停地觀看,進而對劇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夠準確地把原劇本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
2.譯者應該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
在理解劇本的基礎上,因為譯者不是原編劇,所以對劇本的材料不一定熟悉,對劇作的風格不一定了解,因此,表達時會出現不全面、不具體等失誤。所以,譯者必須不斷學習相關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把劇作、劇情的意思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譯者要不斷學習,提高知識水平,對影片反映的時代背景、風土人情等都要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
3.配音演員對角色的把握
原片中演員的聲音及口音往往在譯制片中難以再現,因此譯制片與原片多少會存在一些差距。如果配音演員對角色的心理變化等把握不到位,就會導致配音效果不佳,影響影片的整體質量。此外,對照瑤族語原音和漢語配音可以發現,原片中人物說話自然、音量輕,而漢語配音的聲音明顯高出幾度。有學者認為,漢語的藝術特點受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例如戲曲、曲藝的程式化,話劇講究共鳴、夸張等致使配音多年來擺脫不了朗誦的舞臺劇味道。
四、結論
配音譯制注定無法如實再現原片,但這并不意味著降低了原片的藝術水準。譯制片里的漢語本身也可以是電影欣賞的審美對象,它不同于原片的語言,也不同于漢語影片中的漢語,譯制片中的漢語可以理解為一種雜合的語言,其既包含少數民族語言特點,也包含漢語文化特點。譯制片的漢語對白融合了兩種民族的文化,經過藝術再加工而產生出來,更顯得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